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瑞方 張金秀
作為國家閱讀課程的必要補充,英語課外閱讀,即本文聚焦的泛讀理應得到充分的重視。泛讀是相對于精讀而言的“粗加工”的閱讀狀態,以獲取主要信息甚至“悅讀”為主要目的,以“整進整出”為主要閱讀方式,要求較大的閱讀量和較快的閱讀速度,不過分糾結細節信息和語言知識(Day, 2013)。筆者認為,這應該是真實的閱讀狀態。
泛讀是英語分級閱讀和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經常采用的閱讀方法,但高中英語泛讀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學生而言,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詞匯匱乏、缺少閱讀興趣等原因,學生容易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慣,如譯讀、指讀、回視讀等,導致閱讀速度慢、整體理解效果差。就教師而言,許多教師由于在泛讀教學上缺乏科學有效的閱讀管理與指導(曹曉紅,2017),無法堅持和落實泛讀教學。因此,圍繞泛讀材料和學生需求設計并實施導學案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手段。
導學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指教師個人或集體按照教學內容,依據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等,將學習內容、目標、要求和方法等有機融入學習過程中,為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而設計的學習方案(郄利芹,2012;陸誼忠,2017;薛紅春、張朝霞,2020)。導學案的合理使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效率,也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路徑。
與教材中的語篇不同,本文提到的泛讀教學涉及的語篇更長,情節更復雜,語言更豐富,主題文化和思想內涵更深刻多元。教師一般會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閱讀困難,按章節規劃、設計閱讀導學案,包括作品背景知識、作者介紹、重點生詞注釋、重點語句解讀(翻譯或者英英解釋)、回答問題、主題探究等板塊內容。
除了借鑒教材閱讀指導現有經驗,針對泛讀教學的導學案的設計和運用應注意以下原則:1.降低閱讀困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2.滲透泛讀策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3. 鼓勵學生個性化理解和表達,保護自主閱讀的信心;4.增加討論交流和展示活動,促進閱讀理解,完善閱讀體驗。
本文將通過三個進階式導學案例說明泛讀教學中如何設計和實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導學案任務。基礎簡潔版導學案作為學生入門級泛讀手冊,以培養學生整本書閱讀策略和閱讀記錄習慣為目的。整本書教師主導型導學案基于原版書的情節復雜性、連續性和語言真實性特點,由教師規劃學生應關注的文學作品特點,如主題探究、重要情節和人物分析、精彩語句賞析等,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自主閱讀能力。整本書學生主導型導學案則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驗證,學生在指定框架下遷移運用前兩個階段積累的閱讀表達經驗,自由、自主地抒發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所在學校英語課程將整本書泛讀納入課時規劃,保障全體高中生以“共讀”的方式完成指定閱讀書目和配套導學案,由此從管理上保證了泛讀教學的有效落實。
(1)設計思路
在學生剛開始接觸泛讀時,教師宜選取篇幅不是很長的入門級分級讀物(一般為簡寫本)。為了幫助學生迅速進入閱讀狀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獲得扎實的閱讀收獲,導學案的設計應以導入閱讀、聚焦主要情節和人物關系以及賞析語篇中比較突出的語言特征為主要目標。形式上以各種圖形表格或簡單明確的指示語為引導,減輕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負擔;內容安排上從書本基本信息入手(如封面圖片、作者簡介、封底書本評語等),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再通過情節梳理、人物分析等引導學生記錄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語言學習的部分可以呈現值得反復誦讀的優美段落,以及引導學生分類整理文本中出現的語法現象、功能表達(如心理活動)等體現語言賞析的內容。如果學生語言水平較高,導學案中還可以補充讀后感寫作等任務。
(2)具體任務與實施
