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立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借助優秀的文學作品實現對學生情操的培養與熏陶,達到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效果。語文教材中具有諸多優秀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其中展現了作家們對世界與人生思考的,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因此,借助優秀的文學作品教學,能有利于學生認識世界與社會,并能喚起學生對作品的審美意識,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文學欣賞中,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情感與正確的價值觀取向,為學生語文的學習及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只會側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忽略了學生其他的能力,過于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久而久之,會使教師忽略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要求,直接導致學生綜合素養無法提升,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成為現階段中的重要任務,通過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能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推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們精挑細選的內容,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知識,學生通過學習文學作品能有效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認識與理解,進一步體會到其中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推動學生人格的完善,使學生更具有人格魅力。
(1)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鑒賞
文學鑒賞的特殊性,注定其與其他的文章閱讀不同,需要學生用心去感受與體驗。因此,教師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情感與體驗,引領學生能發揮出主觀能動性投入到閱讀鑒賞與思考力,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刻體驗。
例如,在進行鑒賞《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此段時,教師要讓學生能結合自身實際生活中的親身經歷進行體驗,引導學生對自身關于“霧”的經歷表達出來,讓學生能結合口頭表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此段內容的理解。借助此種方式,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內容,體會作家在創作中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形成對作品的獨特感受,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
(2)從作品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文學作品作為創作藝術的一種,在美術藝術創作中所經常運用到留白藝術,也會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此為作家給讀者們所遺留的未知空間,能讓讀者在這個基礎上展開聯想與想象,進一步激發讀者的對文章內容的期待感,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其中,驗證自身的猜想,達到有效激發讀者閱讀熱情的效果。對此,語文教師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時,可以結合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引導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作品的欣賞與思考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陳情表》時,李密在文章開篇就介紹了自身幼年時期與祖母的悲慘生活,但是在文章中并沒有詳細地講述完。隨后便跳躍到“察孝廉”中,通過此種方式能讓學生深入思考李密祖母后來病情如何,讓學生滿懷期待進入到閱讀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情緒,從而直到閱讀到“終余年”,才使學生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先盡孝,后報國的心境,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語文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在文學作品教學時,不能只停留于語文教材中,要延伸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拓展能使學生獲得更多內容,達到掌握相關語文內涵的效果,并能通過閱讀大量同系列的文章,牢牢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增強學生鑒賞能力。
例如,在進行教學《邊城》時,作者沈從文以翠翠的純愛故事,將人的真善美本性躍然紙上。結合此基礎上,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巴金《小狗包弟》與《邊城》兩篇作品進行對比,《小狗包弟》中想要表達的是作者與小狗包弟之間的感情,而這兩篇文章都是借助寫人、寫動物將真實的情感展現出來,都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宣泄。《邊城》中描寫的環境雖然十分的不堪,但是在此環境中雖然有著純潔的心靈與安詳生活。《小狗包弟》中作者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痛恨和控訴,又對自身將包弟送到醫院解剖室的做法痛恨不已。通過兩篇文章的對比,能讓學生進一步明晰文章中對社會環境的不滿與痛恨,使學生迅速掌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借助此種延伸教學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教師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就要通過增加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魯迅《拿來主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其棄醫從文的事跡、生平經歷等,以此來引發學生對魯迅的興趣,讓學生能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有關魯迅的相關作品。如讓學生能在后續學習《朝花夕拾》《狂人日記》等相關作品平時進行深入探討。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加參與到課外閱讀中,搜集更多優秀作品進行閱讀,如可以閱讀我國四大名著,以及國外名著等作品,并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自身的閱讀體會,既能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提升,也能推動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發展。
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致使學生并未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嚴重阻礙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制約了學生良好文學素養、正確價值觀取向的形成。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能深入文學作品閱讀里,從全方位的角度鑒賞文學作品,如從表達手法、材料、語言、創作風格等,以此來促進學生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能從詩歌角度鑒賞此文章,通過為學生提煉出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詞語,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輝”等,讓學生詳細分析與探討作者選擇這些意象的原因。并讓學生能結合作者徐志摩的生平、性格等角度,探索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加深對詩歌的情感領悟。同時,還可以借助設置疑問的形式,如“傳統詩歌中描寫離別對象皆為人,而在這首詩歌中描寫的對象卻是“西天的云彩”,你們是怎樣看待此種描寫手法的?”通過此種形式提問,能讓學生學會從文本主體、創作手法及藝術形象等層面進行深入性地探究文本,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其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實現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全面培養。
互聯網的發展讓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各個行業領域里,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能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師能利用信息技術塑造與教學內容對應的情境,達到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效果,讓文字躍然于屏幕上,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學習的體驗感。
例如,在教學《雷雨》時,教師可以將話劇《雷雨》的影視片段導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與理解,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教學里。
總之,教師在進行培養學生鑒賞能力時,要學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掌握文學作品的內涵與情感,從而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實現新課改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