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云
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沉浸”一詞被大量應用在電子、視頻游戲和虛擬環境中,其中,高中學生接觸比較多的是沉浸式劇本殺、沉浸式VR 體驗、沉浸式英語學習等。沉浸式技術的普遍應用,給許多領域開辟了新的空間,尤其為教育領域創造了更優質的學習空間。沉浸式體驗的“境身合一”也給學習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感和互動感,極大地為教育賦能。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沉浸”被解釋為“浸入水中,多比喻處于某種氣氛或思想活動中”,是指一個人完全投入到某種活動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沉浸狀態下的學習,是指學習者完全被所學習的內容吸引,自動屏蔽其他無關因素的干擾,從而達到忘我的狀態。在心理學領域,沉浸理論也被稱作心流理論。心流是指在做某件事情時,達到全神貫注、忘我投入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事情完成之后,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可見,心流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并讓學習者想繼續學習,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學習效果。試想,若教師和學生都能沉浸在課堂中,且不知不覺就到下課時間了,這節課教與學的效果是不是可謂最佳?!
沉浸式教學是一種追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完全投入的教學方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完全“沉浸”其中并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高效的學習目的。沉浸式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進行充分“浸泡”,才能發揮其主導作用,而學生則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被喂食的小鳥”成長為“找食吃的雛鷹”,積極主動地在沉浸狀態下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事實上,讓學生整節課保持全身心投入是很難的,因此,沉浸式教學對教師本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對于民歌教學,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將學生帶到鄉村去真實體驗民歌產生的土壤,只能在有限的課堂內進行無限的教學設計。
創設合理的導入情境是營造沉浸氛圍的常用方法,也是沉浸式教學的第一步。課堂導入時突出情境意識,將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沉浸狀態,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點。情境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具有多樣性,如圖片、視頻、文字材料、語言描述等;可以是單一情境,也可以是復雜情境,如教師示范、音畫結合、師生對話、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師在進行情境設計時,應致力于將學生的身份和角色意識、完整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性人物重新回歸到真實的、融合的狀態,使學生習慣于在情境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充分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結合新舊知識,并通過設置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情境來進行新課導入。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
案例1《彌渡山歌》導入部分
(教師范唱歌曲《趕牲靈》和《小河淌水》,請學生分辨哪首歌是西南民歌,哪首是北方民歌?并說明原因)
教師:剛才老師唱的《小河淌水》被西方音樂界譽為“東方小夜曲”。它滋生于云南彌渡這片神秘的土壤中,那彌渡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我們一起在《彌渡山歌》的音樂中來感受吧!
(聆聽,通過音畫結合展示彌渡地貌與文化背景)
教師:彌渡的景色是怎樣的?
學生: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教師:結合導學案和剛才的欣賞,你們覺得彌渡地區的音樂文化是怎樣的呢?
學生:彌渡是多種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從古代起,很多游民到這里后就用歌聲表達了他們的思鄉之情。
教師:那么這首《彌渡山歌》是怎么產生的呢?
