■ 鄧帥雅 孫志輝 桂西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昔日秦始皇滅六國,成就千古一帝的偉業,得益于秦孝公慕賢收羅天下英才,得益于商鞅變法帶來的一系列紅利,奠定了秦國統一的重要物質基礎,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人才資源的杠桿作用在國家競爭中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而思政課作為承擔立德樹人、為戰育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肩負著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2],思政課的教學成效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認識。
當前,無論是軍校思政課教學還是地方高校思政課教學,都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但是也都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所學專業豐富多樣,個性化十足。傳統的思政課課堂往往采用“大班化”教學,很多專業合班上課。由于思政課的說理性和政治性突出,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只能采取一個人講一本書的方式,按照教材內容的知識點進行授課,無法關照到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這種講授式的單一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出來了,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沒有體現。學生作為聽眾,只能被動接收,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聽到的都是同樣的內容。學生會誤以為思政課是“洗腦課”,思想政治教育脫離自身實際,空喊口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教師供給與學生需求失衡的情況,加劇了學生對思政課的抵觸情緒,以及迫于考試的壓力被迫上思政課的無奈之感,思政課的立德樹人的目的也就無從說起了。
“00 后”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的主體,他們出生在信息化時代,思想自由,個性突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網絡科技和電子技術快速發展,自媒體行業盛行,人人都能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和勢力利用技術上的優勢,在互聯網上通過論壇、學術訪問、項目資助等形式,隱蔽性地滲透一些錯誤思潮,通過影視作品、游戲軟件、產品廣告、品牌服飾等多元化的文化載體,把西方自由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價值觀植入其中,意圖混淆視聽,歪曲國民的價值觀。而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政治辨別能力較弱,即使在思政課上已經學習了一些理論知識并存儲記憶,仍然不能像計算機一樣能夠迅速提取所學知識,對這些現象做出準確判斷,很容易受到這些錯誤思潮的影響。
2020 年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產生很大的沖擊,按照各地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軍地高校不得不階段性地停止線下授課,改為線上教學。線上教學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在學生無法返校或在校隔離的情況下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盡可能地降低疫情對教學的影響。但是也存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缺少課堂互動,師生之間沒有情感交流,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自控力差,課堂情況不容易控制;周圍環境復雜多樣,學生容易受到干擾,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上;授課內容形式受到限制,某些課堂設計無法實施[3-5]。線上教學作為一種應急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已經得到實踐檢驗的,但是線上教學的效果還不太理想,需要進一步優化。
從學生層面來看,軍校學生到課率高,紀律觀念較強,政治覺悟較高,入學前有一到兩年基層連隊的經歷,接受過部分黨史軍史教育。同時,作為“00后”的新時代青年,他們也有這一代人的共有特性:個性張揚,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
從教師層面來看,軍校思政課教師有些是軍校培養的應屆畢業生,有些來自基層部隊,有些來自社會招聘,教育背景不盡相同,理論水平有高有低。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普遍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較強的政治辨別力,對軍隊的情況也比較了解。
從資源層面看,每個有過基層部隊經歷的人都是一個移動的國防故事集,身邊都有一些感人故事,我校近兩年都會把這些故事收集起來,遴選其中有代表性的內容,編成冊共大家閱讀。而軍營本身也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軍營中官兵不怕苦、不怕死的戰斗精神,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都是成為很好的教育資源。
從學生層面看,相較于軍校學生,普通大學生沒有了一些規章制度的約束,思維呈現出更加開放的特征,創新精神與探索精神更強,對全新事物和觀念都能迅速接收。傳統觀念和權威意識逐漸淡化,網紅偶像、流量明星開始成為他們崇拜的對象,興趣愛好也趨于多元化、個性化。
從教師層面看,地方高校有更加強大的師資力量,教師的理論水平相對較高,很多教授都是研究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專業優勢明顯。
從資源層面看,地方高校使用互聯網非常方便,學生可以帶手機、電腦進入課堂,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查閱資料。與社會聯系緊密,有非常豐富社會實踐平臺,能給學生提供很多社會實踐的機會。地方上還有很多紅色教育基地,比如武漢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八七會議舊址、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武漢革命博物館等,這些都為思政課的教學提供了幫助。
