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要: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優先發展農村經濟,促進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人才流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同時,解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缺位問題,大學生返鄉創業符合我國新農村建設人才發展需求,對鞏固我國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等大有裨益。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分析,探討了臨沂大學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現狀、影響因素,分析其具體原因,并對如何增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從政府、高校、個人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農村籍畢業生;返鄉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36
為了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優先發展農村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時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缺位問題,并為促進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人才流動,對于農村地區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吸引他們返鄉就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大學生返鄉創業綜合其專業知識、青春活力和接納新鮮事物的能力優勢,不僅符合我國農村現階段人才發展需求,而且對鞏固我國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等大有裨益。
臨沂大學是沂蒙地區唯一一所革命老區綜合性地方高校。為臨沂市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臨沂大學的學生主要是山東省的學生,其中又以臨沂市學生為主。所以,鼓勵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同時解決就業問題,既是促進就業的現實選擇,也是推動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1調查結果與結論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臨沂大學即將畢業的大三、大四的農村籍大學生、已經畢業一兩年的農村大學畢業生。調查對象的年齡大多在25歲及以下(占944%);女性占比例較多(占639%),調查對象的專業包括各類專業,其中樣本最多的是理工類(469%),其次是師范類(315%)和文法類(126%);此外,被調查對象是獨生子女的占58%。最后的樣本分布如表1。
調查數據顯示,關于返鄉就業傾向度問題,首先從農村籍大學生個性角度來講,比如是否獨生子女、男女性別差異等其返鄉就業的傾向度都有著顯著的影響。農村籍大學生平時關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建設對家鄉經濟、生活發展帶來的改變,他們的對農村家鄉的基礎設施建設、收入水平高低、生活便利等各方面的認知程度顯著影響返鄉就業的意向。其次,地方高校大學生對自己的畢業學校、所學專業,普遍自我評價過低,就業信心缺乏,返鄉就業傾向更強。身處經濟上較優越的家庭的大學生因為擔心返鄉就業條件艱苦,與其成長環境、生活狀況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心理上難免存在抵觸,家庭經濟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農村籍大學生傾向于回原籍就業的意愿更加突出。此外,輿論宣傳、畢業生就業指導、就業政策、就業壓力等社會因素也嚴重影響了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是否有利的社會因素影響以及相關激勵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決定著農村籍大學生是否能夠充分了解自身就業現實狀況及農村就業的廣泛前景,是否有更多的農村籍大學生甚至非農村籍大學生前往農村地區積極就業。
2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現狀
2.1缺少職業生涯規劃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向強烈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目的是讓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式、調試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進入大學的學生應詳細認知當今社會發展所需所求,在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同時,學好專業知識。不斷提高適應社會實踐專業技能等自身綜合素質,為早日實現就業做好萬全準備。然而,由于自身家庭成長環境的限制,部分農村籍大學生直到畢業才認識到在大學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挫折教育不充分,夸大社會就業壓力,降低自我評價,對未知的社會工作充滿恐懼,或者進入職場時心理失調,導致退縮,難以適應,返鄉就業既能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和地方就業,又可以借此以減輕各種消極的心理壓力,綜合各因素,導致返鄉就業意向強烈。
2.2就業觀念落后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向強烈
當前,新農村建設是縮減城鄉差異,增強農村居民收入的一項重要的國家政策。國家及地方政府也正呼吁廣大大學畢業生去中西部地區或者基層、農村就業,并提供了較好的待遇條件,作為地方高校臨沂大學每年都有近百名畢業生赴新疆、西藏等西部基層工作,愿意從事大學生村干部(選調生)崗位的畢業生數量日益增多。但部分農村籍大學生仍限于自身成長環境,在就業選擇上依然緊盯機關單位、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等待遇較好地單位,或者偏向于中東部一線發達城市,三線城市的就業意向不高,這種情況導致以上就業崗位或地區人才扎堆現象,對于地方高校大部分畢業生就業由于畢業學校層次的客觀原因,屢屢受挫,最終選擇返鄉就業。
2.3就業能力不高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向強烈
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越來越重視,越是高薪穩定的工作崗位,對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基本條件要求越高。客觀條件限制也很高,對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大。相對而言,迫切需求人才的基層崗位和農村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包容度更高,能夠提供高校畢業生發揮個人能力的舞臺,條條框框的限制也很少,畢業生在此更容易實現就業,所以,這部分農村大學生越有回鄉就業的意識。
3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3.1農村地區經濟有待進一步發展,充分就業實現程度有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速度和經濟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的影響,特別是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持續增長力度遲緩,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太少,大學畢業生返鄉就業不能充分滿足就業需求。盡管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等多項促進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制度。但這些政策措施尚不完善,覆蓋率不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拉大了農村地區的經濟和教育區域間的差距,農村大學生回原籍就業還不是很充分。
3.2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各高校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體系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并提供了相關的就業技能培訓、指導、幫扶措施。地方高校在指導學生學業和就業方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臨沂大學部分理工科院校普遍積極鼓勵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很多就業政策宣傳力度不夠,這就造成了很多畢業生不去了解相關的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存在慢就業、緩就業現象。突出表現在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關系割裂開來,重規劃、輕指導。一方面,大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教育的工具價值。側重于就業率,使其責任最終體現在學生就業統計結果,忽視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全方位和全程的指導系統的研究與建設。另一方面,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機制薄弱,職能部門和兩級學院的合作表現不佳。
4增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傾向性建議
4.1政府部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建立長期就業機制
政府在增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向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關就業政策的引導及落實對改進大學生就業意向具有明顯指向作用。因此,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意向,改變觀念重新定位,建立長期就業機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充足、優質的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本。
