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芳
(無棣縣衛生健康保障中心 山東 濱州 251900)
人口老齡化形成的原因有多個方面的不同因素,一是社會人口平均壽命本身處于提升趨勢,現代醫療水平的提升讓一些疾病的治療過程變得更加便捷。另外,則是原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現的獨生子女數量增加,照顧老年人的家庭成員數量同步減少,老年人群得到的健康服務也因此下降,一些特殊的大病康復乃至是臨終關懷問題更是讓一些年輕的家庭成員面臨著精神層面的負擔。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和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讓養老機構成為了重要角色,本次研究的目的也在于從創新發展的層面探索醫養結合的戰略化模式。
中醫的核心在于“治未病”,在疾病尚未發展至嚴重階段時就采取控制方案。中醫藥養老也是我國特有的優勢化和特色化運營模式,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利用藥物手段和非藥物手段來讓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恢復至正常標準。傳統醫學在老年人的認知和接受度方面要大于現代西醫,因此在解決區域內的就醫和養老服務方面,某種程度上中醫特色模式能夠比西醫的效果更加顯著。
綜合來看中醫藥的健康養老服務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醫康復護理模式一直以來也是提升廣大患者生存質量的核心部分。中醫的要素在于“防”大于“治”,疾病預防比疾病治療的現實意義更加突出,旨在將疾病全部控制在“萌芽”狀態,減少可能出現的疾病復發問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形勢嚴峻的前提下,控制老年人群常見疾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將成為減少社會醫療負擔緩解社會經濟問題的關鍵點[1]。
以中醫的辨證治療為例,采用望聞問切的方式收集老年人群的綜合信息之后,就可以以分析、評估的方式對其整體狀態做好判定,把握疾病動態特征和變化之后采取綜合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在扭轉疾病和控制病情的前提下縮短病程時間。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中醫治療康復措施并不會單純地采取藥物控制方案,例如刮痧、拔管、情志干預等非藥物養生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可以滿足老年人群在疾病預防和康復護理方面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年患者乃至一般人群的生存質量。
醫養結合與中醫領域進行結合能夠讓原有的養老模式從基本服務轉變為高質量服務,這也是當前中國養老產業發展過程當中的現實問題。人口老齡化加劇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醫療保健福利體系的建設工作至關重要,原有的社會醫療機構或是社區服務中心作為基層的醫療機構,在城市衛生建設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是達到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主要環節[2]。特別是在城市醫療資源與農村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對于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群采取醫養結合中醫康復方案,解決了醫院壓床問題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家庭照護專業程度不足的缺陷。
中醫康復方案憑借著特有的醫學理論和實踐體系標準,集診療、護理、預防、保健、教育等各項工作為一體,在一些特殊的針灸、太極、藥膳養生等服務方面也具備發展優勢,是當前養老服務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再加上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范疇當中的內容,不僅毒副作用比較小,同時能夠在基層衛生服務當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群眾基礎深厚,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也更愿意接受此類醫療服務項目[3]。另外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社會人群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和需求明顯提升,以新媒體渠道開展醫療支持服務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老年病房在建設過程當中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備建設,包括老年人群需求的呼叫系統、防跌倒和防墜床措施、無障礙衛生間等。另外老年人群涉及到多項內容的檢查,此時要配置相應的康復訓練室、化驗室等科室,配置好便捷B超、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呼吸機、吸痰器等常見器材以及一定數量的氣墊床等??梢钥吹皆谫Y源方面應以醫養結合為根本要求,滿足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多發疾病在診療護理方面的現實需求,預防突發性的患者病變和創傷情況。在人員配置方面,醫生和護理人員要做好工作協調,病房內還會配置好專業的主任醫師和住院醫師。
從技術角度來看,醫養結合模式下對于三甲醫院優勢資源的應用至關重要,相關社區服務機構和醫療機構可以考慮和醫院展開合作以形成醫療聯合體,讓主任醫師、護士長等能夠完成現場指導或線上會診,必要時還可以進行雙向轉診[4]。由于醫養結合收治的患者普遍都是區域內的慢性病患者或是各種因素導致的行動不便者,他們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得到醫療救治和護理服務,相應的技術支持不可或缺。
