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研究在高校中遍地開花,但在具體落實到獨立院校這一高校體系重要分支上,相應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旨在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獨立院校中的實踐研究,立足獨立院校教師和學生實際情況,探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評價與測試體系,以期構建合理的適合獨立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但獨立院校間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本文只基于一所高校,因此該教學體系的完善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獨立院校;教學內容;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87
1現狀與背景分析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由教育部印發,其中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在高校落實立德樹人和深化教學改革中,課程思政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學英語在高校教育中課時多,影響面廣,是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和核心通識課程,在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2020版)”)明確表明“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將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是高校發展之必然趨勢,這將有助于我國高校的新文科建設,有助于學生批判性地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化,更好地樹立好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本國的文化自信。
截至2021年8月1日,在CNKI(中國知網)以“課程思政”為主題詞檢索到21,170篇相關論文;以“大學英語+思政”為主題詞檢索到的相關文章為1,765篇;以“大學英語+思政+獨立學院”為主題詞檢索到的相關文章僅僅只有7篇。通過研究刊文量的時序變化不難發現,大學外語課程思政領域的文獻數量在近年間增長顯著,尤其是在近兩年。在CNKI上,2021年1月至8月,以“大學英語+思政”為主題詞檢索到的文章就高達618篇,占總數的35%。這明顯反映了在指南(2020版)發布后,學界對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相結合的重視,但獨立學院作為高校體系重要的一分支,在獨立學院中將兩者相結合的實踐研究卻是欠缺的。
目前,這些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探究多集中于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功能性、有效策略、探索實踐和路徑探究等。例如,潘海英、袁月探索并揭示大學外語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據此提出相應改進對策;翁舒、吳菁菁通過分析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梳理其發展趨勢和脈絡;喬文靜通過分析“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闡明“課程思政”“文化自信”及“大學英語”之間的關系,探究文化自信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與實現策略;劉正光、岳曼曼以“立德樹人”內涵為基礎,提出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重構、教材建設,提高教師能力,使外語課程思政得以有效落實。總體來看,目前關于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研究范圍涉及面較廣,角度較多。但在具體落實到獨立學院這一高校體系重要分支上,相應的研究卻是少之又少。《指南》(2020版)表明各地區、各高校之間實際情況差異較大,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據此,在獨立學院中有效地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是當務之急,相關的實踐研究是必要的。
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
在“識變、應變、求變”的新形勢下,筆者在所在院校以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為主,進行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在獨立學院中的實踐研究,以期探討如何有效地在獨立學院中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從而使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適應“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等改革發展的要求,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培養較高的綜合應用能力,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從而實現立德樹人。
2.1在獨立學院中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有以下優勢
(1)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使得學生更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漸增強,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力也在日益加強。英語作為全球目前使用得最為廣泛的交際語言,依舊是中國和世界各國進行交流的最主要媒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以及后疫情時代國家的發展,都使得在今后的日子中,中國是不能緊閉國門只關注本國事宜的。中國持續深化對外開放過程中,英語這門全球性語言仍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是“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通過該門課程,學生將進一步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僅局限于發展向外的跨文化交際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是學習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風俗等,還應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述能力。蔡基剛提出,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核心通識課程,其內涵是全人教育,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通識教育主張開展內省的立德樹人教育,這和目前我國高校正在開展的課程思政教育是一致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這就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建立對本國的文化自信,從而才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
(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使獨立學院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更具自信。《指南》(2020版)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提高、發展三個級別。基礎目標的教學要求立足于英語高考成績合格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本科畢業時應達到該要求。但獨立學院的學生入校時,部分同學是高考成績不合格的,大部分同學英語基礎薄弱。整體來看,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中,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有部分同學甚至會自暴自棄。大學英語教學的基礎教學目標都難以達到。但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在學習西方文明的同時還將學習以中國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對于有一定認知基礎的中國文明元素,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構建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2.2在獨立學院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實踐