(1)改變執政觀念,明確責任范圍。各級政府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經濟各方面的關系,調整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為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造有利的良好環境。改變執政觀念,明確責任范圍,完善政府職能,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場的農村就業機制,實施積極的促進就業政策。
(2)建立就業長效機制。政府部門要根據農村地區實際情況及經濟發展需要,充分保障畢業生就業的權利,制定相關積極幫扶政策,促進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同時,建立積極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的相關就業政策。落實好相關支持、優惠和保障政策。積極吸引農村籍大學生回家鄉就業創業,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3)建設創業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積極培育創業文化,營造創業氛圍,鼓勵農村籍大學生回鄉創業,并為他們的創業提供相關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扶持。幫助農村籍大學生實現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充分就業,產生“二次就業效應”,從而產生更多就業機會。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4.2農村地區積極創造優質的返鄉就業環境
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輿論宣傳等方面對吸引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當地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和提高,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能夠為農村籍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村大學生回到家鄉就業。
(1)積極發展經濟,加快實現農村城鎮化。農村地區要依托鄉村振興背景下,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如經濟、政治、教育和法律等。優化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產業機構,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城市化建設的實現步伐。制定積極穩妥的就業和產業幫扶政策,完善就業服務管理體系,借此吸引優秀人才,建設新農村,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2)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第三產業健康發展。產業結構優化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只有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協調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才能帶動農村傳統農業和工業的優化發展,推動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增加農村市場需要,提高農村地區消費水平,也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地區大學生回家鄉就業難的狀況。
(3)積極宣傳就業政策,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目前,最常見的就業相關信息均發布在各種輿論媒體上。因此,輿論媒體要通過專業機構約束,通過相關政策規定,重視監督。加強規范指導,以確保其客觀反映就業政策的內容及影響,為確保其正確傳遞民意、宣傳政策、引導就業,并使畢業生對就業困難有正確的認識,對就業預期有正確的判斷,合理規劃就業。
4.3高等院校要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機制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大學作為大學生的主要培訓機構,在大學生就業意向、職業能力和就業觀念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學生的就業意向的轉變與就業能力的提高與高校的培養機制關系密切。
(1)形成具有層次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校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專業設置、就業導向等方面都要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和改革,高等教育層次的多元化格局最終將會形成。同時,要以人才梯度轉移思想為指導,遵循從東部地區向中部地區轉移、從城市向城鎮和農村轉移的人才轉移規律。為培養和提供就業能力較好的新農村建設人才資源。
(2)建立相關約束激勵制度。只有明確和規范相關制度,引起高校管理者,高校專任教師的普遍關注,引導返鄉就業納入高校教學計劃,學校的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去,這樣才有可能使農村籍大學生具備在家鄉就業的相關知識和能力,有效地正面引導和促進農村生源畢業生回原籍就業。
(3)設置建設新農村所需的專業結構。高校的專業設置應結合行業需求和學科發展進行。將社會產業的需要與學科發展相結合,設立既能適應社會需求又符合學科發展方向的專業結構。比如設立地方企業所需的相關專業,培養他們緊缺的相關人才,并積極做好相關畢業生返鄉就業的指導工作。如此既滿足地方企業的人才需求,也推動了農村本專科學生的充分就業。同樣也可設立建設新農村所需的相關專業,采取“定向招生—高校培養、引導—地方吸引—返鄉就業”的模式,有針對性地為農村建設培養人才、儲備人才。
4.4農村籍大學生應積極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就業單位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對高素質人才的渴求十分迫切。這就要求農村籍大學生在校期間要有明確就業生涯規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投身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做好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素質提升,為服務農村、建設家鄉、實現自身社會價值做好充足準備。
(1)樹立正確就業觀,及早科學規劃職業。只有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好,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好。才能更有效地學習,把握好今后的發展方向,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業。農村籍大學生的成長經歷是有限的,更要及早清醒,避免在大學期間的迷茫期,盡快正確進行人生定位,樹立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正確觀。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以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要樹立服務農村、建設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就業觀。對于農村出身的大學生來說,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建設中去。不僅可以實現就業,更是發揮自身才能、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的大好時機,充分利用時代賦予的機遇,積極發揮自身價值,返鄉就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此時,農村籍大學生應以服務農村、建設家鄉為理念,才能正確引導自我更好發展。
(3)要有獨立創業的意識。返鄉就業的農村籍大學生。不僅指回到地方企業、事業、機關等單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開展自己的創業。以便更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當今科技的快速發展,處于“互聯網+”的時代,大學畢業生學習能力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能緊追科技發展的步伐,快速高效的為家鄉建設服務。這就要求返鄉就業的農村籍大學生要堅持持續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擴大視野,有預見社會發展的洞察力,同時還需要他們有自主創業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以便在返鄉就業時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充分就業。
5結論
作為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在目前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順應時代潮流,投身到新農村建設的時代洪流中,不但能為家鄉做貢獻,而且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自己價值的最大化。也是多種就業選擇中較為明智的一種。
參考文獻
[1]岳學強,劉統.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問題研究[J].鄉村振興,2022,(9):45-47.
[2]張付麗.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農村生源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林區教學,2012,(12):39-40.
[3]雷娜,楊坤.高職畢業生就業期望的調查及分析[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51-54.
[4]賴德勝.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充[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5]劉志侃.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引導機制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0.
[6]陳華,賴燕.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體缺位的理性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07,(6):5-8.
[7]化慶豐.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巧[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8]殷紅霞.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研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