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耀
群文閱讀是一組文章聚集在一起的閱讀,在這種模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會確定一個議題,選取一組互文性文本,讓學生閱讀討論,以達成對議題的共識。群文閱讀,體現了教學形式的開放性,教材內容的整體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改變了過去單篇教學的傳統習慣,有利于揭示一類知識的規律,并讓學生掌握學習技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發散思維、整合思維、思辨能力;還可以增加閱讀量,拓展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積累。自倡導群文閱讀以來,取得的教學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目前尚存在一定問題,如過分追求教材的整體性比較,淡化了文本精彩的語言品味;有的強調了文中重點段的分析,而忽略了文章整體性的巧妙構思;有的教學不分主次,如蜻蜓點水課課點到,學生對知識點和技能點所獲印象不深,這種種遺憾還有待于繼續研究和解決。本文就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談談粗淺的體會。
余映潮老師曾說:讓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實現最大化,突破點應放在如何優化組合文章上,應按照一定的聯系將文章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優化組合必須要考慮組群的角度,角度很多,如作家、體裁、題材、主旨、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結構形式、表現手法等等,組群角度的多元性,為我們教學留下了選擇余地。教學中我們要有的放矢,結合具體實際,如大綱要求、編排意圖、教學目標、學生需求、教材特點等來恰當地選擇。組群文章可以選取本單元之內,也可以跨單元、跨年段;可以是課內必教和自讀教材,也可以是課外精品;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考場佳作;可以是完整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是摘取與之相符的片段。在選取組群文章數量上也可以靈活,可以選取某一篇,也可以同時選取幾篇。優化組合,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學生心理需求和審美情趣,內容深淺適度,并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技能。
如,筆者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不夠明白,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筆者拿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茅盾的《白楊禮贊》、郭沫若的《石楠》、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陳創的《野菊花》來閱讀分析,通過分析討論總結出:從寫作目的上看,“托物言志”是借一事一物來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言己志或喻他人;從內容上看,托物言志類的散文可以表現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喻理等。這樣,學生便對“托物言志”的手法有了全面的認識。還如學生對游記散文的寫法缺乏了解,在教梁衡的《壺口瀑布》時,筆者引入他的《壺口瀑布記》、王充閭的《讀三峽》、馬麗華的《在長江源頭格拉丹冬》來閱讀,學生閱讀發現:幾篇文章寫景都生動形象,語言富有詩情畫意。《壺口瀑布》中觀察立足點在河中心,其描寫既有整體宏觀,又有具體微觀,并蘊含深刻的哲理;《壺口瀑布記》的觀察立足點在河邊,其文只有整體概括,沒有具體微觀的刻畫;《讀三峽》是選點描繪,在寫景中融入豐富的歷史典故、厚重的人文內涵;《在長江源頭格拉丹冬》主要采取移步換景的寫法,不斷變化各種“鏡頭”選取“拍攝”的優美景物,字里行間飽含對大自然的熱愛。
學生的需要和教材特點是優化的前提,群文組合的優化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胸有全局,統籌設計,精選文本,整合重構。
結合各種實際情況優化選取的文本,還要考慮文本之間的互補性。所謂互補,就是組合的文本,既有某一方面寫作共性,也有顯示差異的個性,這些個性必須具有互補性,不同的文本的個性可以從不同角度說明一個共性議題。互補的文本組合在一起,能構成一個完整、科學的知識體系。如果隨便將幾篇文章拼湊組群,就會造成閱讀材料的堆砌和浪費,給學生增加了閱讀負擔,也難于激起閱讀興趣,不能圓滿地達成教學目標。
如教學初一上冊寫景散文單元,筆者為了讓學生體會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首先向學生解釋了這一特點內涵,讓學生明確:1.什么是散文的“形“與“神”——“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神”指蘊含外在形式之中的思想情感;2.“形散”與“神不散”指的是什么——“形散”指材料、材料的組織及其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散”,“神不散”指作品反映的“思想”集中;3.散文散的“形”與不散的“神”是怎樣統一的——一是散的材料從屬于思想;二是散的材料按“思想”紅線組織;三是要選好“形”與“神”的結合點。這之后便引導學生運用這三方面的知識點具體分析課文。
