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妮 馬可
摘 要:當前大學生消費行為異化現象普遍存在,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且具有影響力的消費群體,引導其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對于引領社會消費風氣和未來消費趨勢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消費現狀,結合綠色消費觀的基本內涵及其應然狀態,從落實課堂教學,發揮理論教育作用;善用網絡媒體,拓展線上教育模式;發揮家庭作用,樹立綠色消費家風;凈化社會風氣,營造綠色消費氛圍等四個方面提出加強大學生綠色消費觀教育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綠色消費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4-0087-03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消費現狀
(一)大眾媒介操縱的符號消費
1970年,法國后現代理論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在《消費社會》一書中提出了“符碼操縱”消費活動現象,揭示了以廣告為代表的大眾媒體對大眾消費的控制作用[1]。21世紀依托互聯網產生的新興媒體更是為消費者營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虛擬空間,讓人置身于大眾媒介操縱的符號海洋中難以自拔。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消費觀念尚不成熟、穩定,很容易受媒介信息的誘導,也更容易認可符號價值產生非理性消費行為。如儀式性的符碼操縱消費:“‘雙十一’購物狂歡節”“618購物狂歡節”“黑色星期五”“零食節”“美妝節”等,在這些購物節中,各種預熱活動、促銷信息、打折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鋪天蓋地地推送開來。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在購物節進行消費被大眾媒體宣揚成了一種潮流文化,大學生在各種購物節進行消費就能獲得潮流的參與感。此外,大眾媒體賦予商品富裕、時尚、潮流等美好象征的符號,刺激著大學生的消費欲望,裹挾著他們在狂熱的消費熱潮中進行各種不必要的支出。
(二)移動支付背后的超前消費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支付寶、微信等電子支付方式進行消費,其便捷性和安全性毋庸置疑,但是對沒有穩定收入的大學生存在一定的隱患:超前消費。電子支付方式讓現金成為APP中的一串數字,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容易對花出去的錢沒有概念。消費容易變得沖動,經常是為了滿足個人欲望、打折促銷、攀比而進行的非理智消費。特別是當前相關信貸機構業務不斷拓寬,借貸平臺更是為大學生超前消費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其額度獲取輕松,對于一些自制力比較弱的大學生,容易難以克制越借越多,又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填補借貸額度,最終陷入以貸養貸的局面。超前消費過度刺激著大學生對物質的追求,對其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扭曲,甚至產生享樂主義和浪費文化。過度的超前消費伴隨著還貸的壓力和心理壓力,其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必然也會受到影響。
(三)虛假需要造成的過度消費
過度消費現象是指超過個人或家庭支付能力的過度消費行為。特別是一些購物節日的活動氣氛非常濃烈,如“雙十一”當天的各大網購平臺頁面“預付定金減活動”“滿300-30活動”“領券立減”等優惠宣傳標語隨處可見,不斷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大學生由于缺乏自控力,容易被消費節日的濃烈氣氛帶動,自我欺騙,給自己灌輸“不買就虧了”的觀念而大量囤貨,甚至為了滿減活動硬是買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這種消費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營造出來的虛假需要的滿足,特別是電商直播模式的興起,在整個緊張、快節奏的直播氛圍下,大學生在主播的帶動下容易缺乏理性大肆消費。另外,攀比也是大學生消費行為的重要動機,如今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網絡社交平臺已然演變成了大學生炫耀資本的角斗場,曬各種大牌化妝品、包包、鞋能夠使其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但這些商品并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只不過是滿足和釋放了自己的消費欲望。因此,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許多消費行為都是商家營造出來的虛假需要的滿足。
二、綠色消費觀的基本內涵及應然狀態
(一)綠色消費觀的基本內涵
