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霞
摘? 要: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教學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美術教學,能夠豐富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文章先簡要分析了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然后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深入探討了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美術;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人們的思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引發了新的學習革命。因此,無論是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師都應該專注于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以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滲透、融合與重構。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科學應用,能夠提高美術教學效果,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 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使美術課堂充滿活力。傳統課堂的靜態圖片和文字信息有限,學生理解起來較為枯燥、抽象,教師的口頭講解、簡單描述和抽象概括,很難激活學生對美術的情感體驗。而信息技術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根植生活來理解美術,將美術學習與美術應用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美術教學,能夠全面優化課堂結構,轉變教學方式,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欣賞與探索。海量資源的即時共享,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幽默、風趣的作品解說,靈活、直觀的微視頻引入,使美術課堂變得更加立體化、動態化和多元化。
2. 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
抽象的理論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而豐富的活動體驗則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投入美術鑒賞活動中,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審美理解,提高審美創造。信息技術能夠將美術名作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從旁理論講解或鑒賞指導,引領學生在活動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品評和審美鑒賞。在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的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美術世界,帶學生逛“云”端博物館,參觀線上書畫展,感受名家作品的藝術魅力。學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欣賞色彩亮麗、構圖清晰、高度仿真的繪畫或雕塑,不僅豐富了自身的視覺與聽覺感知,還促進了創新性思維的發展。
3. 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美術教學,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并融入課堂學習中。學生在搜集與獲得、提取與篩選、整合與重構資源的過程中,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減少了對教師和教材的過度依賴,真正體現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信息技術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學習資源。信息技術融入美術課堂,以圖文并茂、視聽兼備、多資源支持的優勢,解放了學生的頭腦和雙手,使其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并積極實踐,在持續認知、反復實踐、不斷強化的動態過程中發展美術核心素養,實現自主能動式學習。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構建動態課堂,激發美術興趣
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讓課堂形式更靈活,課堂結構更開放。學生可以通過微視頻全面了解彩塑的制作工藝及過程,也可以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共享美術資源,還可以在希沃易課堂在線學習軟件中參與知識搶答,從中體驗到信息技術便捷、即時、共享、交互的優勢,感受到藝術作品的色彩之美、構圖之妙、造型之絕,進而對美術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高中美術教學中,聲音、圖像、視頻等多要素的融入,多元游戲活動的精彩體驗,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營造,線上線下互動空間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課堂探究欲望,學生更容易以高漲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中。這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多元支持來動態把握預設與生成,適時調整教學進度與策略,以實現教與學的完美契合。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以下統稱“教材”)選擇性必修1“純粹的構圖(解構與重構)”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詳解蒙德里安的《夜晚·紅樹》的線條與色彩的構成,然后由此聯系《灰色的樹》,讓學生思考構圖的三大形式要素:主體、陪體和環境。由于學生可以通過電子屏交互放大圖像,故教師還可以引入《藍、灰和粉紅色的構成》,讓學生深入理解美術創作中的形象解構與重構。在此基礎上,教師借助人機交互平臺呈現畫作,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讓學生從色調、景深、透視等方面來評價杜尚的《走下樓梯的裸女》的主體要素。
2. 創設教學情境,豐富審美想象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聽感覺,使學生充分參與到美術活動中,豐富學生的審美想象,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與創造能力。不同的美術作品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有的色彩平和淡雅,有的色彩濃烈艷麗;有的線條生硬粗獷,有的線條纖細柔美;有的造型夸張個性,有的造型寧靜含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分與理解,教師可以借助不同的背景音樂來創設情境,以舒緩的輕音樂搭配平和淡雅的美術畫作,以鏗鏘有力的鋼琴交響樂搭配濃烈夸張的美術畫作,這樣既促進了學生的審美理解,又豐富了學生的美術想象。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如何鑒賞美術作品”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馬王堆出土的《轪侯妻墓帛畫》,讓學生借助AR技術三維全景虛擬現實,迅速拉近自身與美術作品之間的距離,真實感受絹類帛畫的材質、內容和構圖特點,然后投影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讓學生對比思考:同為設色絹畫,兩者在內容、造型和設色上有什么不同?學生由此身臨其境地進入美術世界,直觀感受我國古代在繪畫方面的偉大成就,豐富審美想象,提高美術鑒賞能力。
3. 信息資源支持,挖掘人文內涵
高中美術課堂不僅有美術理論的講解、審美鑒賞技巧和美術批評方法的教授,還有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要立足學情特點,結合教學需求和信息資源,適時補充人文知識,以豐富學生的課堂理解,讓學生了解相關美術理論的起源、流派和特點,熟悉美術作品的文化背景、創作特色和藝術價值,使其融情入境地理解構圖、造型、設色等美術元素,全面深入挖掘作品的人文內涵。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美術作品的創作”時,教師為學生呈現徐悲鴻的《奔馬圖》,并鏈接創作背景: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徐悲鴻聞聽我方在長沙會戰中失利,國家處于危亡之際,于是連夜創作《奔馬圖》,以寄托強烈的憂國之情。那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條寫意交融在一起,是作者悲憤之情的傾瀉,借助濃淡相宜的線條勾勒,將奔馬騰空而起的氣勢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來,也是作者個性與情感的鮮明呈現。隨后,教師可以投影徐悲鴻的另一幅作品《田橫五百士》,讓學生對比兩幅作品的設色、構圖、線條和內容。為了讓學生對作品的人文內涵有更深入的挖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該畫作的取材、情節和創作緣由,還可以鏈接廖靜文的《徐悲鴻一生——我的回憶》,補充《愚公移山》的創作過程。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既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體現。信息技術融入、整合并重構高中美術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共享、多維互動、高效學習的平臺與資源,同時推動了美術高效課堂的構建。然而,當前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尚未成熟,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持續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優化,以推動信息技術的應用,真正實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東鵬.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 美術教育研究,2020(7).
[2]王峰. 談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上旬刊),2020(3).
[3]譚健興. 網絡資源及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教育觀察,2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