基礎簡潔版導學案具體分為七個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① 基本信息獲取
本任務設置在讀前階段,導學案首頁呈現書本的封面圖片、作者簡介以及封底的評語等。本任務旨在讓學生快速獲取書本基本信息,激發其閱讀興趣。
② 情節梳理
本任務貫穿讀中和讀后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山形圖(見圖1)呈現情節發展的關鍵信息。情節發展圖適用于大多數故事類文學作品的情節梳理。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對故事高潮的理解存在差異,這也是組織討論的合適契機。

圖1. 情節發展圖
③ 人物關系及人物分析
本任務貫穿讀中和讀后階段。學生自主繪制主要人物關系圖,通過回讀完成人物分析并從文本中找出支撐分析的論據。人物分析可以從人物的“表”(look)、“言”(speech)、“行”(behaviors)、“思”(thinking)來展開。本任務旨在應用人物分析有關的閱讀策略,深化泛讀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有目的地反復閱讀中自覺形成關注細節的良好閱讀習慣。
④ 語言積累
本任務貫穿讀中和讀后階段,要求學生自主記錄和積累好詞好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確定好詞好句的數量要求,例如一般章節書每章5 個詞、3 句話。積累的語言以能體現主要情節和意義的詞句為主,不一定都是生詞難句。
⑤ 語言學習
本任務貫穿讀中和讀后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聚焦故事中比較突出的某類語言表達現象,如環境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動作描寫等,也可以關注某種語法現象,如情態動詞、it 的用法等。
⑥ 語言賞析
本任務貫穿讀中和讀后階段,要求學生在導學案上記錄自己選出的精彩片段的頁碼和位置,簡要說明選擇理由,并進行朗讀或表演。本任務首次開展時可由教師進行示范分析與帶讀。作為泛讀的附加活動,此類任務不宜過多,讓學生感受到作品語言的精妙地道即可。
⑦ 讀后感或書評
本任務是讀后任務,要求學生通過輸出來內化和遷移閱讀的收獲和思考,鞏固語言知識,發展思維,增強語用。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寫作,教師也可以邀請學生口頭表達對整本書的印象。
基礎簡潔版導學案充分利用了書本提供的基本信息,給學生搭建了從情節梳理、人物分析到語言賞析的基本框架,適用于情節相對簡單的分級閱讀文學作品泛讀指導,能為學生適應和養成有規律的閱讀記錄習慣提供幫助。此外,如教師有余力,還應組織學生圍繞故事主題進一步討論探究。
(1)設計思路
整本書教師主導型導學案主要針對按章節呈現的中長篇小說,如Flipped這類青少年流行文學作品,用來督促學生堅持完成閱讀并及時記錄閱讀收獲。整本書教師主導型導學案主要依據作品的章節內容進行設計,內容一般分為三個部分:① 讀前預熱,即作者介紹;② 讀中學習,包括重點詞匯學習、回答章節內與情節相關的問題、長難句翻譯或英英闡釋等;③ 讀后反饋,如整本書讀后問題及書評。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實施時,為保證學生閱讀的小說和導學案注釋的頁碼對應,應建議學生統一購買指定版本的小說。
(2)具體任務與實施
整本書教師主導型導學案具體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① 讀前預熱
本部分呈現作者信息、小說的獲獎情況、作者其他代表作品及其個人照片和生活狀況。通過書本封面、封底和作者簡介等,學生能快速、直觀地了解小說作者和本書的基本情況,了解作者創作該作品的原因和目的,對閱讀產生期待。
② 讀中學習
本部分按小說章節進行設置,包括重點詞匯、章節內情節類問題、長難句翻譯或英英闡釋(掃文末二維碼查看導學案示例),引導學生積累詞匯、思考關鍵情節以及深入理解關鍵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學生可以每天(或按教師規定時間)閱讀一個章節。具體說來,學生在正式閱讀前,先通讀該章節導學案提示的重點詞匯和關鍵問題;在正式閱讀時,根據上下文猜測詞匯意義(或查閱詞典)、回答問題以及翻譯或用英文闡釋關鍵句。這些問題有相對統一的答案,教師可根據學生筆答的情況了解學生對小說的理解程度,并進行課堂指導。
③ 讀后反饋
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后,圍繞教師設計的若干讀后問題進行讀后探討。學生可以分組抽簽選擇探究的問題,并經過小組回讀、討論后派代表在班內匯報或者寫出問題的答案。此類探究性問題也是學生學習提問的范例。
例如,針對Flipped的回顧性問題如下:
● Why do Bryce and Juli’s feelings for each other flip? Has your opinion about someone ever flipped?
● Would you prefer to live in Bryce’s family or Juli’s family? Why?
● If the story continues, what do you think would happen to Bryce and Juli?