目前,獨立院校中的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已經融入了課程思政,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學習目標的設置還存在一定問題。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語言與能力的學習目標還應當是關注的重點,但思政維度學習目標的設置卻缺乏相關參照依據,還需通過實踐,進一步探究合理的具體維度。
2.2.1教學內容
獨立院校的教師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具有單一性。教師對課程思政概念的認知不清,導致其具體目標不明確,課程融入內容隨意。大部分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時都是以文化視角切入,對比東西方文化居多,沒有深入挖掘教學單元內容。蔡基剛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從去語境化外語通識教育轉向專業通識教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思政元素便可以是學生相關的專業通識知識。學生進入專業學習后,往往會對本專業的知識更為感興趣。據此,融入與專業相關的思政教學,尤其是用英語進行講授,這不僅增加了大學英語的實用性,還將有效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實踐研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更為多樣化,“優秀示范課”和大學英語思政素材庫也得到逐步建立。
2.2.2逐步構建合理的評價與測試體系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雖然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主,但融合了課程思政的教學,因此需要新的評價與測試體系來檢驗教學質量,從而有力地推動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與發展。因為獨立院校不同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將各自不同(融入不同專業的課程思政元素),評價與測試體系將會有別于之前的形成性測試與終結性測試。通過實踐研究,終結性測試以全校為基礎進行統一測試,不同專業的測試區別將放置于各任課教師對本班的形成性測試中(思政評價體系)。期末總評將是兩者的有效結合。最終構建出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合理的評價與測試體系。另外,鑒于課程思政中關于學生“三觀”測評的難度較大,有必要設置長期的跟蹤調查,尤其是學生在工作后的情況。教師可結合學生工作中的表現,綜合評定課程思政教育的成果。
2.2.3教學實踐
(1)根據單元主題,在大學英語課堂引入課程思政素材,如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素材,或國家政策精神導向、政府工作報告、時事新聞、中國傳統文化等中英雙語素材等。鑒于獨立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教師在挑選素材時是根據學生整體水平情況來確定教學素材的難易程度。例如,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經濟發展的部分進行教學。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各班不同的情況調整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入時機。例如,單元課文難度較大的情況下,將本次課程的課程思政設置為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在課下完成;若課文難度一般,則將課程思政素材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如帶領經濟學專業學生學習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回顧和展望部分時,可以從解讀報告中的具有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語表達入手,學習文章中的一些專業術語,由淺入深,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讓學生也了解到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3)在教學測評中,期末測評將是統一測試,因此對于學生的課程思政部分的測評將主要以形成性測試為主。教師依據各個單元教學的不同情況設置形成性測試,例如,小組成果展示、紙質試卷測試或雨課堂隨堂測試等。
本人所在學院使用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據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進度與教師安排的單元教學進程相符。本校教學周共計16周,教學內容共計八個單元,每兩周一個單元。據此,教師在學期開始之前便將各單元的課程思政素材準備妥當。每個單元結束后進行形成性測試,教師根據測試結果適當調整教學,以此來完善教學,優化實踐研究。
2.3在獨立學院中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
(1)教師方面。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概念理解和教學實踐都有待提升。首先,大學英語教師目前對課程思政概念理解上存在不足。在實際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加入了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但教學目標不明確,加入的教學內容具有隨意性,缺乏系統性。其次,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時缺乏專業指導。大部分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會面臨一定困難,如無法把握課程思政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無法獲得良好的思政教學素材,無法獲得并學習相關優秀示范課程等。
(2)學生方面。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這就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教學內容應基于學生的需求,并根據學校特色設計出多樣化課程。但獨立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不同群體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需求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呈多元化。這就給課程設置和教學素材的選擇增加了一定難度。
3結語
本文立足于獨立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探討如何構建合理的適用于獨立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學生可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培養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也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并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其中國文化自信,有效實現立德樹人。但鑒于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獨特的特點,該模式的合理建立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四個轉向:《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內涵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21,197(1):27-31.
[2]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2020,43(5):21-29.
[3]潘海英,袁月.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中的問題分析與改進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21,42(3):53-62.
[4]喬文靜.文化自信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與實現策略—以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48):55-58.
[5]翁舒,吳菁菁.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趨勢和脈絡[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3):68-71.
基金項目:云南大學滇池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
作者簡介:謝雨岑(1987-),女,碩士,云南大學滇池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