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媛媛
(濰坊理工學院)
當下的社會發展迅速,所以也就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具有特色的用人標準:德才兼備之人方可放心用;有道德情操,但才能欠缺者可以酌情用;既無德又無才者,慎重錄用。由此可見,當下社會對“德”的重視,所以國家教育大力提倡學校加強學校的思政教育教育,思政教育對于育人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大學階段也是一個特殊且重要的階段,學生正處于快速發育期,思維發展空前活躍,心理和生理的雙重發展使得學生難以控制自身情緒,容易產生過激行為;再者,學生處于迷茫期,對未來沒有準確的定位,正確的三觀還未完全形成;由此看來,大學階段可謂是學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大學生還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學生的價值觀影響學生的成長過程,決定了學生今后的價值取向。思政課發揮著引導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作用,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國家的興盛在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如果一個人失去了道德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立德的前提明理,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各高校全面開展“大思政”教育體系,就是這個道理?!按笏颊苯逃侵笇⒔虒W管理與高校思政課程相融合,--同建造“大思政”教育教學新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將生活與教育聯合在一起,搭建教師與學生溝通平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觀性與實踐能力。當下各大高校都在深入推進“大思政”的思政教育體系,也是從立德樹人這一角度出發?!按笏颊苯逃润w現了高校教學管理相關內容,同樣也將教學管理與思政課程相互整合。改革高校思政課程,建構“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使思政教育結合生活,構建師生交流溝通平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經濟和科技發展迅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社會行業的數量不僅得到了提升,還出現了許多新興行業。社會的快速發展給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專業性人才,社會更是供不應求。就業機會和就業形式逐漸變好,相應的薪資待遇也有所提高。因此,高校作為給社會培養專業性人才的場所,無論是學校領導、高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都希望高校更多的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所以高校對于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更加重視,這就導致對非專業知識的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的應試色彩濃厚,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都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因此高校在對待思政教育時總是覺得與人才培養并沒有多大的關系,也沒有多大的教育價值,許多高校教師總是選擇無視思政教育。隨著我國高校規模的擴大,招生人數激增,學生的就業壓力變大,導致思政教育價值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高校對思政教育的忽視,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之上有著不良影響,導致學生難以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阻礙學生的未來發展。
思政教育這門課程雖然是高校里的常規課程之一,也是較為重要的課程。但是大部分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都比較陳舊,教學方法單一,這種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教育背景,對學生的促進作用也不明顯,還容易造成學生的厭惡和抗拒,導致思政教育質量偏低。高校普遍采用講授式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學習,思政教育以理論為主,實踐少甚至是沒有。高校思政課堂莊嚴肅穆,氣氛較為嚴肅,學生的活躍程度不夠,課堂的活潑性不夠。普通高校里,思政教育課是“大課”,一周一節或者是兩周一節,在上課時往往是多個班級在一個場所同時開展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教師上課的方式通常是根據教材混合課件照本宣科,與學生互動少,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都沒有什么交流的機會,因此,思政課堂無聊且沉悶,學生的興趣不足,在課堂上開小差的現象嚴重。除了教學模式陳舊單一之外,在思政課堂中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往往也關注度不夠,調動不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也讓學生對思政課程認知發生偏差。
具體來說,思政育人工作在高校中的開展,其目的是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起到啟發作用,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學習態度逐漸變得嚴謹求實,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思政這門課程有著獨特性,它由理論教學環節的實踐教學環節共同組成,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效果體現。在理論教學這一部分,主要是要讓學生初步認識思政課程是什么,懂得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思政相關知識,掌握系統方法,從而讓學生加入自己的創新意識。在實踐教學這個部分,總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但在這個過程中又要讓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開發學生的創造力。除了抓好思政課堂這一主陣地之外,還要有意識的將思政育人工作滲透到其他學科當中,將思政育人與傳授知識有機統一,讓思政育人工作貫穿于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利用探究學習模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思政教育氛圍。課堂既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教學實施過程的重要形式,課堂是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載體。將思政教育應用到各項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要把握四個度。首先是溫度的度,教師要把死的知識上活,要讓課堂氛圍愉快輕松;其次是深度的度,思政教育內容要有一定的深度,適合大學生的發展;接著還要認真考慮廣度,也就是思政教育的范圍;最后是力度的度,思政教育要有力度,有了力度才能起到實效性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的理念,將講授式教學轉變為對話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將育人與思政教育結合,同步共進,增強育人的有效性。在課堂中,還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習中勇于嘗試,不畏失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名正言順地把思政課開展好,所以思政課的開展非常重要。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如何上好思政課?怎樣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怎樣體現思政課堂的美麗?
