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竹青 孔令宇
(1.新疆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6,2020年全疆可用于糧食播種的面積達到4435萬畝,總產量達到2720萬噸[1]。但近年來新疆糧食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減少,從長遠規劃來看,伴隨著城鎮化發展,耕地面積的減少是難以逆轉的現象。新疆不僅要穩固自身的糧食狀況,也時刻在為國家糧食安全做準備,因此,研判當前新疆糧食安全狀況對于新疆未來糧食發展戰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本文主要從三方面對新疆糧食安全概況進行評價,分別是糧食生產現狀、糧食消費狀況和糧食市場狀況,并結合新疆統計局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準確地呈現相關情況。
本文對指標的選定原則還是堅持糧食安全最初的實際意義,糧食安全即是糧食供給與需求在市場上平衡,所以指標的選擇上,主要從供給、消費與流通方面選取相應指標以對糧食安全進行概括[2]。在該安全指標體系中,首先需要結合區域特點根據往年數據評定當地糧食安全狀況,再結合上述評定狀況確定糧食安全線,此間糧食安全狀況評定目標即本國所種植的糧食產量可以保障人民日常生活需要。
在供給上,從源頭出發,要衡量區域糧食供給能力,最直接地體現在人均糧食產量上,也是每個長期在該地區居住的居民可以獲得的糧食最大量,依據基本安全年份的人均糧食產量的微觀量可以判斷整體糧食總產量的宏觀量,糧食總產量也是控制安全線的基本目標。區域糧食生產水平則主要體現在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上,面對當前土地資源短缺的現狀以及藏糧于技的戰略舉措,不能再僅依靠增加播種面積保障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實現能力安全才是面對當前國內國際局勢的長遠路徑[2]。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不只受技術影響,也有各生產投入要素的作用,這些要素主要是有效灌溉、機械總動力以及各項農資投入,這類投入指標在安全線控制中對于實現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落實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要素也將納入指標體系中。
在需求方面,主要是衡量區域人民的糧食需求量以及需求偏好,所以主要是在口糧消費、飼料產量以及食品工業產量三個主要消費方面,評價指標上側重于人均的狀況,安全線則是首先保障口糧消費量,再調節飼料用糧與工業用糧之間的關系。
在流通方面,新疆區域內的運輸系統已經基本完善,各地之間暢通無阻,所以流通主要還是從市場價格作用下引導的流通,核心把控實際在價格層面上,從評價體系的角度來看,表現在價格指數[2],本源在各年之間的產量波動上,所以流通方面的指標主要在消費價格與各年之間的波動上。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從供給、需求二者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相互作用的角度進行考量,建立符合新疆地域特點糧食安全指標體系,對糧食安全狀況進行科學的評價[3]。整體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糧食安全指標
本次運算中各項指標賦值數據主要來自2011年至2020年《新疆統計年鑒》以及《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相關的換算數據來源于咨詢當地產業。因為各地收儲、加工、運輸過程中的各種損耗累加有著很大差異,導致損耗率有所不同,加工損耗數據還應當依照當地具體情況獲取數據[4]。
本次模型限制設定所用到的數據基本來自《新疆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糧食年鑒》,通過處理各項限定所需數值,再計算近十年的平均值以及方差,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其第三灰類轉折點的具體數值,在模型運算的第二階段對各指標的相關灰色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
根據表一所構建的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選取2010—2019年各指標數據得到面板數據指標值,對于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從定量角度出發,首先使用熵權法確定十個指標相互之間的權重,再利用本次權重處理計算第二級指標之間所含的權重關系。其中最終獲得的供給、需求與流通三個主要方向層次權重占比為0.38∶0.54∶0.08。
為了實際反映出新疆當年整體糧食供求的安全狀況,將新疆糧食安全狀況劃分為四個等級即為四個分類,灰類為k(k=λ1,λ2,λ3,λ4),分別表示為糧食安全的重度警戒、輕度警戒、基本安全及完全安全[5]。從以往的經驗與模型特點考慮,根據模型自身特點以及設定指標的分析,選取第三灰類中心點的50%、75%、125%分別設定為第一灰類、第二灰類與第四灰類中心點。接著延拓剩余的三個灰類方向,得到各灰類相應的中心點序列。
通過已經確定的中心點以及轉折點(λ1,λ2,λ3,λ4)的四個灰類,得到在k灰類中j指標的三角白化權函數fik(·)。
當j=1時,可得第二灰類三角白化權函數,如下[5]:

