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燕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第一次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這一正式場合上提出“專業思政”的概念,他指出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并提出專業課老師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責任人。
同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同年10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第9條明確提出:在“三全育人”大格局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從教育部部長提出“專業思政”的概念,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到教育部強調的“三全育人”格局,都凸顯了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的密不可分,為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2022年3月31日,筆者在知網以“專業思政”為篇名,查到文獻4837篇,其中,僅有212篇是關于專業思政的,其余大部分是篇名是關于專業課程思政。從已有文獻來看,學者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對于專業思政的研究。第一,理論層面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專業思政的內涵、體系的構建、載體和實現途徑。第二,實踐層面的研究。學者們探討了不同專業開展專業思政的實施路徑。本文中,將采用王偉賓,閆巖[1]所提出的專業思政的定義,即:專業思政是指在專業建設全過程中,從專業目標的設計,到課程體系的建設,再到專業教育的管理,最后到專業課程教學環節,積極發揮專業負責人的帶動作用和專業課教師的主體作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將其融入,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專業建設的各時段、各領域,強化價值引領,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是指為了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
課程思政的發展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理論萌芽階段、整體謀劃階段和制定綱領時期。2012年,“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描述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被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就有了理論基礎的萌芽。2015年到2017年,“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不斷夯實。核心標志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校思政政治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計劃強調“以教材體系、人才體系、教學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學科支撐體系、綜合評價體系、條件保障體系建設為關鍵,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的“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至此,“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在各高校普遍展開。2018年至今,課程思政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并行,成效非常顯著。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成為了課程思政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和指南。
伴隨著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學者們對課程思政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截至2022年3月31日,以“課程思政”為主題在知網進行搜索,檢索到文獻31814條,其中明確包含“課程思政”的1.75萬條,關于思政教育有1942條,涉及思政教學的有1867條,關于教學改革的有1517條。通過梳理文獻可知,目前學者們在課程思政的研究重心集中在核心內涵、重要意義、實施路徑、具體實踐、教師挑戰五個方面。不過,以“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為主題,在知網上檢索,得出12條結果,說明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的融合暫時還不是研究的主流方向。
專業和課程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要素,兩者之間關系密不可分。課程是專業構成的基本元素,一門課程涵蓋一個或多個專業的知識點,一個專業要通過多門課程尤其是課程體系來體現。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專業思政建設的核心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是專業思建設的重點。專業思政建設必須依托于課程思政,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專業前沿知識與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實現課程的結構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并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實現專業思政建設的目的。同時,專業思政是課程思政的方向引領,脫離了專業思政而去做課程思政,課程思政就會呈現出碎片化、零散的狀態,立德樹人的效果并不明顯,體現不出課程思政的專業特色。
課程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選擇適合專業要求、符合科學認知規律的課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因此,課程思政是專業思政的重要落腳點。僅關注課程思政,很難形成思政發展的長效機制。需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以挖掘思政元素為起點,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的改革,利用專業思政育人平臺營造課程思政的良好氛圍,才能促進課程思政的有序、規范、健康發展。
因此,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重要性凸顯,二者密不可分,專業思政給課程思政提供引領,課程思政是專業思政的堅實基礎。本文以信用管理專業為例,對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的耦合育人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近年來,信用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邁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近日,中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第十八條加強誠信文化建設中明確提出:強化信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進一步強調了信用管理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是東部地區一所高職財經院校。在專業建設上,我們采用了“抓特色 突亮點”的專業建設理念,將信用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為:面向征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信用擔保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地方性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微型金融、類金融領域,培養基礎扎實、綜合素質較高、業務技能熟練的懂征信、會評級、能進行風險評估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信用管理專業實行專業主任負責制,黨總支副書記掛帥,主抓“專業思政”建設,強化教師黨支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專業教研室的協同育人作用。
為了做好信用管理專業的課程思政工作,制定了信用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將總目標確定為:立足當前的教育方針與新時代國家發展要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適應我國信用管理創新研究與教學人才,遵守明禮誠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具有堅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團隊精神,熱愛所學專業、對職業技能精益求精、格局視野開闊、工作態度嚴謹認真、勤勉好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信用管理專業的課程思政的總目標可分解為4個維度目標,包括:家國情懷、學科素養、團隊協作、職業素養等。
