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沈陽體育學院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德行修養,促進其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國務院于2004年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重點強調了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為確保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與自我價值體現,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有效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指示精神,我國高校加強了課程思政建設,至此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開啟了全面建設新階段。體操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傳統課程之一,是體育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新時代下高校體操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那么體育作為精神價值的體現來說,在競技體育當中所體現的奧林匹克運動精神,以及在不同項目競賽學習中的諸多精神價值。體現出了將體育作為一門課程而言,其本身就存在較為鮮明的課程思政內涵。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體育課程思政內涵,其應定義是為以體育教學內容為載體,以體育內在精神價值與理念追求等積極元素為切入點,強化擴大學生體會、理解以及形成其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與道德價值,使其成為一名德育兼備優秀人才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中,體操課基本均會開展包含基本體操部分中的隊列隊形內容、徒手操以及輕器械。在競技性體操中,則主要開展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而在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向上,其主要目標是培養符合其學校辦學層次的優秀體育教師人才。而作為教師在體操課程中,不僅要充分利用體操教學內容培養其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專業的角度來講,也要培養其成為一名品德高尚的體育教師人才。那么對標課程思政元素的發掘,則主要對標于作為合格公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作為合格教師的教師道德行為準則來進行發掘培養。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培養,伴隨著新時代的來臨,我國對于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高等院校所承擔的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優質人才的重要責任,使之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應始終與社會發展的形勢相應和。目前,以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宗旨的人才培養標準已經確立,成為引導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綱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以及維系民族精神與信仰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國家層面、法制層面以及公民層面組成。而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教育人才,首先要使其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公民。因此聯系對標體操教學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可以較為明確的分析對照出體操教學各部分內容的思政元素特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其主要包含了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而其較為具體的體現則是在各個部分中的價值精神與道德品質。通過具象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使其能夠較為合理的對標體操教學內容。而在對標后發現,在基本體操內容上的課程思政元素要多于競技體操。并且絕大部分無重疊項。這說明未來在進行體操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其所能夠體現出的思政元素是要有針對性的。并且在基本體操的內容中,體現的思政元素多樣性更強。
通過對體操動作技術特點的分析,對應結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與培養目標,羅列分析對應出體操各部分內容所能較好的體現不同要素。由表1所示,在愛國守法的要素方面,由于隊列隊形本身其內容主要出自軍隊的訓練體系。因此在該類思政元素體現上較為明顯,而徒手操作為集體表演類,無論是在練習或是比賽中,強調的也是服從統一等元素。這與遵守法律職責等內容較為符合。在愛崗敬業的元素中,主要能夠通過徒手操與輕器械動作練習中對細節的近乎完美的要求,來鍛煉學生勤懇敬業的意志品質。并且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奉獻精神來完善集體的動作效果。在這一部分對應則較為恰當。在關愛他人的要求元素中,學生在器械體操學習中,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相互幫助,還要對身體素質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一定的鼓勵。而這與能夠形成該類思政元素的內容相關性較高。最后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及終身學習三項要求中,學生則可以通過以上四部分內容,全部較為清晰的體現。

表1 體操課程思政元素對標表
目前高校的課程思政現狀整體存在著: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聯系不緊密;教師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而體操課程作為培養體育教師的必修課程來說,在高校的課程思政教學中也存在著與其他課程所共有的問題。并且體操作為傳統的運動項目,部分教師在教學的模式手段上也較為保守,其主要圍繞著體操技術動作的模式,以教授體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現行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老師分解動作,學生模仿學習等。而這就造成了教師無法較為合理的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學生在學習時也無法深刻體會思政元素的價值精神。最終造成了所謂的體操課程思政與課程專業知識的脫節,無法達到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效果,也間接導致了教師與學生都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的現象。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目前體操課程的教學模式無法與課程思政有效的融合,課程思政的元素精神無法通過較好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應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所提出的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為導向,依據其針對教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要求進行。
1.體操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理論基礎
新型教學模式的研創需要相應的理論作為支撐與保障,體操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體系,需要體操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同時,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工程,需要漸進式的引導、熏陶以感悟。這均需要選取與之相適應的理論加以引領,用以確保體操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完善性與實效性。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體操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體操運動的基礎技能,同時,更要在此過程中來加強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因此,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體操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轉變教師單純向學生傳遞知識這一傳統的教學形式,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啟迪,在積極自主地學習與掌握體操專項技能的同時,接受、體驗與感悟體操運動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實現專項技能與道德修養的協同發展。
2.體操課程思政新模式構建
由表2可以看出,通過以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采用了以拋錨式教學為主的“情境”,利用實際案例進行情境的創設。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多以引導為主要手段,深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能力。并且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一直以主要角色來進行自我探究學習,所以在結合課程思政培養的過程上,就會使得學生產生“自我認知、自我實現”的精神價值概念。而這正符合了課程思政所要求的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有效的避免了生硬說教,并且也保證了課程思政與基礎知識技能的教學效果。

表2 體操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體操課程思政元素發掘探究與創設更為科學合理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為主要方向。對體育教育專業方向體操課程思政教學的發展與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結合了目前相關指導性文件以及體操課程內容特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與探究。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事業的重要論述,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作為出發點。為未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提供一定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