之后,學生結合閱讀體驗和導學案積累的語言知識和情節信息,在教師提供的寫作框架(見圖2)指導下完成讀書報告。

圖2. 讀書報告的寫作框架
上述案例中提到的Flipped是本校學生閱讀的第一本長篇原版小說,因此備課組教師設計導學案時給學生提供了較高標準的引導和示范。這類導學案也對學生閱讀的仔細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使用過程中也反饋了一些問題,如寫作任務略重,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深度達不到教師的期待等。結合學生的反饋,教師在后期的導學案設計和使用時進行了如下改進:適當減少導學案的讀寫任務,把每日或每章節的讀寫整合為階段性讀寫,以保證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被頻繁的寫作任務破壞;減少教師布置的翻譯或問答等控制性強的內容,增加學生自主閱讀反饋的空間,如引導學生針對閱讀部分展開自主提問或評論;詞匯積累依據個人基礎進行;增加生生交流的機會,如分享導學案、課堂匯報等。
(1)設計思路
在學生基本掌握泛讀策略并具備原版書閱讀的能力之后,整本書導學案的設計重點轉向體現學生作為真實讀者的主體地位,充分引導其自主記錄閱讀收獲、開展主動探究。除了作者介紹,其他任務均為框架性的要求,包括人物分析、章節情節理解、語言積累、自主提問、評價反思等。教師不再干預學生的閱讀過程,由學生在提示框架內自主完成導學案。教師在批改此類導學案時需持開放態度,鼓勵學生寫出真實的閱讀反思,檢驗學生是否認真閱讀即可。
(2)具體任務與實施
整本書學生主導型導學案具體分為以下七個部分。
① 基本信息獲取
這部分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基本情況;也可以請學生自主檢索作者信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經歷對作品的影響。
② 人物分析
學生按自己的方式記錄主要人物的基本信息并繪制關系圖。學生需通過回讀完成人物形象分析和關系分析,并給出文本中的依據。
③ 情節理解
教師組織學生梳理重要的情節發展脈絡,以“文學圈”的幾個角色如summarizer、connector、cultural collector 等自由組合來表達。值得說明的是,在整本書閱讀中,這個環節和“人物分析”經常會同時進行。學生可以使用emotion line 繪制某個人物在故事中的成長路徑,同時記錄影響其變化的重要情節。
④ 語言積累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詞匯、句型和語法現象。學生自主選擇需要積累的詞匯和感悟深刻的語句,并簡要解讀原因。該環節有助于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
⑤ 問題與反思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隨時記錄所思所想和疑問。教師酌情選擇共性問題在課堂組織實時討論和指導,也可以等到學生完成全部閱讀后集中解答。
⑥ 問題回顧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閱讀的真實問題,調動學生思考和回讀的興趣,加深對小說的理解。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學生自主分享想要交流的問題,聯系書本內容,充分探討。
⑦ 讀后寫作
教師引導學生將整本書閱讀與交流后的收獲、思考和感悟記錄下來,通過多種讀寫任務(如續寫、書評、創寫等)內化語言、練習語用。師生共建讀后寫作的評價方案,并組織作品分享。
整本書學生主導型導學案給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在語言學習、情節概括、評價分析等基礎上,主動表達對人物的理解,講述文本中的文化信息。這一類導學案體現出了個性化的特點,和學生的關注點緊密相關。
泛讀可以幫助學生愛上閱讀,同時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能力、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導學案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起到了引導和督促落實的作用。以上三個導學案的設計方案體現了四個特征:第一,學生的閱讀順序與其閱讀水平發展相適應,導學案設計因而也因為閱讀內容和難度的不同有差異;第二,導學案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考,不同階段導學案的設計和運用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泛讀策略的培養,也體現了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表達并逐步撤除“腳手架”的做法;第三,導學案的項目安排可以依據學情和課時條件有取舍和側重;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導學案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自主表達機會。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選擇哪種泛讀導學方案,教師的管理和指導都是保障學生閱讀的首要條件。雖然學生泛讀主要在課外進行,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依然堅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持續默讀,并留出專門課時進行課堂導讀指導,組織學生交流匯報等,定期監督學生完成好規定閱讀范圍內的導學案內容。此外,為了便于教學管理和課堂實施,建議安排班級學生在同一時期閱讀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