在具體分析課文寫景手法之后,筆者提出本單元是怎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討論結果是:《春》分別把“春”分解為六幅畫面:春醒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六幅畫面就是“形”,突出了“熱愛春天”這一“神”;《濟南的冬天》緊扣“山”和“水”之“形”,抒發了對濟南熱愛和贊美情之“神”;《雨的四季》把“雨”分成春雨圖、夏雨圖、秋雨圖、冬雨圖這四個畫面之“形”,表達了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之“神”。為了更好地突出議題。筆者又增加了散文《昆明的雨》,該文分別寫物、人、事、環境,如昆明雨季的各種菌子、楊梅果、緬桂花;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及其賣楊梅的情形;寫每天到花市上賣花的房東;寫酒店及酒店周圍的環境;等等。這是散文的“形”,突出了對昆明雨的懷念和對昆明、對生活的熱愛之“神”。這幾篇文章組群都具備散文“形散神聚”特點。不同點是串聯材料的線索有別:或以中心事物為線索,或以季節特點為線索,或以人物情感為線索等。之所以增補《昆明的雨》,是因為該文不同于前面幾篇,物、人、事、景兼備,這樣在指導學生欣賞文章特色時,內容包容面更加全面,能讓學生獲得對文本專題的系統認識。
思維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優劣的重要標準,在提高語文素質的今天,思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思維能力高效發展,就應該加強閱讀的深度,群文比較是有效的途徑。群文是某一類議題相同的組合,這就為比較法的運用提供了高效操作的可能性。比較,可以橫向展開,即把同類型的幾篇文章進行比較;或縱向展開,即把不同時代的文章進行比較。比較是為了找出各文本的同異之處,使學生的思想認識進一步走向深刻。
如筆者以“人物情感”為議題,將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胡適的《我的母親》、莫懷戚的《散步》、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黃斌的《一個饅頭》五篇文章組合成群,進行比較閱讀,筆者讓學生閱讀比較文章的同異點,通過自讀和討論得知:《秋天的懷念》寫母親寬容、善良、堅強;《我的母親》寫母親要求嚴格、仁慈溫和;《散步》寫母親疼愛孫子、善解人意;《回憶我的母親》寫母親思想開明、勤勞能干;《一個饅頭》寫母親儉樸、憨厚。這幾位母親的共性是,對孩子具有無私的愛,都具有普通而偉大的特質;作者表達的都是對母親的贊美、敬愛、眷戀的情感;在刻畫人物的方法上都用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等細節描寫;在語言風格上都簡潔、樸實,表達真情實感;在寫作過程中都采用了回憶的方式。所不同的是:《秋天的懷念》重點突出作者對母親的歉疚和感激,在寫法上是借景抒情、借物寫人;《我的母親》記敘與抒情相融合;《回憶我的母親》寫作對象由母親——勞動人民——國家逐級上升,情感歷程是悲痛——懷念——感激;《一個饅頭》除細節描寫人物外,用環境描寫渲染傷感氣氛,烘托悲傷情感。
對以上五篇文章在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寫作手法的異同點進行比較梳理、總結,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群文的理解,讓學生對各文本的人物形象的認識更深刻,對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情感基調把握更準確,對散文怎樣寫人的技法有了清晰的印象。在群文比較分析中,學生的思維從聚合到發散,思維更深刻,更靈活。
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舉一反三,運用學到的閱讀技能自能讀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而,在群文閱讀中不能只是教師引導和講解,還需要學生去自主學習和探究,讓學生在自學和交流討論中提升思維能力。學生只有實現閱讀技能的遷移,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素養。
在群文閱讀時,教師不能平均發力,而要通過一兩篇的教讀,揭示知識規律,把閱讀技能和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將教讀課習得的技能,遷移到學習其它的文本。如學習九年級小說單元,筆者把議題確定為“刻畫人物形象”,探索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把學習重點定為《孔乙己》,提出這樣的學習任務: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的人物?為了解決這個主問題,又把主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作者怎樣正面描寫的人物?為什么要交代人物姓名的由來?還側面描寫了哪些人物的表現?小說有什么典型環境描寫?以上描寫各有什么作用?人物命運結局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學生帶著問題用筆在文章中圈點劃線作批注,而后小組交流討論,大家明確:小說正面寫了孔乙己不倫不類的臟破衣服,“之乎者也”的語言,顯闊和困窘時付錢的動作,滿臉傷痕清白臉色的面部及面對眾人嘲笑的窘迫神態等等,這有力地刻畫了地位低下的孔乙己好喝懶做、迂腐清高的性格特征。側面描寫的人物有眾酒客、掌柜、小伙計、小孩、丁舉人,寫他們對孔乙己的取笑或毒打反映了世態炎涼、人情淡薄;開頭交代酒店的格局和兩類人喝酒的情形,這是社會環境,小說結尾寫初冬的寒冷天氣是自然環境,環境描寫有力地突出人物的悲劇命運。小說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上述問題群,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即對一個問題多方面去思考。能把學生的思維從淺表引入深層,挖掘到作品的思想內涵。在學生掌握了對《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之后,接著要求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具體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變色龍》中的警官、《溜索》中的馬幫漢子、《蒲柳人家》中一丈青大娘,學生抓住文章的細節描繪,從多個角度把人物形象分析得挺到位。
群文閱讀是一個全新課題,它給人的是知識“塊”,不再是單篇課文獨打碎敲的零碎知識“點”,其效果是單篇閱讀教學無可比擬的。為了充分發揮群文閱讀的優勢,教師還要大膽設計,定位合理,為學生創造自由開放的動態閱讀環境,讓學生盡情享受閱讀的快樂,促進學生的智能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