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云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教學中應該逐步融入職業精神教育。體育教學作為高職院校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樣應該注重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職業精神,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因此,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應科學合理地融入職業精神教育。
全國職業教育會議提出:“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育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養大批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而且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職業精神與人們的職業活動有關,從事一種職業就應該具有相應的精神、能力和自覺。職業精神在時代變遷中不斷發展和豐富,學校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體育和人才的培養密切相關,且具有獨特的育人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以體育為載體,培養和強化職業精神。
1 職業精神內容
職業精神是指從業者對職業的一種崇敬、熱愛、執著,乃至獻身的精神。職業精神是基于對職業的正確認識,建立在職業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觀念之上的,把職業當成事業、當成人生、當成奉獻的高尚情操。職業精神內容主要包含工匠精神中的愛崗敬業、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等;魯班精神中的勤奮、協作、創新精神等;勞模精神中的艱苦奮斗、樂于奉獻、淡泊名利等。
2 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意義
2.1 職業精神培養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現代社會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止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技術,還需要具有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等職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職業精神能夠讓從業者“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職”。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各個行業培育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大多數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工地基層一線的實踐操作工作,良好的職業精神是高職學生未來在工作崗位為社會健康奮斗工作幾十年的重要保證。因此,學校應加強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促進其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2.2 職業精神培養有利于高職院校健康良性發展
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使命不僅要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這兩者是相得益彰的。專業技能的提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職業自信,從而熱愛自身崗位,促進職業精神的形成。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升其就業水平,以便在未來職場生活中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從而增強社會對高職教育的信心,提高高職教育的教育水平和知名度,有利于高職院校的良性發展。
2.3 職業精神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隨著互聯網和各類電子產品的普及,人類步入信息大爆炸時代,給我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時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如一些大學生因執迷于網絡游戲而耽誤學業,因接觸不良信息而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因沉迷于虛擬空間而疏離親朋好友等。目前,大學生基本都是“00”后,獨立性與責任心不強,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大學階段正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高職院校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職業道德修養對社會、對企業、對個人的重要意義,自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進而提高職業素養。
3 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
3.1 體育教學缺乏對職業精神的滲透
缺乏對職業精神的滲透是當前高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高職院校體育課過于注重對運動技能的傳授,在教學中很少把職業精神融入進去;其次,相對于體育素養方面的培養學校更注重學生專業課程的培養,導致學生不重視體育課,從而導致學生忽視體育素養的培養。
3.2 體育課程設置較為單一
高職畢業生所從事的許多工作需具備較高的體能,尤其是一些特殊工種更需要超人的體力。而如今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體育課很少會開設有針對學生專業特點的運動項目,體育課程設置較為單一,主要是球類、體操類、田徑等,與中學的體育教學內容在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區別。此外,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水平層次不一,課程內容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3.3 學生考核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當前,高職體育課程大部分仍然是通過運動技能考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學生的考核評價,體育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某一項運動技能,卻缺乏對學生的體育品格和職業精神等方面的考核,沒有制定專門的考核評價機制,這顯然不符合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以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要求。
4 職業精神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培養路徑
4.1 以“職業精神”為核心,完善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培養目標體系
在新時代職業精神背景下,高職體育教師應改革傳統高職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根據新時代職業精神的內涵,對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加以調整,構建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新時期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將“愛國主義教育”“職業精神”“體育品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素融入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基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職業精神與思政內容應貫穿于情感價值觀的目標中,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過程中自然地融入職業精神教育,講述運動項目發展歷程中蘊含的中華體育精神,培養學生祖國至上的愛國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在學習運動技術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自強精神與勇攀高峰的奮斗精神,在比賽中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項目獨特的特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包容精神;不斷提升體育教學能力,思考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與永不言敗的魯班精神。