……
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教師首先演唱了歌曲《小河淌水》和《趕牲靈》,并用上節課“高亢的西北腔”作為銜接,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引出風格完全不同的西南民歌。之后,優美婉轉的歌聲又將學生牢牢吸引,使他們對優美的西南民歌產生一定的興趣。此時,教師引出云南彌渡的另一首民歌《彌渡山歌》,以音畫結合的方式,將視覺與聽覺同步,讓學生多渠道地了解云南彌渡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接下來,通過師生對話強化新知識,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意愿,使學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從而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沉浸式教學要求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并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僅適用于導入部分,還可以用于整個《彌渡山歌》的教學過程。因此,教師應積極創設各種情境和氛圍,帶領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深度沉浸,進行體驗式學習。例如,《彌渡山歌》的“引腔”部分,若單純讓學生學唱,便會索然無味。教師可結合彌渡地區的地貌特征,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景色宜人的山水間,深呼吸,將雙手放在嘴邊,聲音集中,大聲喊出去、唱出來。如此,學生就會明白引腔是從生活中的音調轉化來的,表達了一種自由不受拘束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讓學生產生真切的學習體驗,以“沉浸”的方式從書本走向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知識。
通過以上課例我們不難發現,好的情境素材要貼近學生生活,將學習內容和真實生活關聯起來。好的學習任務也可以讓學生浸入學習情境,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促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任務間的深度互動。
在民歌的學習中,我們要想探索歌曲的風格特征,就一定要挖掘其在方言、旋律、節奏、節拍、歌詞、調式、結構等方面的特點,并通過歌曲情緒的體驗、方言腔調的模仿、主題旋律的演唱、典型節奏的敲擊等全方位地探索、體驗、感受民歌的魅力和藝術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研究民歌,并對活動進行精心設計以引領教學環節,由“境”入“情”,層層深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地用美的情境去熏陶學生,用美的語言去吸引學生,用美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始終保持在沉浸狀態中,且思維活躍、積極主動,從而產生理想的沉浸效果。
那么,教師該如何設計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式學習呢?伊恩·古德費洛等學者在《深度學習》一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兩次倒轉”的教學機制。即教學是一個“倒過來”的過程,是直接從認識開始,有目的地指向人類已有認識成果的學習,我們稱之為“第一次倒轉”。但是,教學實踐不能只停留在“第一次倒轉”,這樣可能會忽視學生直接從認識開始學習知識的困難,以及學生的真正興趣和理性體驗,導致其學習出現灌輸、強制,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因此,想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有“第二次倒轉”,即教師要幫助學生去親歷知識的發現和建構過程,化解學生的學習困難,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那么,教學中的“第二次倒轉”該如何實現呢,筆者以民歌《對鳥》的教學為例來說明。
案例2 《對鳥》教學部分
1.初聽:了解作品藝術價值
教師:離開七彩云南,我們來到美麗的浙江,聽一聽這里的歌聲,看看這里的景色會給你們留下怎樣的印象?
(播放《對鳥》通俗版)
教師:歌聲聽起來感覺如何?
學生:空靈、柔美、婉約、飄逸……
教師:像一陣清新的風向我們吹來。這首作品是浙江樂清民歌《對鳥》,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亞太地區民歌教材。
2.品聽:品方言學唱歌曲
教師: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原汁原味的《對鳥》?
學生:想聽(齊聲)。
(播放《對鳥》方言版)
教師:原汁原味的歌曲內容你們能夠聽得懂嗎?要學好這首歌曲,首先一定要掌握什么呢?
學生:方言。
教師:為了學習這首歌曲,老師專門打電話到樂清文化館 ,了解相關信息。他們非常自豪地跟我介紹,這首《對鳥》是他們當地的文化名片,并熱情地把樂清當地演唱《對鳥》最權威的黃作波老師介紹給我,讓我很感動。接下來,老師給大家示范演唱這首歌,大家注意聆聽它一共有幾句歌詞?
(教師范唱)
學生:四句。
教師:是的,這四句是起承轉合結構,而且每句開頭都是“吤呣飛過……”,你們也來讀一讀。
(學生朗讀)
教師:接下來是“青又青”“打銅鈴”“紅間綠”“抹把胭脂擦嘴唇”……(重點地方加動作提示)。
教師:“抹把胭脂擦嘴唇”,這些歌詞我們念著念著就要唱起來了,說話音調和旋律音調幾乎一致,這叫作依字行腔。現在大家跟老師一句一句地來學。
3.活動:用拋歌再現情景
教師:非常好,你們聽……(教師對答第二樂段,加動作)。
教師:剛才老師在做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你們拋出了一個問題,老師回答你們的問題,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在生活里叫“對話”,在歌唱里叫“對唱”,而在樂清民間則把它叫作“拋歌”。那么,這首拋歌是怎么產生的呢?
(提示:什么人在唱?他們在哪里唱?他們的眼前是什么?)
教師:同學們,請大家來朗讀這段展現小朋友拋歌場景的文字!
