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相文 陳瑩 譚志游
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省廣州市 510000)
(1)根據前期所了解的情況,民辦高校有部分學生存在掛科、厭學的情況,有輔導陪學的需要;(2)學生對相關學習資源的“近期需要”;(3)部分學生有兼職的需要,開發勤工儉學崗位對完善學校資助育人體系也具有重要的意義;(4)互聯網的普及,手機、電腦的普遍使用,各類APP 被廣泛開發應用,特別是近幾年,一些學習APP 走進師生的視野,為教學提供了方便。基于以上種種因素,“陪學APP”的點子就應時而生。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主要是為在民辦高校開發推廣“陪學APP”做一個前期的調查,摸清民辦高校學生的學業情況以及對輔導陪學的需求情況等,以此來推斷在民辦高校開發推廣“陪學APP”的可行性。
研究的意義:本研究為“陪學APP”的開發推廣提供了可行性理論參考,為此款學習APP 的開發指明了方向,對提高學生成績、幫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優良學風、校風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款APP 依托于校園網,只限于本校的學生使用,屬于封閉式運營管理,可由輔導員向學生推送,由學工線相關人員進行運營管理。這款APP 的主要功能:(1)有輔導陪學需要的學生可在該APP 上發布相關信息,然后平臺上“兼職陪學”的學生進行匹配接單,最后接單的學生根據約定的時間在學校圖書館、自習室或學習空間等指定地點完成陪學輔導工作。(2)學生也可在上面申請上傳一些學習筆記、資料等優質資源,經管理員的審核通過后在平臺發布,管理員也可根據學生的需要,在平臺上發布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源,使這個平臺能夠及時向學生提供他們最想要的學習資源或信息。
筆者隨機抽選6 所民辦高校,分別是:廣州南方學院、廣州新華學院、廣東白云學院、廣州城市理工學院、廣州華商學院、廣州工商學院,向每所高校隨機分發150 份問卷進行調查。調查了解學生的學業情況、陪學情況、兼職陪學意愿情況、陪學APP 的使用意愿情況以及推行陪學的時間、場所因素等情況。
2.2.1 問卷調查法
筆者和指導老師、項目組成員共同擬定調查問卷,并根據李煒副院長、李秀蓮教授的意見進行修訂。每所高校隨機分發150 份問卷。共發放900 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67 份,有效問卷833 份,有效回收率92.6%。
2.2.2 文獻資料法
筆者在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等網絡平臺上,以“陪學”、“可行性”、“APP”等為關鍵詞,查閱了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報刊等,為本論文的撰寫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2.2.3 數理統計法
用Excel 對有效問卷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整理。
21 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科技的飛速發展,電腦、手機的普遍使用,IT 行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各類APP 被廣泛地開發應用,為人們的生活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線上資源。特別是近幾年,一些線上的學習APP 被廣泛使用,而且線上教學也有許多課室教學所不具備的一些優勢。根據“陪學APP”的定位,筆者在網上咨詢了軟件開發的專業人士,開發這一款學習類APP 并不難,開發的技術條件是非常成熟的。關于此款APP 的開發費用,咨詢得知,APP 軟件開發的價格涉及的要素較多,與買房買車類似,不同的產品、配置、服務,價格千差萬別,參考相關學習類APP 的開發費用,“陪學APP”的開發預算大約需要10 萬元,可以由教育廳或者學校出資開發,由高校學工線相關工作人員來運營管理,可借助這款APP 將學風建設與資助育人相結合,以期收到較好的成效。
關于此款APP 的是否能成功推廣使用,就要了解清楚學生的陪學需求、兼職陪學意愿以及此款APP 的使用意愿等情況。摸清這些情況之后,就可以知道此款APP 推廣運營的預期狀況,確定有推廣應用的前景后就可以進行開發,以避免人力財力的浪費。
3.2.1 民辦高校部分學生的學業情況分析
如上表1-1 所示,調查的833 人當中,有掛科的學生共192 人,占總數的23.05%,掛科1 門的人數有105,占總數的12.61%,掛科2 門的學生有87 人,占總數的10.44%。掛科總數目是346,按專業課程與非專業課進行分類,其中專業課程數目是302,占總數的87.28%,非專業課程數目是44,占總數的12.72%;按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進行分類,其中必修課數目是318,占總數的91.90%,選修課數目是28,占總數的8.10%。
表1-1 關于部分學生的掛科情況統計表
表1-2 是部分學生學業成績較差的原因統計表,在這里,筆者將累計掛科2 門及以上的學生定為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如表所示,87 名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當中,大部分學生認為成績較差的原因是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和學習投入的時間過少;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成績較差的原因是底子薄弱、學業壓力較大以及課程較難、跟不上進度;還有少部分學生有厭學的情緒。