4.2 改進體育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體育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授課形式缺乏新穎性,是影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并融入職業精神元素,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對學生的運動水平和身體素質進行摸底調查,隨時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和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法,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例如,在乒乓球發球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技術水平進行分組,采用分層教學法,針對運動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有目的地對其進行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訓練,培養其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和職業精神。對于層次高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其發球到指定區域以及命中個數,適當增加訓練難度;對于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教師對其要求不可過高,應適當降低訓練難度,先讓學生學習發球動作,循序漸進,主要以鼓勵為主,讓所有學生均能通過一定的努力訓練完成學習任務,有效提高自身運動能力和水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防止學生因訓練難度過大完成不了而喪失自信心,或學習難度過于簡單而失去興趣,從而實現“體育+思政”的教學目標。
其次,體育競賽具有強健體魄、休閑娛樂、傳播文化和社會交往等多元價值,可以滿足學生健康發展中的多元需求,是提升學生體育素養和培養體育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體育競賽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參賽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和理解“更快、更強、更高、更團結”的挑戰自我、永不放棄的奧林匹克精神,使其在體育競技中不斷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在比賽中獲取成功的喜悅,進而增強其自信心。在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比賽,不僅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運動參與性,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了解體育競賽規則與目的,還可以在比賽過程中融入職業精神教育,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例如,體育教師在競賽中安排學生擔任裁判員,裁判員必須秉承公平公正原則對比賽進行執裁,運動員要遵守規則、服從裁判,隊員之間要友好溝通、團結協作。團體項目中,場上的每名運動員都有著自己的“崗位”,如排球運動中的主攻手負責強攻得分,副攻手負責攔網和進攻得分,二傳手的職責在于組織全隊的進攻,自由人主要是加強球隊的防守等。學生通過在賽場上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可引導他們與未來的工作生活聯系起來,不僅能增強團隊凝聚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職業精神。體育競技精神蘊含著不甘落后、頑強拼搏、團結協作、誠實守信等精神,這與職業精神的內涵不謀而合,均是倡導大家應該堅韌不拔,樂于奉獻,不畏困難,為實現自身價值和夢想而艱苦奮斗。與此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正確看待輸贏,切不可因一時勝利而驕傲自滿,可以用“一山還比一山高”等來告誡學生,要始終保持一顆謙遜之心,不斷追求進步;亦不可因一時失敗而垂頭喪氣,可以以“失敗乃成功之母”等來勸解學生,要調整心態,提升抗挫能力,并及時總結,發現自身不足,不斷提高和超越自我。
4.3 針對職業體能要求,完善教學內容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以及未來從事的職業,開展與之相關的運動項目內容教學,促使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以便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在體育教學中,可根據學校不同的專業特色以及未來相關職業的種類,有針對性地增加職業體能訓練和相關職業病預防的教學內容,從而讓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夠具備相關的職業體能,同時減少損傷風險。例如,針對財務、文秘、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在工作時大多以靜態坐姿,由于長時間坐在室內,容易出現頸椎病和肩周炎等職業病,針對此類學生,教師在體育課可開展瑜伽、頸肩部肌群的力量練習等。針對旅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導游工作,可開設定向運動、登山運動等運動項目。
4.4 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職業精神”能夠有效促進高職體育的健康發展,體育教師應在日常體育活動中將職業精神融入進去,使高校學生可以在參與體育健康知識學習、運動技能學習、日常體育活動鍛煉過程中感受到職業精神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首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體育教師要以身作則,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按照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需求,穿戴整齊干凈的運動鞋服,以此讓學生知道不同的場合,會有不一樣的服裝要求,面試必須著正裝西服,進入施工場地必須穿戴好安全帽和工作鞋服,參與體育活動必須穿專業運動鞋服等等,培養其嚴謹的學習工作態度。其次,在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認真負責地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每一項教學內容、每一個技術動作,以精益求精的教學態度和追求完美的技術動作使學生深深體悟到教師的“一絲不茍”。教師在進行技能動作講解與示范時,要注重動作細節的把握,嚴格規范每一個技術動作要領,耐心幫助學生的動作糾正,嚴格要求學生完成每一次標準動作練習,在不斷進步中獲得成就感,使每個學生深刻體會到體育運動中追求進步的奮斗精神。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在體育鍛煉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運動觀念和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較好地適應將來的工作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
4.5 構建職業精神融入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可以有效推動課堂學習。對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有效反映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判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和育人效果。在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進行“職業精神”的培養,應建立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測評指標體系,主要由三個一級指標和若干個二級指標組成,包括工匠精神中的敬業態度、專注精神、精益意識指數等;魯班精神中的勤奮、協作、創新等方面;勞動精神中的勞動觀念、動手能力、自控力等等。為促使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客觀和公平公正,將“學生本人、同學、教師”分別作為評價的主體,實施“個人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考評”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該評價體系,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之前對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對學習期間進行過程性評價,課程結束時進行結果性評價。在對學生進行具體評價中,可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考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對每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的評價。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不僅可以用來檢測體育課程思政融入職業精神培養的效果,而且也是職業精神教育的培養目標。
5 結語
總而言之,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應履行好職責使命,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同時,依托體育課程為載體,將職業精神融入體育教學當中。不同的體育項目,其蘊含的職業精神會有所不同,但是吃苦耐勞的訓練態度,堅韌不拔的意志,遵守規則的意識是共通的。可以說,學校體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對于培養學生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具有獨特功能,有助于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
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基于職業精神培養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編號:2022YB012)。
(作者單位:1.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廣西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