當i=1時,將2010年時的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數據代入上式可以得出該指標四個灰類上相應的三角白化權函數值為:

同理可得其他指標的各灰類層次三角白化權函數。
依據上述設定模型評定層級標準,可以發現2015和2019年新疆糧食安全狀況聚類系數之間的分量差量,不能直接判斷最大系數,因此,還需進行第二階段評估,其余各年份聚類系數的各量之間有著顯著差距,可直接根據最大聚類系數劃分。

當i=5時,可得


根據最終結果可知2015年實際處在第四灰類,2019年處在第三灰類。
上述評價最終結果中僅2015年聚類系數落在第四灰類,其余系數均處于第三灰類,據此可知2010—2019年新疆糧食安全狀況,除2015年處于完全安全以外,新疆近十年的糧食安全均處于基本安全灰類,且在經歷了2014年至2016年的高峰后,呈現下降趨勢。表明近十年來糧食安全整體狀況較好,沒有年份處于警戒狀態,剛好實現了糧食基本安全的狀況。在趨勢上,各年份糧食安全綜合聚類系數分別在四個灰類中分布趨勢,在輕度警戒線上分布的趨勢正在逐漸減小,而在完全安全上的分布傾向則在不斷上升,說明在原有的支持以及發展規劃上,新疆糧食安全狀況未來發展的傾向良好,新疆的糧食生產能力以及市場流通能力隨著人民糧食消費的需求不斷變化與增長。
本次研究的年份最后包含了2019年,在2019年時的糧食安全綜合聚類系數在四個灰類中的分布已經展現了向輕度警戒邁步的傾向,而且該年份在第二灰類中的綜合系數與第三灰類的綜合系數并沒有顯著差距,可見其實糧食安全對各類突發情況的反應都極為敏感,而且增長緩慢。尤其在2015年前期,經過長期的緩慢增長,才在2015年時達到完全安全,隨后一年又立刻回落基本安全,所以糧食安全問題雖然目前狀況下處于基本安全,但并非穩固且長遠的,還是需要高度的關注與規劃。單獨分析糧食消費方面的灰類綜合聚類系數,不難發現2019年的糧食消費灰色聚類系數則是直接回到了輕度警戒的狀態,而2019年底在疫情的沖擊下,食品其他方面的供給也出現了問題,所以說疫情來襲也給糧食安全帶來了大量潛在隱患。
根據上述評價得出近十年新疆糧食安全的狀況,為有助于合理構建糧食政策,保障區域性糧食安全,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降低糧食生產成本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動力,改變糧食種植業的發展模式,保障糧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國原始保存下的地區特色種質品種,突破種質限制,實現糧食單產上的飛躍,降低種植成本。
要根據新疆產區的不同狀況,設立與地區特色相符合的政策。實行小麥南疆自給自足和北疆優質供應的區域性新疆糧食安全戰略布局。南疆五地州以地州為單元區域內平衡,確保南疆內循環的糧食安全;北疆(含東疆)區域平衡并調優小麥品質,確保銷區糧食安全。
實行小麥收儲南北疆差異化政策,建議給北疆小麥生產提供特殊的收購政策,提供政策支持保護。南疆地區實行政府指導、市場調節價格、多元主體收購和對生產者補償政策。
完善糧食運輸體系推動糧食購銷平衡建設。可以朝向延伸小麥產業鏈方向發展,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建立一套相應的糧食運輸方案,包括糧食包裝、裝卸、運輸、存儲等各環節。
本文針對新疆全區范圍,綜合評價近十年糧食安全狀況,提出部分啟示,整體的評價方式上更多考慮當時本地區的環境狀況,同時恰以實際數據作證。在相關評價過程中,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關鍵還在于指標數據缺少,對于一些更能展現糧食安全狀況的指標,因為數據的難以獲取,所以并沒有選入指標體系;處理方式上有待改善,對于本文所運用的模型關鍵轉折點的數據確定可以更加科學,細致,可以結合實際自然科學數據,進一步優化選取,增加模型評價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