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漢邦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評”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確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以評價目標為導向的多種評價活動,以此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教育部,2020)。課堂評價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落實核心素養目標和實現學科育人(王薔、李亮,2019)。
然而,很多高中英語教師重知識講解、輕技能訓練,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教學評價缺位的“痛點”(張獻臣,2019)。此外,鑒于高中班級人數多、教師教學負擔重等現實因素,教師難以給出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導致學生的產出動機減弱,產出質量也受到影響。以讀后續寫教學為例,教師普遍關注續寫的前期環節,注重引導學生根據所給短文和段落開頭語等關鍵信息構建合理故事情節,卻忽視后期的評價環節,對學生續寫內容是否達到續寫要求難以提供有效、快捷的反饋,從而降低了學生續寫的積極情緒,影響其產出質量。而產出評價階段是語言技能最可能接近熟練的“沖刺階段”,“顧前不顧后”很有可能前功盡棄(文秋芳,2016)。
相關實證研究表明,教師反饋(鄒帥,2020)、同伴互評(陳丹丹,2021)、自我修改(胡學文,2015)均能有效提升作文內容和語言質量,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產出結果,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和幫助,促進學生有效開展學習。
“師生合作評價”是為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強調以評促學,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邊評邊學、邊學邊評,打破“學”與“評”的界限(文秋芳,2017),實現教師的專業引領和全體學生多種形式參與的有效結合(文秋芳,2016),以優化學習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師生合作評價”包括課前、課內和課后三個階段。課前,教師聚焦共性典型問題,詳批典型樣本,確定評價焦點,設計課內流程,編制強化練習;課內,學生依據評價焦點先獨立思考,再開展結對/小組交流,然后在教師引領下集體討論,繼而教師給出課前準備的修改意見,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強化練習;課后,學生基于課內教師專業指導,根據評價焦點進行自評和同伴互評,然后教師普查批改結果,最后總結修改情況,推薦優秀作品(文秋芳,2016)。
“師生合作評價”要求教師采用“評”“講”結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內化和掌握評價方法。“評”指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聚焦“錯在哪”和“如何改”;“講”指講解評價焦點,聚焦“如何寫”和“為什么”。教師講解評價焦點,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樣本的策略和方法,在“評”時進一步“教”,體現“評教融合”。教師布置合適的評價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完成評價任務,評價過程也是學習過程,體現“評學融合”(孫曙光,2017;2019)。
筆者嘗試將“師生合作評價”運用到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通過課前準備、課內實施和課后活動三個階段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評價方法,提高產出質量。
課前準備階段,學生按照要求完成產出任務并提交產出成果后,教師選擇并詳批典型樣本、設計課內“師生合作評價”的評價焦點和流程、準備課內學生評價材料以及編制強化練習。
筆者選用2021 年新高考英語適應性考試的讀后續寫真題作為產出任務。文章講述了主人公遭逢汽車故障,在路邊尋求幫助,但無人伸出援手。正當主人公準備放棄時,一家熱情、善良的墨西哥人出現并提供幫助。一家三口忙前忙后,最終幫助主人公脫離了窘境。主人公給予墨西哥一家20 美元作為感謝,遭到男主人拒絕后,將20 美元悄悄塞給女主人。故事語言簡潔、難度適中,學生很容易理順故事發展脈絡,梳理表層信息。需要學生續寫段落的段首句分別為:
Para 1: When I was about to say goodbye, the girl asked if I had lunch.
Para 2: After they left, I got into my Jeep and opened the paper bag.