基于服務內容來看,以臨床治療和康復護理為核心的中醫醫養結合方案會根據不同老年人的不同情況采取康復+照護原則,一方面完成對于疾病的控制,另一方面開設具有特色的中醫項目。包括艾灸、中藥浴足、敷貼、藥膳等。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患者展開針對性健康教育讓其具備自我管理意識,得到醫療保健、心理治療、康復護理等多個方面的專業服務。盡管養老服務本質上并不屬于診療項目,在醫保制度上可能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如果能夠在這一方面做好改進和優化,未來的服務內容也將具有針對性和應用價值。
多層次居家診療的關鍵點在于推進家庭醫生模式和居家巡診模式的有效結合,按照老年人群的現實需求來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內容,建立和健全醫養結合服務規范和服務標準,將健康老齡化理念和相關養老保健知識在社區內進行推廣和應用[5]。自從中央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之后,全國各地也在不斷地開展創新養老工作的深度推進,積累了很多先進經驗,其中多層次的居家診療模式就是主要的項目之一,社區衛生人員可以為居家老人提供專業的巡診業務,或是采取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等。這樣一來,可以將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服務真正落實到位,社區內的資源融合不斷推進,在節約醫療資源和社會成本的同時減少家庭在經濟和精神方面的壓力,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雖然一部分資源在應用環節可能會面臨發展難題,但如果能夠從政策角度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標準,或是采取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補貼,就能建立更加專業化的醫養結合服務體[6]。
前文提到養老服務并不屬于診療項目,很多情況下居民的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有限,因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能在醫保制度上缺乏支持[7]。對此,建立健全醫療保險機制展開老年護理保險層面的推進和嘗試,是后續政策和制度管理的重點,其目的在于解決過度醫療資源和過度消耗導致的延誤治療情況。
這一點在很多農村地區有著充分的可行性,因為中醫特色化醫養結合模式本身需要在政策方面得到國家的支持,而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群基數相對較大,需要進一步推進社會養老保險模式的推進,將農村地區的養老需求和供給平衡點進行協調。在農村范圍內,不僅要對新農保、新農合等保險制度進行綜合改進,同時還要讓相應的醫養結合服務能夠被醫保的服務范圍所覆蓋。這樣一來,農村地區的養老資源可以得到優化配置,依托政府部門和社區完成服務供給,進一步創新政策支持減少老年人群的經濟負擔,推進醫療保險服務的革新[8]。
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除了基本工作之外還需要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和其它方面的業務工作,這使得目前醫護人員的缺口數量較大,尤其是針對老年疾病的治療護理方面,相關專業人才的缺口更大??紤]到醫養結合與中醫的融合要求,某些專項人才除了要具備護理知識之外,還要具備對于中醫學科的知識。不過目前的政策和制度并不能吸引優質的中醫人才參與到這項工作當中。今后需進一步建立人員保障機制,采取適當的政策傾斜讓專業中醫人才能夠投入基層工作與醫養結合服務,建立職業發展體系。例如制定職業資格認定和職業培訓體系,從薪酬管理制度的角度入手加快探索對于養老服務的鼓勵和政策扶持機制。這樣一來可以讓專業技術人員能夠感受到國家政策的關懷,在專項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等層面重視人才培訓力度,將住院醫生培訓、全科醫生培訓機制正式地納入到專業培訓環節當中不斷地提升專業化水平[9]。中醫理論和醫養結合產業結合模式將推動醫療資源和專項人才的應用,例如可以挖掘并招錄一些具有專業特長的中醫專家和學者進入到醫療隊伍當中,以老年人群為核心重點,推廣中醫藥適宜的技術并且普及健康養生知識,提供規范化的中醫健康干預服務。如針對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選擇一些中醫相關的治療手段等。
政府部門的統一協調制度和標準化運營能夠確定醫養結合衛生機構的服務性質和服務主體,制定和完善機構建設標準、設施標準和服務標準,從法律角度介入養老服務的責任和范疇。我國醫養結合服務發展的核心是對現有的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和調用,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代表的老年人護理與其它機構補充的多元化體系。因此,需要結合實際工作要求制定養老服務的整體建設規劃,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做好對于醫療資源的綜合分配。政府部門要整合各個部門的優勢資源,建立由民生、才生、衛生、人社等部門共同組成的工作服務委員會,制定養老服務發展規劃之后將具體的政策落實到位。例如建立機構建設標準、基礎設施管理標準、人員上崗標準、服務標準和管理規范標準等,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和醫療服務體系,規范醫療護理行業的整體運作。例如目前很多養老院和醫療機構當的老年人都有慢性疾病,采取西醫療法不僅花費高、負擔重,同時醫養結合項目推進會受到一定的阻礙,所以加強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推廣意義突出。以社區中醫藥康養制度為基礎助推養老服務質量發展,將彌補傳統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困境帶來行業的新機遇,傳承中醫精華實現發展創新,將中醫藥康養的特色品牌化戰略作為未來主流方向。
社區衛生服務是一種具備運作價值的老年人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在其中加入中醫藥的服務內容也充分結合了中國特色,以防重于治為基礎要求,結合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知識,建立長效中醫特色醫養機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緩解今后一段時間內社會層面的養老壓力,同時還可以緩解社會醫療服務的需求壓力,將傳統中醫養生模式的優勢在現代社會實現傳承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