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永娟

戶外自主游戲是指幼兒在戶外環境中自主、自發地游戲,體現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是真正屬于幼兒自己的游戲。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備受重視。我園從兒童本位出發,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戶外自主游戲探索與實踐。本文理論聯系實際,為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提供參考,讓戶外自主游戲從最初的“好玩”走向最終的“玩好”。
戶外自主游戲需要一個開放的、充滿生命力的空間。目前,幼兒園常見的戶外設施有小山坡、沙水池、小樹林、飼養角、種植園等。如何讓現有的戶外環境“活”起來,蘊含更多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創設自然游戲空間時,幼兒園要將自然元素融入其中,用盡量野性的、自然的方式呈現給幼兒。例如,小山坡上有隨處可見可聞的野花和野草,沙水池里有不同質地的沙子、石頭,飼養角里有不同種類的小動物,小樹林里有不同姿態的樹木,果園里豐富的果樹等。這樣精心設計的戶外游戲空間具有高度的多感官性,能為幼兒的游戲和學習提供保障。
我園為幼兒提供各種開放性材料,鼓勵幼兒近距離觀察和操作自然材料,如放大鏡、望遠鏡、手持鏡子、各種布料、觀察昆蟲的容器、動植物識別卡、標本盒、空相框、寫字板和紙。同時,教師提供一些合適的常規工具,如耙子、鏟子、篩子、水桶、分類托盤、塑料杯、小推車等。幼兒能在材料和工具的幫助下,自發生成戶外游戲并進一步探索和創造。此外,我園除了有“常規材料庫”,還有“主題材料庫”。教師在投放工具與材料時,特別注意一個“活”字,及時增添活動中需要的材料,剔除不能為活動服務的老舊材料,力求呈現出來的材料均能夠與幼兒有效互動。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要遵循兒童自主性這一原則。一方面,幼兒是否能自由選擇游戲場地、材料和工具,是否能自行決定游戲主題、游戲內容和游戲伙伴;另一方面,教師是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和表現的機會。我園給予教師極大的時空支配權,除每日“一餐兩點”時間固定,其余均為彈性時間。教師有了自主的時空支配權后,幼兒的自主權就有了保障,能按自己的計劃和安排開展戶外游戲。例如,一天早晨,聞君一進教室就興奮地向教師展示他的新玩具捕蟲器并說出他的需求:“我想到小山坡上尋找草叢里的小蟲子。”教師支持他的想法,其他幼兒也紛紛加入,捕蟲小分隊應運而生。在此后的連續兩周時間里,幼兒每天都制定捕蟲計劃,認真觀察捕到的小蟲子,尋找書籍或向成人求助來了解蟲子。這是典型的由一個幼兒的想法生發小組式探究的案例,要比預先準備好的課程更有生命力和教育價值。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可以盡情地通過觀察、傾聽、觸摸、實驗等,感受自然,獲得親身體驗。我園為幼兒創造與動物親密接觸的機會,鼓勵幼兒給動物喂食,觀察動物對食物的喜好與進食方式,為動物制作檔案。有的幼兒喜歡喂養小羊,有的幼兒喜歡觀察小魚,有的幼兒喜歡逗弄毛茸茸的小雞……他們自發形成不同的觀察小組:拍攝照片、做好記錄、為這些小動物制作檔案。動物檔案記錄的是幼兒的觀察與體驗,它是鮮活的。幼兒在小組內進行分享,有助于引發和支持他們持續探究當前任務。
開放的戶外自主游戲需要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需要幼兒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來突破。例如,在戶外活動“探春”中,一陣微風吹來,幼兒感受了一絲暖意,開啟了“捕風”之旅。他們感知風、尋找風,用各種方法捕捉風、制造風、研究風,每天都在戶外探索著、交流著,思維、交流、表達和動手等能力都得到了發展。當然,有些問題是幼兒自己難以解決的。如果沒有成人的支持,游戲就可能失敗或者止步不前。因此,教師應通過密切觀察,在幼兒遇到困難時,充分發揮小組游戲的優勢,提供充分的同伴分享交流機會或提供適當的成人指導與支持。