消費作為人類社會一項最基本的活動,無論是生產性消費還是生活性消費,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現代社會的消費,超越了以生產為目的的消費,還承載著個人、社會、自然對“善”的訴求[2]。消費觀是人們對消費水平、對象、方式、活動等的一種基本態度和價值判斷,受到個人成長經歷、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社會政策環境、文化風俗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綠色消費觀是指倡導消費者在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可持續性的生活消費,提倡健康適度、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消費心理,通過改變消費觀念降低消費活動對自然和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旨在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綠色消費觀的主要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3E”和“5R”,“3E”即Economic(經濟實惠),Ecological(生態效益),Equitable(符合平等、人道);“5R”即Reduce(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evaluate(綠色生活、環保選購),Reuse(重復利用,多次使用),Recycle(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scue(保護自然、萬物共有)。強調以綠色物質消費、綠色精神消費和綠色生態消費為主要消費內容,以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為主要消費行為的基本內涵。由此可見,綠色消費觀不同于傳統的消費觀,是經濟的、健康的、生態的消費觀。
(二)綠色消費的應然狀態
1.強調資源可持續性。“地球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自循環體系,在特定階段可供開發的資源歸根結底是有限的。”[3]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經濟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代價是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自然資源被極大消耗和浪費,導致現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受到威脅及挑戰。可持續性強調人們滿足消費需要時,能夠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節約資源、注重資源的最優和永續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廢棄物的排放。可持續性還強調公平和公正原則,認為不僅是當代人享有追求生活質量和滿足消費需要的權利,后代人也同樣需要滿足其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任何人都不應因自身的不良消費而危及他人的生存和消費。
2.強調消費適度理性。消費適度是指人們日常消費活動應當遵循簡單、適度、健康等原則,按自己真實所需進行消費,強調消費理性。比如,在“吃”方面,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鋪張浪費,參與光盤行動;在“穿”方面,不沖動購物,不買不必要的衣物,不用衣物可以捐贈給貧困地區;在“用”方面,愛惜物品延長使用壽命,不買不必要的產品,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產品;在“行”方面,盡量選擇步行、公交、共享單車、地鐵等環保的出行方式。適度消費不是要求人們過于節儉,刻意克制正常的消費需求,而是倡導減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量力而行,平衡好消費需求和消費數量。時刻保持消費理性的自覺,培養健康正確的綠色消費觀。
3.強調低碳環保。自工業化以來,人類消費欲望不斷膨脹,與之相對的高消耗、高污染生產活動不斷擴張,對地球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低碳環保提倡拒絕消費可能造成污染的產品,減少使用如快遞包裹、快餐盒、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盡量使用無毒、無害、可降解和再循環利用的包裝。低碳環保提倡循環消費,將閑置物品分類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使用率,實現消費的“一次性”向“重復性”的轉變。日常消費也要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注意節約水、電、氣,合理高效使用資源。
三、大學生綠色消費觀教育對策建議
(一)落實課堂教學,發揮理論教育作用
落實綠色消費課程設置、進行綠色消費專題教學是有效開展大學生綠色消費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和任務。第一,設置如“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選修課+”的綠色消費教育課程體系,將綠色消費教育內容融入各類課程中,擴大綠色消費教育理念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第二,提供高質量的綠色消費教育學習教材。要注重思想性、系統性、針對性、自學性和前瞻性等特點,能夠反映綠色消費教育的本質和一般規律。第三,教師要起到良好示范作用。教師作為大學生綠色消費觀教育的最主要主體,需要先對綠色消費理論充分吸收、轉化,才能在對大學生進行綠色消費觀傳授和教育時達到預期目標。教師應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先“正己”后“正人”,成為綠色消費觀的引導者,帶動大學生養成綠色消費行為的習慣。第四,綠色消費教育需要我們沖破傳統思維限制,采用具有創意的教學方式,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更有滿足感和獲得感。如實時關注社會消費領域的最新熱點問題,課堂及時回應學生在消費中遇到的問題,增加課堂互動性和實用性。將綠色消費理論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小道理,使大學生易于理解,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