在思政教學內容方面,指南對不同類型的課程選定了范圍。公共類課程要圍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思想道德與法治》兩門課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明理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與價值觀念;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個模塊知識的講授,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
專業類課程的思政教學內容主要有:樹立學生對中國特色征信制度探索的勇氣、自信與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在信用評分與評級操作中,公正的職業規范;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通過宏觀環境分析,培養學生普遍聯系的思維方式和國家經濟政治形勢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熱愛所學專業,對職業技能精益求精、格局視野開闊、工作態度嚴謹認真、勤勉好學。
對于社會實踐類課程,通過真實的信用項目實訓、企業實地調研、信用知識進社區等實踐教學環節,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精神。
在專業課程思政指南的指引下,信用管理專業選擇《信用管理基礎》課程作為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發展的著力點,建立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
《信用管理基礎》課程面向信用管理專業大一學生開設,開課時間為大一下學期。課程性質是信用管理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通過介紹信用管理專業的基礎知識與基礎理念,引導學生入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專業的基本認識與熱愛,開啟對信用管理專業所涉及的社會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的思考與討論。
1.建設高素質的思政導師隊伍
《信用管理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共五人,包括專業主任、專業副主任、專業骨干教師、信用協會專職秘書長、產學合作單位資深信用評級專家,其中會計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任專業主任,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思政導師隊伍開展集體備課,定期開展行業走訪,互通信用行業發展動態,不斷加強專業思政理論、實踐的探討。
2.重構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
雖然信用管理專業開設已有20年,但是學生對信用管理的認知程度不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些特色做法尚未形成理論體系,既有的知識理論性強,趣味性略顯不足。尤其是對于大一下學期的學生,其理論基礎較為薄弱,不適合過多的理論講授。
為此,《信用管理基礎》課程組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分為課程導論、信用與信用管理、信用實踐和信用實務操作四個部分。課程導論主要介紹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信用管理專業面向的崗位和崗位群、課程體系、如何學習專業課程等,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信用與信用管理部分則從個人信用、企業信用和國家信用三個方面,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提升個人信用、企業如何開展信用管理、國家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理解專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信用實踐則立足于信用金院實踐和信用浙江實踐,通過展示信用建設的成果,引發同學們對信用建設的自豪感,思考如何為未來投身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做好準備。實務部分為專業實習,包括信用知識進社區、信用調研實務,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信用調研方案并實施,最后撰寫信用調研報告。
在課時安排上,采用模塊化教學。即將18課時分為6個模塊,每個模塊3課時,各由1位思政導師分別完成1次授課任務,最后一次課為專業實習的答辯環節。在考核方式上,采用過程化考核,課堂學習占比30%,專業實習占比70%,其中專業實習主要從調研方案設計、調研報告報告撰寫和答辯三個環節構成。調研選題涉及錢塘區企業調研、信用+社會治理調研和信用浙江實踐調研,調研優秀作品將作為校賽參賽作品推薦參加浙江省大學生經濟管理案例競賽,激發學生參與調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雙平臺+雙團隊”構建實踐育人協同體系
第一個平臺是校行企協同育人平臺。信用管理專業引入浙江省信用協會、浙江省租賃業協會、浙江省人力資源協會和信用行業領軍企業構建了專業與行業資源開放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依托該平臺,專業建立了兩類學生團隊,包括會計與信用研究會學生團隊、任務導向的學科競賽團隊。教師帶領學生,以學徒制為依托,以實際信用項目驅動信用人才培養,探索數據、技術與人才資源服務相關產業的行業信用監管實踐,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完成全國首個融資租賃行業團體標準—《浙江省融資租賃行業誠信企業評定及管理辦法》團體標準;每年完成人力資源行業企業星級評定50家;每年完成租賃行業企業誠信等級評定12家。會計與信用研究會榮獲“2018年全國學生最具影響力理論研究社團”稱號。第二個平臺是社區服務平臺。信用管理專業與富陽區東洲街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信用管理專業學生前往街道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調研與實踐,調查了解公望家庭指數的內涵及使用場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東洲街道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組織學生團隊服務百姓,開展了信用知識進社區、信用大講堂等活動,為信用+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獻計獻策。為了進行區域信用建設比較,專業負責人帶領學生前往山東威海、榮成等地,了解山東各地信用體系建設的做法。在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了14篇信用調研小論文。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采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情況以視頻的形式體現出來,宣傳信用文化。學生團隊創作的作品榮獲“信青年杯”信用火種傳播創意大賽二等獎。
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多維度、全方位的。專業思政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將專業核心價值體系與專業特征結合,做好頂層設計,以課程為基礎,無聲地“融入”到每一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信用管理專業教師團隊以《信用管理基礎》課程為突破點,對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但還存在很多的發展空間。
(1)加強教材體系的協同建設。教材是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薄弱環節。信用管理專業發展歷史不長,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專業主干課程中大量課程可選教材有限,僅一兩本與這些課程高度相關,修訂頻率極低,案例相對陳舊,無法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尤其是針對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的配套教材更為缺乏和滯后。未來,教材建設是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構建常態化的教材開發組,采用分工與協作的方式推進教材建設;其次,對現有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融入思政元素,加強數字化教材、立體化教材的協同建設。
(2)教師隊伍協同建設。專業教師是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力量,但受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等因素制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差異較大。需要以多種形式,如培訓、研討會、教學技能比賽等,不斷增強專業教師的育人意識,提升其育人能力。另外,將思政課教師引入專業課程的教學,構建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的常態化課程設計團隊,共同致力于挖掘專業特色的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