表1-2 部分學生學業成績較差原因統計表
總體上看,民辦高校有掛科的學生人數占比偏高(23.05%),其中累計掛科2 門及以上的學生約占10.44%,比例看似不高,但根據民辦高校的學生規模,累計掛科2 門及以上的學生人數其實不少。掛科的課程多為專業課程、必修課程,一方面這類課程數目較多,另一方面這類課程也相對難一些。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除了要加大學習時間的投入之外,課外輔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同伴的陪學與輔導,可提高學習興致,排解厭學情緒,夯實基礎,跟上進度,進而逐步將落下的課程補上來。
3.2.2 民辦高校部分學生的陪學情況分析
由表2 可知,被調查的833 名學生當中,有585 名學生表示想要陪學伙伴,約占總人數的70.23%。關于想要陪學伙伴的原因:有79.15% 的人表示陪學伙伴提高了學習效率;有78.29% 的人表示陪學伙伴能緩解獨自學習的無聊感;有45.81%的人表示陪學伙伴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其他原因約占1.88%。關于陪學的態度,筆者對87 名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做了初步的調查,如上表所示,73.56%的學生表示需要陪學輔導,9.20%的學生表示不需要陪學輔導,還有17.24%的學生表示可有可無。
表2 部分學生的陪學情況統計分析表
總體上看,想要陪學伙伴的學生人數占比較高,大部分學生認為陪學伙伴對學習有促進作用,能緩解獨自學習的無聊感。大部分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表示需要輔導陪學。這類人群是這款APP 的主要使用群體,為推廣“陪學APP”在使用群體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3.2.3 民辦高校部分學生的兼職陪學意愿情況分析
從上表3 可以看出,有兼職需求和愿意兼職陪學的學生人數比較接近,分別約占23.65% 和21.73%。181 名愿意兼職陪學的學生當中,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約占12.15%,學業成績良好的學生約占63.54%,學業成績一般的學生約占21.55%,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約占2.76%。如果沒有愿意“兼職陪學”的學生人群,這款APP 注定推行不下去,而只有學業成績較好的學生才能夠勝任“兼職陪學”。學業成績良好及以上的學生有137 人,約占有效問卷總數的16.45%,占比看似不高,但根據高校的學生規模,能夠勝任“兼職陪學”的學生人數還是比較多的,這為“陪學APP”在兼職人員方面提供了保障。
表3 關于部分學生的兼職陪學意愿情況
3.2.4 民辦高校部分學生對陪學APP的使用意愿情況分析
從上表4 可以看到:如果陪學APP 能夠提供學生想要的學習資源,愿意經常使用的人數約占96.28%,有81.39% 的學生表示愿意在“陪學APP”上共享自己的學習筆記、優質資料等資源。有73.59% 的學生表示想要這款APP 提供相關考證的學習資料、筆記、經驗,有88.24% 的學生表示想要這款APP 提供專業課程的學習資料、筆記、經驗。如果這款APP 能向學生提供他們最想要的學習資源,學生自然而然很樂意接受和使用它,這為“陪學APP”的開發與推廣提供了有力參考。
表4 關于陪學APP 的使用意愿調查情況
3.2.5 民辦高校“推行陪學”的時間、場所因素分析
經過初步的調查了解,民辦高校的硬件設施比較齊全,就學生課余的學習場所來說,除了圖書館、課室,一般都建設有專門的自習室和學習空間,為學生的課余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上表5-1 所示,學生自習的場所一般是圖書館、自習室、學習空間、宿舍以及課室。
表5-1 部分學生自習場所統計表
表5-2 是筆者對陪學的時間、場所做的一個粗略的預設安排。如表所示,陪學地點:白天安排在圖書館、自習室、學習空間,晚上在指定的課室進行。陪學時間:白天靈活安排在課余時間,晚上統一規定時間。當然,時間與地點的安排因學校而異,只要與學校的相關管理規定不沖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方便。這款APP 所起的作用,其實就是搭個橋,使信息互通,滿足學生的相關需要。
表5-2 陪學的時間和場所預設安排表
由上述分析可知,民辦高校陪學的場所有充分保障的,陪學的時間可以合理安排,在民辦高校“推行陪學”是切實可行的。
綜上所述:(1)開發這款APP 的技術條件非常成熟,開發預算可接受;(2)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掛科較多,學業狀況堪憂,需要進行學業幫扶;(3)想要陪學伙伴的學生人數占比較高,大部分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表示需要陪學輔導;(4)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愿意且能夠勝任“兼職陪學”;(5)絕大部分學生愿意經常使用陪學APP,也愿意共享自己的學習筆記、優質資料等學習資源;(6)民辦高校的陪學場所有充分的保障,陪學的時間可以合理安排。由此可知:在民辦高校開發推廣“陪學APP”的可行性很高,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