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項目化學習在閱讀教學中的優勢,嘗試將其引入到課堂中。但卻很少可以達成預想中教學效果,原因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學理念和方式不合理。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仍采用傳統教學觀念和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學習目標模糊。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應用項目化教學時,往往需要教師先整合整個單元的內容,并梳理教材中的知識,最后根據課程內容、學習目標、學生基礎情況等確定學習目標和探究任務。但很多教師在運用項目化學習時,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教學風格仍偏向于傳統方式,很難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和建議,導致其在學習中出現問題時,很難有效解決。第二,學習單元規劃不佳。開展項目化學習時,較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教材進行重新規劃,根據項目主題引入其他內容和知識,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思考和學習。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存在規劃不當的問題,很難指導學生開展有效學習。
對于項目式學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對學習情境的創設,通過借助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從實際的教學經驗出發,結合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具體認知,然后再設置恰當的討論問題,為學生營造合適的語文學習情境,并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將閱讀指向任務驅動式言語實踐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結合語文學科的重點知識設置驅動問題,并在學生集體討論之后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讓他們通過解決各種任務驅動型問題來掌握語文學科的核心知識點。
例如,在《傅雷家書》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對《傅雷家書》的理解上,還需要讓學生閱讀其他優秀的書信體以及社科類文章。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形成系統,教師可以將對該類主題的學習定為交往、親情以及友誼類,同時還可以為學生創設與之相關的學習情境:要求學生在掌握文章內涵后,結合自身在文章中獲得的感悟以及親身成長經歷,給未來的自己、家長、老師或者是好友寄一封信,寫下書信的具體內容,并需要最少引用文章中的兩處觀點,說明文章中的情感與自身的經歷有何相似之處,再通過公開課的形式對學生寫下的信進行研讀。從這個教學案例中可以發現,通過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文章內容中更深層次的含義,有利于增強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的互動性,有利于學生提高對知識靈活運用到能力。
在項目式學習中,幫助學生梳理清除學習的重點目標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由于項目式學習是基于問題解決的形式之下,因此語文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必須具備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價值,所有的學習單元也同樣不能例外。對語文教材中文章的學習不能僅僅將其作為學生對于該篇文章學習的終點,而是應該將其作為學生對文章內容運用的起點,幫助學生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困境時能夠從文章內涵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生對于文章的學習就開始由示范向支架轉變,也就是找到了支撐文章內容的“支點”,同時也是其“核心概念與原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認識到語文學科的教學不需要“面面俱到”,相反的是“少即是多”。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由該文章的體裁(寫景類散文)延伸至對《春》以及《雨的四季》這兩篇相同體裁文章內容的學習。通過將三篇文章進行分析與對比,從中提煉出“怎樣描寫情與景之間的關系”這個支點,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學習單元的重構,并以此作為重構單元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價值。與此同時,在對學習單元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之后,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梳理每個階段以及每個環節的小目標,并確保該目標的可操作性以及可實施性都較高,為學生抽取學習中的支點提供便利。
在以往傳統的語文閱讀中,一般都是只圍繞語文學科進行,但項目式學習下名著閱讀教學會融合其他學科知識,以語文學科為主,這樣就打破了傳統閱讀教學中單一的知識體系。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下閱讀教學需要語文教師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和其它學科知識,拓寬自身的知識結構。但是,這些語文學科外的知識不是語文教師單單依靠個人力量就能掌握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機智能力也不是語文教師在短期內就能迅速提高的,因此開展項目式學習下閱讀教學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和各學科教師的協同合作,甚至還需要社區的支持、家長的支持。如學??梢栽诜謱W科教研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跨學科教研制度,組建多個跨學科教師團隊,建立教師合作分享的交流平臺,定期開展教研活動,隨之語文教師通過與其它學科的教師交流,能掌握更多學科的基礎知識、理論和學習方法。
例如,在閱讀《海底兩萬里》時,其中涉及山川地理等內容,這個時候,可以讓地理老師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指導,更有利于學生對閱讀名著的理解。此外,在當下家校合作也成為一種趨勢,語文教師也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到項目式學習下閱讀教學中,讓部分學生家長走上講臺為學生講解知識或者在課外幫助自己的孩子完成閱讀任務。總之,項目式學習下閱讀教學的開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
語文教師在實施項目化教學法時,要先科學的規范學生的學習流程,其中包括了任務的制定、計劃的設置、小組學習的開展、小組成果檢查、教師評價五個環節。制定項目任務就是要讓同學們在課前進行預習,老師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設定幾個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取其中的一項,然后組建學習小組。設置項目計劃是指各學習小組根據成員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這個環節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適當對其進行指導,如果在分配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老師也可以對各組成員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所有人的學習需求。小組學習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同學們對課文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與理解的過程,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積極努力完成自己所負責的內容,如果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提前完成了任務,也可以幫助其他的同組成員,從而更好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小組學習時,不可以出現歧視的行為,對于學習水平較差的同學,老師要引導同組成員對其進行幫助和鼓勵,要加深對彼此的理解,避免矛盾的產生。成果檢查是指各學習小組在完成任務之后,要進行相互點評,從同齡人的角度分析他人的討論方式和學習思維,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身的短處。教師評價顧名思義,就是老師對各組學習結果與成員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在整個項目流程中,學生可以在不同的階段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如閱讀理解能力、任務分配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綜上所述,項目化教學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各項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這種方法比較新穎,所以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更需要積極研究項目化教學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完善,從而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