(二)善用網絡媒體,拓展線上教育模式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全新的線上教育方式,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網絡開展大學生綠色消費觀教育工作。教師應當主動學習線上教學技術,錄制綠色消費教育課程或采用慕課、騰訊會議、微課、易班等方式進行在線授課。高校可以在線開放綠色消費教育精品課程供大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網絡資源,擴大綠色消費理念傳播范圍,活用校園文化資源。同時,可以發起綠色消費觀主題相關競賽,鼓勵大學生通過自主申報、競賽評選等方式參與,將綠色發展理念和綠色消費觀慢慢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
另外,由于大學生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且各類消費日益增多,對生活費的需求十分強烈,導致許多大學生誤入網絡借貸的歧途。因此,高校應當建立網絡借貸工作機制,及時處理大學生不良借貸行為。首先,日常監測關注大學生的異常消費行為,特別是在特殊的促銷節點,提前對學生進行消費引導,提醒大學生理性消費,注意網貸存在的風險。其次,不定期通過調查問卷、談話等形式了解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和網貸情況,找出不良網貸傾向的問題,及時發現隱藏的風險。及時向大學生發布網貸詐騙最新形式,謹防學生受騙。再次,如若發現學生借貸行為,輔導員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及時聯系學生家長,共同協商妥善解決。最后,高校與公安、金融、電信等機構建立協作網絡,及時查處非法校園貸平臺。
(三)發揮家庭作用,樹立綠色消費家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具備什么樣消費觀念、踐行什么樣的消費行為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子女。家長應當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強自我道德修養,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和綠色消費知識。深知以身作則對子女的重要意義,日常生活中時刻體現出低碳環保、節約資源、珍惜糧食的綠色消費理念,將正確的綠色消費理念和價值觀傳遞給子女。
部分家長過于溺愛子女,對子女的需求有求必應,助長了子女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應及時糾正子女不良的消費觀念,滿足確實需要的消費,拒絕過分要求的消費。家長可以積極鼓勵子女利用課余打工、兼職,讓子女懂得金錢來之不易,珍惜勞動得來的回報。同時,培養子女理財的意識,幫助子女制訂消費支出計劃,記錄費用支出明細,讓子女對金錢有一定的概念,懂得合理分配金錢。對子女不正確的消費行為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子女形成健康正確的消費觀,拒絕消費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
(四)凈化社會風氣,營造綠色消費氛圍
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有著直接影響,應當充分發揮政府和媒體的雙重作用,營造健康的綠色消費氛圍。政府部門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領導干部起到帶頭作用,杜絕公款吃喝、揮霍浪費行為,節約公用資源,將勤儉節約精神作為干部學習培訓和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二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鼓勵組織機構、事業單位優先選購節能環保產品,對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置、回收和循環利用;三是加強對各類媒介的監管,禁止以各種形式傳播攀比、過度、超前、享樂主義等不良觀念;四是加大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力度,對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給予嚴厲處罰。
當前媒體不僅是一種產業,更是引導大眾意識的工具,報紙、電視、網絡、手機等大眾媒體通過快速、廣泛的傳播,每天都在不斷制造著一些熱點來引導大眾的心理。媒體應正確認知到自己的責任所在,加強行業自律,宣傳正向、健康的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杜絕宣傳負面消費行為,適當減少奢侈品廣告的投放,不刻意夸大商品作用和價值。
總之,綠色消費觀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性消費,是帶著環境意識的消費活動,它體現了人類嶄新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積極培育大學生的綠色消費觀,不但能夠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同時也對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對大學生消費行為進行引導規范,使其消費行為理性化、形成綠色消費觀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汪振軍,喬小納.新興媒體環境下的“符碼操縱”——讀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J].國外社會科學,2015,(6):99-104.
[2]? 魏曉燕.高技術社會消費倫理[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39-40.
[3]? 孫偉平,崔唯航.樹立馬克思主義消費觀[N].光明日報,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