首先是要清楚“教什么?”的問題,提到教書,就一定不能忽視備課這個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上好課是備好課的客觀反映。思政課教師一定要重視備課環節,清楚教材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以及單位時間的教學可能性,合理確定標高和容量,在認知、行為、能力、品格、價值觀等方面目標的達成度描述上充分體現彈性和差異性。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立德樹人”這一任務。
至于怎么教才能打造一堂有效的思政課,那就需要教師注重課堂實施策略。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將培養學生必備品格融入到教學中去。在思政課堂中,還要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致力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需求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落實全面育人宗旨,體現系統化的育人功能,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最后教的怎么樣,教師還可以利用評價機制,促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由于思政課主要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由于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處于高度覺醒狀態,自主性較強,學生價值觀與課堂教學內容所體現的價值觀不同,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對思政內容提出質疑。這是思政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正?,F象,思政教師要正確看待此類現象,并且積極解決,為學生解答疑惑,切忌置之不理。當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有出入時,教師不能刻意回避,也不能專制打壓,而是應該將出現的問題提出來與學生進行討論,循循善誘,不斷用具體事例去說服學生。在課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在理想、信念等方面遇到的深層次思想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咨詢。思政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于理,直擊學生的心理,使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類思政教育素材,培養學生的洞察力與解決能力,使學生發現、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切實做好立德樹人這一任務,提高思政課堂實效性。
課堂既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教學實施過程的重要形式,課堂是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載體。開展思政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要把握四個度。首先是溫度,教師要把死的知識上活,要讓課堂氛圍愉快輕松;其次是深度,思政教育內容要有一定的深度,適合大學生的發展;接著還要認真考慮廣度,也就是思政教育的范圍;最后是力度,思政教育要有力度,有了力度才能起到實效性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的理念,將講授式教學轉變為對話式教學,在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將育人與思政教育結合,同步共進,增強育人的有效性。在課堂中,還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大膽表達自身觀點,在學習中勇于嘗試,不畏失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探究學習模式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思政課堂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教師在思政課堂中,要多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把多個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導向,讓教學能更有深度。教師要清楚深度學習的概念,并不是一味突破難點知識,而是讓學生的學習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讓學生學深、學透、學明白,能夠根據基礎知識習得一些思維方式,讓學習具有較大的價值和意義。
教師盡量采用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由于思政教育相關理論知識本來就比較難,學生往往會覺得學起來吃力、晦澀難懂。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將相關知識淺化、具體化,要貼近生活,與生活實際建立一定的聯系,這樣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同時也能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另外,教師在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課堂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既要按照預設開展教學,又要讓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特點,要具備處理課堂中的眾多不可控事件發生的能力。深入挖掘課堂教學中可以滲透思政教育的點,尤其是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和挫折時,教師就可以很好地切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遇到困難時堅持不懈的韌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完善自身的各項能力的發展。
大學生屬于成年人群體,他們的文化水平高,思想覺悟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獲取消息的途徑多。高校思政教師面對的是成熟的“人”,是要給他們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就要求高校教師必須擁有素質高、能力強的特點,既要有扎實的學識,又要具有思政教育的技巧。高校教師本身具有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是做好思政育人工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要求教師要做到“身正為范”,用自身行動去感染學生,言傳身教,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事業感和責任感。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對內,要求教師深入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效果。學校要定期組織培訓,讓教師與時俱進,讓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想境界永遠處于最前沿。對外高校可以廣納人才,不斷地充實思政教師隊伍。教師要透過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因材施教,將思政育人工作不斷推進。
除了利用好課堂直接開展思政育人工作之外,還要看到隱性的思政育人途徑。大學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育人有著積極的作用。校園文化和校園風氣對大學生的形象是獨特的,既是一種文化的熏陶,也是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指引。良好校園文化和風氣的營造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思政育人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和風氣貫穿于思政育人工作的始終,打造正能量的高校氛圍,讓校園環境成為思政育人的重要載體。因此,校園規劃布局要合理,環境要優美高雅,體現高校的學術氣息和文化氛圍,既有利于凈化大學生的心靈,又有利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園宣傳輿論環境以其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表現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功能。
大學生已經屬于成年人群體,他們的文化知識高,思想覺悟高,接收事物的速度快,獲取消息的途徑多。高校思政教師面對的是成熟的“人”,是要給他們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必須擁有素質高、能力強的特點,既要有扎實的學識,又要具有思政教育的技巧。高校思政教師本身具有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是做好思政育人工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要求教師要做到“身正為范”,用自身行動去感染學生,言傳身教,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事業感和責任感。加強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對內,要求思政教師深入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學校定期要定期組織培訓,讓思政教師與時俱進,讓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想境界永遠處于最前線。對外高校可以廣納人才,不斷地充實思政教師隊伍。思政教師要透過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因材施教,將思政育人工作不斷推進。
高校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深入落實全面育人的目標和要求。在思政育人的過程中,應該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要對學生充滿愛心,要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傊?,我們要注重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將“教書”和“育人”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