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歐亞學院 吳睿 衡希
民辦高校在中國高校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的存在,民辦高校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多數高等院校更加注重“老師如何去教”,比較少地注重“學生如何去學”。例如,很多高校設有教師發展或培訓部門,卻鮮有學校開設學生學習支持或學生成長的部門。長期以來,大學生畢業的成果僅僅是各個課程成績的匯總成績單和一篇畢業論文,對于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往往是缺失的。這就被稱為學習過程的“黑箱”,而這種“黑箱”會造成如下問題。
(一)學生就業與企業招聘信息不對稱。篩選簡歷時,企業面對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為了減少時間成本,會有傾向性地選擇公辦院校或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在面試環節,則更多考察學生的個人特質、口頭表達能力與技能技巧,不太看重學生的大學成績單和畢業論文。這對民辦高校學生是不公平的。
(二)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難以衡量。民辦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是否達成,僅靠成績單和畢業論文質量難以有效衡量;同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有對上一屆培養效果直觀且全面的分析。然而,由于可視化成果往往局限于成績單和畢業論文,難以支撐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迭代更新。
(三)學生學習效果未達成的原因難以跟蹤反饋。原因可能來自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投入度不高,抑或源于其他原因,難以監測;也有可能原因來自教師的教學組織、教學的方式、教師自身的水平、教師對職業的看法以及學校的環境甚至社會的支持等,但這些都無法進行有效分析和反饋。
(四)學生與家長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不了解。尤其是在面對同層次同類別高校時,對于不同學校內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難以區分。學生與家長對民辦高校品牌的感知大多來源于親友或同事間的口碑效應,而這樣的口碑效應大多是基于民辦高校所提供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的片面認識。
高等教育的主體是學生,然而長期以來外部質量評價和內部質量保障大都比較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缺乏基于學生學習視角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措施。如何緩解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效果無法有效測量?電子檔案袋是一個好的解決工具。
電子檔案袋是基于信息化平臺記錄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收集學習活動、學習成果、學習思考以及學習里程碑事件等反映學習歷程和學習結果的數字化檔案。電子檔案袋的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學生學習成果可視化;二是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
傳統以課程成績為主要指標的評價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也容易使得其他方面表現優異但學習成績表現不佳的學生失去平等的競爭機會。借助電子檔案袋,能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過程性表現、個性特征、擅長領域以及學習反思等方面,評價維度也更加多元化,且能對學習表現進行及時反饋。
具體而言,電子檔案袋與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之間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電子檔案袋通常包含基礎信息、過程信息、結果信息和學習反思與評價等內容,將過程性學習與綜合評價相聯系,將學生學習效果具象化;第二,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實時監測、動態調整,發現問題能及時改進,有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查缺補漏、揚長補短,提升學習效果評價。因此,電子檔案袋是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基礎,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反作用于電子檔案袋完善更新,進而循環往復,不斷優化,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并實時獲得反饋。
經調查發現,目前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方面還未能形成實時動態的科學管理和監督評價機制,從而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困難,學習效果難以衡量。基于此,利用教學信息系統和學生管理系統,記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以及參加各項活動的翔實數據,創建學生電子檔案袋。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學生成長歷程指標體系,結合人力資源相關能力測評模型,分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所設定目標的實際達成情況與預期目標之間的差距,對人才培養過程進行實時跟蹤和動態優化,對學生學習效果給出客觀全面的評價。
(一)電子檔案袋評價指標設計。電子檔案袋要注重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專業要求與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結合以及價值引導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學生電子檔案袋中的六大類指標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各方面能力是否達成,分別為學生個人信息(個人基礎信息),學習活動記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實習實訓、證書、競賽、演講等),代表性作品集(公開發表論文、課程大作業、調研分析報告、PPT展示報告、網頁制作、PS圖片、VB設計的小軟件等),課外學習資源(參加的論壇、講座,以及自愿參加的證書學習、課外培訓等),學習體驗與反思(學習體驗調研問卷、個人改進計劃等),學習評價反饋信息(課程成績、綜合評價等)。
(二)電子檔案袋評價系統設計。首先,深入分析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的畢業要求,以及畢業要求與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從學生個人信息、學習活動記錄、代表性作品集、課外學習資源、學習體驗與反思、學習評價反饋信息六個方面采集過程數據,形成學生電子學檔案數據庫;其次,通過能力測評模型進行分析計算,對學生學習歷程進行可視化展示,呈現結果分為專業能力測評、學習歷程分析、學習成果展示、課外活動過程記錄和自我認知與評價;最后,將結果反饋給學生、教師、企業雇主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并對學生進行跟蹤反饋,優化學生各項表現。通過對指標的梳理和整合,將學生的表現從知識、能力和素質3方面進行全面展示,分析每位學生在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和參與各項活動后的成長表現,對人才培養目標的真實達成程度進行量化評估。具體設計思路如圖1。
圖1 學生電子檔案袋數據采集指標與展示設計思路圖
(三)電子檔案袋使用場景。電子檔案袋可有效應用于以下4個場景:第一,對專業教師而言,能夠有效監控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確保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順利完成學業步入社會;同時為下一輪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提供可參照依據;第二,對學生個體而言,可視化的電子檔案袋是對自己大學四年學習和成長的生動體現,及時對標自己設定的目標和專業必須完成的目標,能夠盡早發現偏差,及時改進優化;同時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了解自己的不足,為學生推送適合學生特質的就業崗位,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對口率;第三,對企業用人單位而言,通過電子檔案袋能夠自動生成電子簡歷,看到學生過往真實表現和大學四年的里程碑事件,改進企業人事部門與學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第四,對社會而言,學生電子檔案袋也是外界了解學校和專業的窗口,通過電子檔案袋海量的信息,出具人才培養質量報告,讓外界真實了解學校和專業的人才培養情況,助力學校和專業品牌提升。
首先,收集學生的學習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性文件,不僅需要高校具有強大的信息化系統作為支撐,同時還需要系統的指導和培訓,一些學生表示在制作電子檔案袋和上傳作品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以至于數據的完整性和規范度上存在問題,影響后續數據分析和結果呈現;其次,指標提取的科學性有待驗證,對于部分指標中的定性數據進行評分相對較難,還需進一步對評價指標進行精細化,使其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歷程,更清晰地指出各項活動對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具體支撐作用;最后,需要安排專門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系統管理,及時提醒學生更新數據庫,進行實時審查和監督,以防信息失真、缺少時效性。這些都是影響電子檔案袋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是否可靠的重要因素。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加強和改進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尤其對民辦高校而言,要通過有力的“數據”和類似于產品溯源的方法,打破所謂4年的教育“黑箱”,通過建立學生電子檔案袋,讓學校、學生、家長、企業和社會都成為教學效果的評價主體,讓學生真正享受教育帶來的增值,改變大家對民辦教育認知的偏見。電子檔案袋是基于“數據”“證據”的一種學業評價手段與評價工具,各利益相關群體需接受電子檔案袋理念并相信其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愿意積極嘗試、應對挑戰。教師需要調整身份,從傳統的“講授者”轉為“促進者”;學生應具有“主人翁”意識,以真誠的態度創建自己的電子檔案袋,促進深度學習。在民辦高校中建立、實施、推廣電子檔案袋,通過培育評價文化、營造評價氛圍,科學合理地設計評價標準、記錄評價成果數據,充分發揮評價結果的反饋作用,有效促進和保障教學活動質量的提高,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