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英才中學 陳 潔
維克多·雨果說:“音樂表達的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卻又不可能對其保持沉默的東西。”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還要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聲勢律動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就是通過肢體發出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律動,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控能力,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既有語言文字表達的功能,更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傳統音樂教學通常是由教師教唱,這種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感。而教師利用聲勢律動輔助教學,尤其是通過信息媒體讓學生感受音樂節奏,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聽覺與視覺。隨著音樂旋律的播放,配合相應的肢體動作,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促進學生快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例如,在教學《七子之歌——澳門》時,課前教師搜集有關澳門回歸的視頻,課上先讓學生觀看視頻,引導學生真切感受蘊含在音樂中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給學生講述一些有關澳門的歷史,讓學生了解澳門是如何被西方列強霸占的。最后,師生集體演唱《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歌,引導學生在反復熟悉歌詞的基礎上掌握歌曲的旋律。有了以上教學鋪墊,學生深入領會到歌詞的韻味,教學質量也大幅度提高。
眾所周知,音樂的律動體現了音樂的節奏感。在教學中應盡量選擇節奏性強的音樂供學生欣賞,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起伏的旋律,并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手腳配合把音樂表現出來,最后以分組比賽的方式教唱。這樣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肢體的協調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助于引領學生體會音樂的旋律,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例如,在教學《義勇軍進行曲》時,可以通過跺腳、踏步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音樂節奏,理解曲子的風格;在教學《青春舞曲》時,可以通過播放節奏明快的音樂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把握音樂的節奏,在視譜律動的過程中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逐步從簡單到復雜,加深學生對樂譜的認知。實踐證明,開展聲勢律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在音樂鑒賞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旋律的韻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每首音樂的主題,并深入其意境之中,借助律動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內涵。例如,在教學《牧歌》時,由于曲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作品的意境中,感受蒙古舞別具一格的肩部動作,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
初中生喜歡上音樂課,當教學結束后,很多學生還沉浸在音樂氛圍中久久不能忘懷。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聲勢律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青春舞曲》時,可以結合活潑歡快的舞蹈來開展教學活動,先讓學生跳完這個曲子,從中感受樂曲的律動,然后引導學生充分把握聲勢律動的頻率,加深對樂曲的理解與記憶。
需要注意的是,聲勢律動的運用一定要科學合理,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如對于一些過于激昂的音樂作品盡量不使用聲勢律動,以免出現無法控制課堂的情況。例如,在教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在運用聲勢律動時動作不宜過大,聲音也不能過響,因為這類曲目的旋律本身就莊嚴、肅穆,而且音樂旋律足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對于音樂旋律柔美、抒情性強的作品來說,則可以通過聲勢律動來輔助教學。諸如《桑塔·露琪亞》這類曲子,就應用舒緩的動作來詮釋作品。動作簡單易學,旋律也很溫和,適合中學生的身體擺動幅度。再如,在教學民族舞曲時,是否開展聲勢律動教學,還要根據舞曲的旋律特點,對于匹配的動作幅度大或者動作比較夸張的旋律,就不宜采用聲勢律動教學。民族舞中的有些動作代表特定的含義,只需要教師演示一下即可,不需要學生作聲勢,如蒙古舞與傣族舞等,教學中只需要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即可,而不需要過多地關注舞蹈本身。
音樂作品的主旋律各有不同,通過聲勢律動開展音樂接龍活動,有助于學生直觀、準確地感知音樂,增強把握音樂節奏的能力。例如,在《保衛黃河》教學時,這首歌曲共有齊唱、輪唱、合唱三種演唱方式,教師先開展齊唱教學,在學習齊唱技巧的同時也分析歌曲的節奏并仔細感受,然后同桌間開展聲勢接龍練習,鍛煉輪唱的方法,對歌曲中的節奏特點深入感知,體會歌曲中反映的我軍抗擊日軍侵略的悲壯場景和英雄兒女奮起抗爭的英勇形象。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取聲勢伴奏的方法,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教師播放2019年國慶閱兵式的短視頻,讓學生在雄壯磅礴的場景和配樂中,體會旋律的變化和節奏特點,并跟隨著音樂伴奏踢正步、喊口號、拍手,從而加深學生對樂曲的感知,產生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要想讓聲勢律動教學發揮出更好的效果,教師不妨組織學生開展音樂游戲活動,在節奏練習中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教師應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進,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讓學生在音樂游戲中愉快地學習音樂知識,鍛煉演唱技巧,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樂感,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的變化。教師應注重生活與音樂教學的結合,從生活中發掘音樂教學的素材。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倒車提示語“倒車,請注意”是雙八分和前十六分節奏,教師可以從這一節奏入手講授相關音樂知識。再如,組織學生進行“跳皮筋”游戲,一邊跳一邊唱“小汽車,嘀嘀嘀,馬蓮開花二十一”,讓學生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節奏,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經典音樂作品,指導學生學習音樂的節奏和旋律,讓學生仔細聆聽和感知,然后列舉與本作品旋律、節奏相似的作品,并對列舉最多的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愉快的學習中掌握聲勢律動的特點,增強音樂感知能力。
新課程改革倡導開展情境教學。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增強教學感染力,有效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增強教學效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有助于學生直觀地感受音樂的律動,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的音樂在表達方式上的共同特點,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歸納和概括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在即興教學中起一個開頭,讓學生伴隨節奏做出動作,從而營造濃厚的音樂情境。例如,在第一單元《手拉手》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一邊聆聽音樂一邊嘗試尋找其中的節奏,如用拍手來配合音樂中的間歇音,讓學生互相拉手來配合歌曲的主題,或者跟隨音樂的節奏完成舞蹈動作,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空間,讓學生在邊唱邊動中進一步掌握節奏和旋律的特點,提高藝術創造力。實踐證明,通過聲勢律動的方式加強音樂節奏的表現力,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夯實音樂基礎,提升音樂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實際,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出符合教學需求的聲勢律動方式,以增強音樂教學的吸引力,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的節奏特點,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