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 璐
設立能夠引領學生主動思考的預習,也就是“一問三答”式的預習。在課堂上,學生經過一系列的朗讀、記憶詞語等環節之后,回答出教材中的問題,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這種預習方式看似簡單,但是能夠堅持的學生卻很少,只有在學習中長期堅持,提問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學生們在經過一學期的問題意識培養之后,就會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的主見,課堂上也經常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問題意識就會慢慢鞏固。例如在教學《孔乙己》的時候,筆者注重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之后,多提問,然后再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歸類,他們從小說的字里行間到整體構思的分析,都呈現出來對語文課堂的興趣。
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學會提問的一個比較適宜的方式就是“質疑”,質疑就是對課文中的一些觀點給予否定,哪些問題自己不明白,哪些問題自己的理解和別人不僅相同。質疑的優點在于能夠利用學生的興趣,在課堂生成精彩的問題。
筆者曾經執教過流沙河創作的《理想》這首詩,這首詩歌內容豐富,情感充沛,同時還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學生們在朗誦的時候容易產生聯想。本次課程是在其它學校參加的優質課比賽,面對的學生是陌生的,任課教師并沒有提前安排預習,需要教師講解很多東西,面對這樣的教學情況,筆者采用了質疑的方式進行教學,從最后的效果來看,學生的熱情高漲,提出了很多問題。筆者本著尊重學生體驗的原則,對他們的質疑進行適時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還不時的將問題引向思維深處。這個案例充分說明,只有教師及時播撒下問題的種子,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喚醒,課堂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學生提不出問題的原因是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其實沒有問題就是很大的問題。筆者曾在執教魯迅《故鄉》的時候,就首先要求學生對文本提出質疑,結果學生一個問題也沒有,這個時候,筆者讓同學們上了一節自習課,在課上筆者細致地對學生進行指導,結果一節課下來,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就此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歸類,把這些問題分為了七個話題展開教學,整節課效果很好,學生們討論問題很熱烈。為了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具實效性,教師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
我們在課堂上要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看看學生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這樣才能有效的指導問題的深度,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思維力,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探究文章的情節和人物。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性提問,避免一些隨意性的提問,要把提出的問題具有指向性,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主題思想提出問題,從文章的主題中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感悟文章的文風和言語。
例如在教學《呼蘭河傳》的時候,筆者就運用了一系列的“愿意”對學生進行提問,借助這個詞語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童年生活的懷念。如果換一個角度,采用逆向思維去提出問題,學生們很容易發現文章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如果不愿意,就會一根黃瓜也不長,也不會開一朵花,更不會有人們去問他。在這樣的一系列的“愿意”之外,沒有想到還會有很多的“不愿意”,試想一下,這樣的問題是不是能影響到作者的心情?我們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對文章的情感就會加深,也會明白表達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種。只有通過多樣化的、不同角度的提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養成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
孫紹振先生曾經告誡語文教師:“你們面對的不是一無所知的人,而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已知者,我們假如不能從已知者中揭示出未知,指出學生們在理解上的盲點,把未知轉化為已知,幫學生拔開迷霧,就會辜負我們的光榮稱號。”語文學科和其他的學科具有很大的區別,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有自己的生存環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語文知識并不是一無所知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知識儲備,這些就是學生閱讀的基礎。其次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也會在網上獲取一些知識,我們的學生具備了在網上學習一些基礎知識的能力,他們在網絡上能夠自己搜集到一些知識,甚至比教師給他們提供的知識更加全面,這就會導致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在這種學情下,教師就需要善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的紐帶,引導他們多問幾個為什么。
作為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嘗試著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從他們的一些固有的觀點中設立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搭建起學生們從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的橋梁。我們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深層次的問題,就找到了解讀文本的新角度,就發現了表層現象下的本質,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
除此之外,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知識儲備多了,學生容易從已經學過的文章中進行多角度綜合思考和比較,然后引導學生嘗試著提出問題,就會收到一定的實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對學習的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學會了提問的方法之后,教師就要學會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的去學習,在閱讀中培養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初中學生在用自己的觀點和眼光去理解和解讀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去,積極的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然后主動的去解決問題。
語文教學離不開古詩詞教學,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教師一般會采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借助古詩詞的背景和材料去理解古詩詞的內涵。這種方法的優勢是容易幫助學生很快的理解古詩詞的內在含義,但是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陷入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養成懶散的學習習慣。這對這一現狀,筆者采用了“我來講古詩”的學習方式,整節課分為朗讀、提問、講解三個教學環節,從整個實踐過程來看,學生最喜歡提問這一教學環節。學生陶醉在提問和回答的樂趣中,有的學生以問倒自己的同伴作為樂趣,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學生們就會在課下多閱讀、多思考、多提問,這樣自能保障自己能站穩講臺。通過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們會發現只要自己善于學習,一些問題自己在網絡上是能夠找到答案的,然后在這些地方加上自己的思考,就能找到未知層面的知識和問題,就會展現出自己的課堂魅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問問題的能力,就要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向已有答案提出疑問,只有如此,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得到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才會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