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荻
(浙江外國語學院)
全球素養包括多維度能力,指能夠分析當地、全球和跨文化的問題,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下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與他人得體、有效的互動,并為可持續發展和集體福祉采取負責任的行動的能力。它要求相關人才能理解“當地”和“全球”問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掌握不同文化類型的特征,理解、包容并欣賞“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互動,并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共同幸福采取有效行動。
(1)熟悉中國的國情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培養學生的全球素養,基礎是對本國國情和政情的了解與正確把握。外語類專業應幫助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史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發展成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為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文化溝通與交流的使者與發言人儲備必要的知識。
具體來說,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對時代特征、世界發展大局與中國發展總基調的宏觀把握下制訂的,是全黨全國人民賴以認識時代特征、定位我國發展階段的思想指南,也是更高效地從事生產生活,服務國家發展大舉的行動指南。只有正確了解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才能“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消除貧困與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創新舉措與豐碩成果,在高鐵、路橋、大飛機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與基礎設施建設,在“互聯網+”電子商務、5G通信技術等方面的突破性發展,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突飛猛進,在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與人權發展方面的巨大成就,為學生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和經驗提供了豐富素材。了解了這方面的突出案例與發展成就,幫助學生就此作出深入、準確的解讀與闡發,是外語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題中之義。
諳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全球素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就有思想火種,從“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濟世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和靈感源泉。培養全球素養,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治理智慧。[1]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當代價值與普世意義,樹立文化自豪感與自信心,并能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古老的中國智慧。
(2)具備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2001年11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提到“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造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并指出“文化間的對話是和平的最佳保證。因此,培養具有全球素養的外語類人才,需要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內涵及其對全球治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重要意義,掌握跨文化溝通能力,才能為保護并發展全球文化多樣性作出貢獻。在這一過程中,外語類專業需要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幫助學生了解特定文化體系中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發展;熟悉不同文化體系中的禮儀知識,并了解其中承載的社會文化意義,這樣才能在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更高效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進行溝通與對話。
(3)具備專業能力和國際溝通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在培養具有全球素養的外語人才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培育具有高素質語言能力的人才,這是進行國際溝通的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另外,熟悉特定領域的國際知識、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規則也是十分重要的。這需要幫助學生了解重要國際組織與合作機制的相關知識,理解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知曉其運作機制。
目前,外語類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方面還存在一些特色,需要有針對性地與課程思政進行有機結合,更好地服務于培養全球素養人才的目標。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期,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深化,質量不斷提高,中國深度參與到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當中,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會指出: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這對外語院校提出了新的歷史使命,那就是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而這樣的人才,必須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
外語類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因此外語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也圍繞這一目標來設置。以我校外語類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為例,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外語教學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其中學科專業課程約占總課程的65%,其他課程約占35%。這樣的課程設置,說明外語類專業的大部分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為目標的。如何在這種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除了傳統的講授、提問等教學方法,受到外語類專業教學實踐和專業特點的影響,也出于發展學生專業素質的需要,外語類專業教師會更多采用班級討論、小組討論、同伴教學、翻轉課堂、課堂報告等多元方法[1],也更注意調動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互動性。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掌握知識的增多,學生在課堂中所占比例會不斷提高。在四年級時,部分課程的課堂已經基本接近實操過程。
目前,大多高校明確要求教師具有國境外學習、工作三個月及以上的經歷,外語院校在這一方面的要求則比其他高校更高。外語類專業的教師大多都有在目的語國家交流學習、科研、訪學的經歷,在境外學習工作的時間相對其他專業教師會更長。這使得教師受到目的語國家的思想文化影響相對更大,這也對教師自身的政治思想素養以及在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綜上,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內容以及師資隊伍各個方面來看,外語類專業都較大程度地受到目的語國家的影響。這一主要特點對于結合課程思政培育全球素養人才來說,一方面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格外注意避免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響,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也具有培育全球素養人才的先天優勢。外語類專業本身就融合了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過程,對對象國社會風俗、禮儀禮節的了解過程,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育過程。
根據黨和國家對高校課程思政提出的要求,結合外語類專業自身的特點,外語類專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課程思政能力,培育全球素養人才。
專業負責人應明確全球素養與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各自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已開設的各類課程,將全球素養人才的構成要素與各類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并對現有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如在外語類筆譯、口譯、視聽說課程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黨和國家政策、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成就等內容。設計“外語+”培養模式,將外語特色與政治、經貿、文化、法律等不同學科有機結合,培養復合型高素質的人才。
這要求教師要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提高自身的思政能力,對課程的專業內容和思政內容既有宏觀把握,又有細節刻畫,增強對課程思政的認同感,這樣才能主動挖掘教學素材中各種可能的思政點,自覺塑造學生的品格。此外,教師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應注意方式方法,應該將課程思政內容自然地融入專業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
通過課程思政培養具有全球素養的人才對教師本身的思政能力和全球素養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外語類專業的教師大多就讀于哲學或社會科學專業,難免有學科知識方面的缺失,應充分利用全國不同院校乃至全球知名高校已經建成的政治、文化、經濟、管理、法律、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在線共享課程,通過在線課程學分認定等方式,使學生得到全方位、各領域的素質培養。在頂層設計方面,可以在外語院校之間、外語院校與綜合院校和其他專業院校之間,實現全球素養培養特色在線課程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全球素養人才培養事業共贏。
要重視國際化實踐基地建設。促進與聯合國相關組織、世界銀行、亞投行、國際紅十字會等國際組織,與中國各級政府涉及全球事務的相關部門,涉及全球素養的非政府組織與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合作,建立外語院校與國際組織、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與企事業單位的全球素養人才培養聯動機制,選派優秀學生到這些組織、部門、單位實習、見習、工作,定期邀請相關組織、單位來校開展全球素養宣講推介。將專業課程安排時間、畢業論文評價機制、學分認定制度與國際組織實習見習有效對接。
要不斷地在實踐中進行課程思政與全球素養的結合。學生可以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對我國的國情、民情、黨情有切身的、深入的了解和體會,進而能夠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精神。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國際平臺的實習機會,尤其是各種國際組織。應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資源,在重要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實習或志愿者的鍛煉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相關鏈接】
浙江外國語學院(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舉辦,以外國語言文學為基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浙江省內唯一一所公辦外語類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浙江外國語學院前身為成立于1955年的浙江省(中學)教師進修學校;1956年7月,改建為浙江省教師進修學院;1958年,改名為浙江文教學院;1960年3月,更名為浙江教育學院;2010年4月,升格更名為浙江外國語學院。
截至2021年10月,浙江外國語學院總占地面積555.5畝,建筑面積17萬2千平方米;建有13個學院(部),開設35個本科專業,其中外語類專業15個,4個高職??茖I;共有專任教師527人,全日制在校生8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