(學生配樂朗讀:“雁蕩山麓,群山之間,百鳥和鳴,牧童在山上放牧、砍柴時,觸景生情,不由自主地互猜鳥名,放聲對唱起高亢嘹亮的山歌,《對鳥》由此產生。”)
顯然,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試著用方言演唱《對鳥》,體會其中的韻味,了解歌曲的結構,并掌握拋歌這一歌曲體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直接把這些知識告訴學生,而是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在優美的歌聲中、在充滿美感的意境中,幫助學生在聆聽、對比、演唱中掌握起承轉合、依字行腔等知識,引導學生體驗歌曲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一步步走進《對鳥》的世界,并將學生化身為一群山村小朋友,在樂清山中盡情歌唱,最后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呈現了一問一答的對歌表演。這是一次發現式學習,更是一次深度學習,是“現象—結論”的學習。學生在活動的引領下沉浸其中,充分感受美、體驗美,品出了歌曲的真滋味。
在沉浸式教學中,師生共同沉浸在教與學中,教師教得酣暢淋漓,學生學得意興盎然。
民歌的教學不光要“深”下去,還要“遠”開來。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更要了解民歌背后所承載的人文內涵,認識到民歌的魅力和價值,提升人文和審美素養,實現從“學科知識獲取”到“核心素養提升”的飛躍。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音樂是最能代表民族特質和文化表征的文化現象。高中音樂鑒賞有別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感受與欣賞”,更強調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所以,我們和學生一起聆聽、分析、品味音樂,最終是要在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同時,讓他們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價值所在,懂得欣賞民族音樂的重要意義。
在第八屆中小學優秀音樂課展示與培訓活動中,茍仙冬老師施教的《醇厚的中原韻》一課,以作品為“樂”,以中原音樂文化為“魂”,開場就用深厚的人文底蘊將學生牢牢吸引:“同學們,中原地區在哪里呢?”之后,茍老師從陸游《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講到諸葛亮《出師表》中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進而引出問題:“你眼中的中原在哪里?”這一行為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沉浸在陸游對中原故土的牽掛,以及諸葛孔明對收復中原的熱盼之中,情不自禁地說出“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豪情壯語,在場師生為之震撼!在教學設計方面,茍老師將本課分成“中州腔”“齊魯調”“燕趙情”三個具有人文情懷的篇章,以中原音樂與相關文化作為主線,將三個篇章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她帶領學生“駕著”音樂的“馬車”,一起逐鹿中原,此等豪情始終貫穿課堂,引領學生心生向往。學生不僅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到中原地區音樂粗獷的氣質、醇厚的情感和詼諧的格調,而且為中原大地的音樂風光而感動,更被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所感染。
無論是學生還是現場的教師,都沉浸在濃濃的人文氛圍中,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得以增強,進而更加堅定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自信。這種成效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既得益于中原音樂文化自身的藝術魅力,也得益于教師的教學構思和巧妙引導。
社會高速發展,技術迭代進步,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生的學習應是以實踐、體驗、理解和遷移為典型特征的深度學習。學生應在“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實現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將沉浸式教學法和民歌教學相結合,會使得學生樂學、好學,也會切實提高學習效果。這也對音樂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轉變觀念、主動學習、提升專業水平,還要主動提升課堂的溫度與融合度,讓師生同時浸潤在課堂里,通過“學習—研究—實踐—改進”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需要說明的是,沉浸式教學在民歌教學中的實踐不必僅僅拘泥于課堂,還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設計相關的主題活動;也可以從整體考慮,嘗試小學、初中、高中跨學段的大單元教學,等等。同時,沉浸式教學是開放的,也是充滿個性的教學,教師應該揚長避短,充分展現自己的魅力,發揮自己的優勢,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課堂。楊燕宜老師曾說過:“教師自己認知和體驗的提升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學習,把自己‘浸泡’到音樂中去體驗,這是教師的辛苦,也是教師的幸運。”的確,只有我們音樂教師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去“浸泡”在民族音樂中,才能真正具備傳承民族音樂的能力,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并傳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