教師瀏覽學生續寫初稿后,發現學生續寫中存在語言層面和內容層面的問題。語言層面的問題主要包括詞匯問題(如拼寫錯誤、詞性混用、選詞不當)和語法問題(如主謂不一致、動詞時態誤用、多謂語連用、無謂語、名詞復數誤用、代詞誤用、從句連詞誤用)等。內容層面包括情節銜接問題(如描寫無關情節、續寫情節與原文脫節、續寫段落與段首句不銜接、續寫段落間連接不緊密、對話過多、續寫情節脫離實際)、偏離主題、新增主人公等。
限于課堂時間,教師采用選擇性評價,選取情節銜接問題中的三類典型問題為主要評價內容。選取理由是:情節銜接類錯誤在學生續寫樣本中覆蓋面廣,影響續寫產出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聚焦關鍵評價焦點可以提高課堂反饋效率,確保有效評價,保證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
教師選擇續寫文本質量可改、可評的中等質量產品作為典型樣本,詳細批閱典型樣本,聚焦情節銜接問題設計課內評價焦點和具體實施步驟(見表1),準備上課所需評價材料并突出評價重點,根據評價重點編制適量練習。

表1. 具化的課內實施步驟
課前準備階段要目標導向,重點突出(孫曙光,2020)。“師生合作評價”關注樣本中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選擇樣本中的突出問題作為評價焦點,保證課堂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選擇性評價較為聚焦,凸顯樣本中突出問題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課堂反饋效率,減輕學生負面情緒,幫助學生吸收和掌握修改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未來的寫作中,從而減少甚至避免類似錯誤。
課內實施階段,教師向學生詳細闡釋課堂評價的目標、要求和步驟后,呈現典型樣本,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樣本問題,針對評價焦點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了解評價焦點的關鍵地位,引導學生修改問題樣本并掌握修改策略與方法,指導學生完成針對評價焦點設計的練習并明晰課后任務的修改要求。
制訂清晰可及的評價目標是實現“師生合作評價”的前提條件。根據評價焦點,教師制訂課堂評價目標:識別讀后續寫中情節銜接的常見問題,掌握讀后續寫達成情節銜接的基本寫法。樣本中三類情節銜接問題分別是:續寫段落間連接不緊密;續寫段落與段首句不銜接;續寫情節與原文脫節。根據評價目標,教師準備三個情節銜接類問題的樣本(見表2)。

表2. 情節銜接類問題及樣本舉例
(1)發現問題
教師在幻燈片上呈現問題樣本(見表2),以問題“Did the plot in each sample reach the principle of coherence?”和“What problem appeared in each sample in the aspect of coherence?”進行課堂導入,要求學生朗讀問題樣本,自行思考樣本中涉及情節銜接的主要問題,從而明確評價任務和目標。
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引導學生兩人一組進行交流,共同探討樣本中的主要問題,并邀請學生分享討論觀點。學生經過結對交流后,能夠達成以下共識:① 樣本1 未提及“the paper bag”,因而第一段結尾無法自然過渡到第二段開頭,兩段未銜接;② 樣本2 所續寫內容未正確理解段首句,續寫段應聚焦“I”打開“the paper bag”后的所見所感,而樣本2 續寫內容與段首句脫節。學生對樣本3 中情節銜接類問題持不同觀點,但均未發現真正問題所在。
教師充分肯定學生能夠準確找出樣本1 和2 在情節銜接上的主要問題,并將其歸納為續寫段落間連接不緊密和續寫段落與段首句不銜接。教師突出顯示樣本3中的問題內容:“I saw some fruit and a note in it. I picked the note up and saw one sentence‘Help others can make yourself happy.’”并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適當引導。教師設問“What would the author see after opening the paper bag?”,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并說明理由。接著,教師以問題“After fixing the car, what did the author give to the man? Did he receive it?”引導學生關注原文材料。學生回讀原文得出:“The author gave 20 dollars to the man, but he refused.”教師追問:“What did the author do next?”學生回答:“He gave the money to his wife.”教師繼續追問:“In your opinion, what would the author see after opening the paper bag?”學生回答:“20 dollars.”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樣本3 的主要問題在于未充分考慮原文情節,問題類型為續寫情節與原文脫節。
(2)教師講解
教師講解針對評價焦點——情節銜接開展,引導學生思考情節銜接的作用。隨即教師用幻燈片展示高考英語讀后續寫評分的關注要點:① 續寫內容與所給短文及段落開頭語的銜接程度;② 內容的豐富性;③ 語法結構及詞匯的豐富性和準確性;④ 上下文的連貫性。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評分要點①和④,點明情節銜接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情節銜接是影響讀后續寫有效性的關鍵問題。接著,教師播放微課視頻,內容為“如何構建銜接的故事情節”。教師邊播放視頻邊講解構建銜接故事情節的方法。
(3)修改樣本