對話式教學法就是以對話為知識傳授方式的一種教學模式。對話的過程中,發言者和聽眾分別從自己所理解的客觀世界出發,基于各自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專業知識等不同角度,去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不同的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以話題為中介,鼓勵學生勇敢表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同時認真傾聽他人的想法,不同的思想觀點進行碰撞、交融,從而使真理自然顯現[6]。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學生從以往被動接收的無奈之中解脫出來,真正變成思政課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教學也不再是教師單向的輸出過程,而是基于師生互動交流的知識生成過程。
對話式教學能夠使教師真正了解到學生最關心的是什么,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教師在對話過程中,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引導對話,把學生想聽的與教師想講的統一起來。學生也可以在這種對話中產生一種“思政課與我息息相關”“學習思政課能幫我解決現實問題”的認同感。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被激活,那種認為思政課是“洗腦課”、上思政課是“被迫的”錯誤觀念發生改變。
案例式教學是思政課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存在著娛樂性重于思辨性、形式化重于思辨性等問題,學生無法系統地掌握知識,很難從案例中找到與實際的聯系[7]。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點是在案例的選擇上偏離了學生真正的需求。如果能夠結合軍地雙方資源,共同建設一個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案例庫,將會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以往案例式教學的問題。
案例庫的建設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選取案例,才能讓學生在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激發學生分析案例、研究案例的動機。心理學上有一種“視網膜效應”,是說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者一項特征的時候,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注意到其他跟我們有同樣特征的人,比如,軍人會對其他的軍人的事件更感興趣。基于這個理論,在建設案例庫的時候,不一定要選取那些名人的案例,而是從身邊的人和事出發,征集學生的意見,建設一個獨具特色的案例庫。比如,我校近幾年來,每年都會舉辦以“雷達兵故事會”為主體的征文比賽,并且把收集起來的優秀稿件編輯成冊,印發給全校師生閱讀。這種身邊認識的人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選用其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案例庫的案例來源。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高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資源共享,完善校本位化的思政課案例庫。
線上教學可以采用直播授課、課上交流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錄播課程、課后答疑的形式。直播授課相較于錄播課,能夠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課程內容的疑惑可以及時得到解決。比如在用“釘釘”進行授課時,可以讓學生隨時把自己的想法發在彈幕上,一個知識點講完后,教師就彈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集中解答,其他的問題可以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單獨解惑。在課堂練習和布置作業上,可以采用交互問答的形式,彈出問題鏈接,答對問題會有及時正向反饋,學生像游戲闖關一樣,輕輕松松掌握知識、明白道理。由于線上教學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邀請在該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答疑,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習近平強軍思想”這部分內容,可以邀請軍內專家進行授課;一些基本的理論性專題可以請地方大學的專家進行講授。
思政課有實踐教學的要求,這就必須要進行線下教學。軍地雙方實踐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可以進行優勢互補。軍校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紅色教育基地,融入情境,沉浸式學習。比如講到“八七會議”時,可以組織學生去“八七會議舊址”參觀,體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該會議的重大意義。地方大學生也可以到軍隊參觀,有計劃地組織一些活動,體驗軍人的一日生活制度,切身感受軍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國防觀念,幫助學生在和平年代能夠繼承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保持“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清醒頭腦,時刻把戰備工作和國家安全聯系起來,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常備不懈。
基于互聯網和現實資源條件,運用對話式的教學方法,結合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的選取,通過這種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教學,學生從對話中感知思政課的“有用性”,從共情中感受到思政課的道理所在,從情境中激發對思政課的興趣。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堂、思政教師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思政課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根本任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