兒童記錄,作為兒童的另一種重要“語言”,向成人打開了一扇通向兒童心靈的窗戶。如何透過這扇窗解密兒童的需要,推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發展?我園的兒童記錄隨處可見,幼兒也隨時可記。幼兒能熟練地運用各種常見的圖畫、表格以及符號、簡單的文字,向成人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認知水平。教師要善于透過記錄,識別幼兒的發展能力和需要,真正理解幼兒、支持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的發展。例如,在大班戶外建構游戲“造長城”中,四名幼兒開始用長方形積木,一橫一豎地放置、模仿,搭建出有臺階、烽火臺的長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收集了數百張照片。教師只有認真聚焦兒童記錄,傾聽每個幼兒的表述,才能看到幼兒現有水平和經驗,逐步提供支持,促進戶外自主游戲的深度發展。
戶外探索游戲需要幼兒雙手和大腦的積極參與,這意味著幼兒的身心都要參與探索和操作環境中的各項事物。教師要敏銳地看懂幼兒的探究行為以及背后的原因,如探究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困難等。只有在了解這些問題后,教師提供的支持才是有效的。例如,林中散步引發了幼兒了解“幼兒園的樹”的想法。他們想知道:幼兒園有多少棵樹?這些樹都叫什么名字?樹葉都長得相似嗎?教師鼓勵他們用手機拍下觀察到的樹。隨著活動的推進,幼兒的探索越來越豐富,對樹的認識不斷加深,如測量、統計、拓印、做書簽、做標本、建檔案等。幼兒專注于各種探索活動,時不時提出新的問題,通過同伴間的互助解決新問題。活動中,幼兒不怕困難、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相互合作、嘗試創新,促進了探究活動不斷走向深入。
有效的經驗分享能讓幼兒獲得同伴有益的經驗,促進自身能力的提升。由于戶外沒有仿真的角色游戲材料,幼兒將注意力聚焦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上。能力較強的幼兒在收集和擺弄各種各樣的自然材料時,會將它們想象成角色游戲材料,如樹葉當菜肴、木塊搭小床等。教師可以通過經驗分享,將這樣的玩法介紹給更多幼兒,帶動了更多幼兒進行戶外角色游戲。
幼兒的活動有千萬種可能,有的是在成人預料之中的,有的是在意料之外的,而恰恰是一些意料之外的偶發事件更能考驗教師的理念與應變能力。有能力的教師會在幼兒戶外自發性游戲中學會觀察,捕捉幼兒的行為和需求,整合一切能夠被利用的資源,提供適時、必要的支持和幫助。一個戶外自發性游戲的產生到最終形成課程,是不斷深入的過程,是教師巧妙推動的過程。例如,在《小小神車手》課程中,一名幼兒看到路上平行放著的兩根樹枝形成的通道,便小心翼翼地騎著小三輪車通過這個通道,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于是,他重復著這個游戲,把這個游戲稱為“鉆山洞”。教師捕捉到這一偶發事件時,立即走過去觀察,這一舉動無形之中吸引了幼兒。他們紛紛加入進來,找來更多樹枝。教師意識到,平面山洞立體化會促成一次有意義的探索。于是,教師在游戲區悄悄貼上一些山洞的圖片,幼兒獲得圖片支持后,便開始研究立體山洞。一次,一名幼兒過山洞時不小心撞到了洞頂,積木也掉了下來。教師提供了各種限高游戲的圖片和測量高度的尺子,幼兒又玩起了限高游戲。
“好玩”是戶外自主游戲的本身魅力,“玩好”需要教師的智慧。教師在幼兒戶外自主游戲中,既要做環境的提供者、創設者,又要做游戲的觀察者、引導者,讓戶外自主游戲從“好玩”走向“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