修改樣本階段,教師設問“How to correct the samples to reach the principle of coherence?”。學生根據視頻講述的構建銜接情節方式先自行思考樣本修改方式。然后教師將班級學生分為6 組,要求小組成員共同探討修改方式并達成共識。最后教師邀請各小組代表在全班分享修改版本并闡釋修改理由。學生分享后教師進行點評,歸納總結學生的修改意見:① 在樣本1 第一段結尾增加情節“The woman gave me a paper bag.” 以實現順利過渡;② 樣本2 和3 中段首句后應接續“I found 20 dollars in the paper bag.”以實現與段首句和原文的銜接。
接著,教師示范事先修改的版本,邊展示邊講解修改樣本的策略和方法,鞏固第二步驟的講解,最后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構建銜接故事情節的方法。修改版本如下:
When I was about to say goodbye, the girl asked if I had lunch.I shook my head and asked if we could have lunch together. Then we drove to the nearby restaurant to eat. During the meal, I thanked this family, and said that without their help, I might still be trapped there. The man said that it was their honor to help me and make friends with me. After the meal, the women handed me a paper bag and then the family said goodbye to me.
After they left, I got into my Jeep and opened the paper bag.I saw some fruit and 20 dollars in it, to which a note was attached. It read “Glad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 A warm current rose up in my heart. I thought that it was so kind of this family to help a stranger. An idea occurred to me that I had to learn from them. After that, I often gave others a hand when they were in trouble, which made me feel happy as well.
(4) 練習和作業
練習環節,教師在幻燈片上展示續寫范文,帶領學生從續寫情節如何與原文融洽、續寫段落如何與段首句銜接、續寫段落間如何緊密連接三個方面分析范文,借鑒范文的寫法。接著,教師布置課后修改任務,明確告知學生修改步驟和要求,使學生明確修改任務的流程和重點。
課內實施階段要問題驅動、支架漸進(孫曙光,2020)。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精心選擇評價焦點,布置評價任務,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評價,發現并解決問題,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提供必要輔助,搭建支架,并根據學生語言水平進行動態調整,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后活動階段,教師明確課后任務并提供評價清單,使學生清楚課后修改步驟和要求,并要求學生根據評價清單進行自評和同伴互評,之后上交修改稿。此后,教師有計劃地普查或抽查批改結果,了解自評和互評情況,總結課后評價,并推薦優秀習作供學生學習。
課后修改任務階段,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評價清單(見表3),按照修改流程和要求,完成課后自評和互評。

表3. 課后評價清單
課后活動階段,學生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續寫文本的兩次修改。學生提交最終修改版本后,教師查看修改痕跡,對照課后評價清單中的評價焦點,檢查提交文本的完成情況,推薦三份可供借鑒的質量上乘的習作給全班學生閱讀,調動被推薦者的積極情緒,并對其他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課后活動階段要注意過程監控、推優示范(孫曙光,2020)。學生自評和互評須嚴格遵守教師布置的修改要求和修改流程,在教師監督下逐步完成修改任務,以確保修改質量。教師推薦優秀習作的做法可以增加被推薦者寫作興趣和信心,并激勵其他學生奮起直追、實現超越。
基于“師生合作評價”的讀后續寫教學以樣本中的典型問題為評價起點,通過課前準備、課內實施和課后活動三個階段,利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結對小組討論、教師引領下的大班討論等活動發現問題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高評價效率,優化學習效果。實施“師生合作評價”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花心思認真備課,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系列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全班學生認真參與課內評價的全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和語言水平適時提供腳手架,并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動態調整,輔助學生完成修改任務,保證修改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