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張曉敏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在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背景下,凈化高校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良好的政治生態,既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也是促進學校事業健康發展和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2013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政治生態”。此后,學術界對政治生態的概念從不同維度進行解讀。孔川認為,“政治生態是政治主體之間及其與從政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的動態平衡的有機關系和綜合系統。”根據前人研究,筆者認為良好的政治生態,離不開“人、制度、權力運行、價值理念”等核心要素。
“人”的要素是指政治生態的參與主體。參與主體包含所有的參與者、領導者和實施者。參與主體有擔當,要求在政治活動過程中有關人的因素積極健康。從高校政治生態層面看,高校政治生態主體包括領導班子和師生群體兩個方面。他們是政治生態運行中最具主動性和生命力的群體,是高校政治生態運行好壞的關鍵因素。形成積極健康的政治生態必須建構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形成良性的干群關系。
制度因素要做到制度完備,要求參與主體開展活動過程中的空間和邊界清晰,有可供執行的制度依據和路徑。任何主體都必須依據規章制度開展活動,受規章制度的框架約束。因此,良好的高校政治生態不僅有完備的規章制度可供執行,而且有相應的紀律約束制度的執行。
價值理念是思想內核和行動先導,是政治生態的靈魂和根基。是指人們經過長期理性思考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理想追求。高校作為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職責,高校的政治生態建設離不開科學價值理念的引領,也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浸潤和滋養。高校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的核心價值理念。
權力運行貫穿在政治生態建設的全過程,是涵養政治生態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任務。高校政治生態亟須良性健康發展,必須要切實管住權力,確保權力運行規范和公開透明。高校應貫徹落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遏制并預防權力腐敗,明確權力的具體內容、行使條件、運行程序、責任監督等,及時進行權力風險防控,加強內部控制監督,確保在行使權力時權責分明、科學合理、運轉高效。
“參與主體”“制度執行”“價值理念”“權力運行”四個基本要素形成雙向作用關系,共同決定著政治生態的健康狀態。
為了客觀反映政治生態運行狀況,貫徹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提升黨建工作水平,持續強化政治監督,營造風清氣正、崇廉尚實、遵紀守法、干事創業的高校政治生態環境,依據新時代高校工作實際,構建高校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
(一)構建高校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1.堅持發現問題與推進整改相結合。通過高校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準確查找政治生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推進相關黨組織及時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積極主動加強政治生態建設,努力實現主體擔當、制度完備、價值理念正確、權力運行規范的高校政治生態環境。2.堅持客觀情況與主觀評價相結合。指標體系充分挖掘評價考核資源,綜合運用巡視巡察結果、紀檢監察情況、專項領域評價和群眾民意調研,構建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把客觀情況與主觀評價有機整合,從而客觀反映政治生態狀況。3.堅持理論指導與實踐檢驗相結合。在政治生態評價考核過程中,既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形成體系,又要立足于政治生態建設的實際,便于操作。各指標之間既要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又要有易于獲取數據的指標。通過先行試點,完善指標體系和工作機制,再進行動態調整、實踐檢驗,逐步拓寬指標體系的適用范圍。
(二)高校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經研究設計,高校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由三級指標構成。設置一級指標4項,包括“參與主體擔當、制度執行完備、價值理念正確和權力運行規范”;設置二級指標12項,重點是對一級指標的內容進一步細化;三級指標30項,著力使政治生態狀況可透視、可檢查、可量化。“主體擔當”包含“一把手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基層黨員教育管理情況”“選人用人、人才引進情況”等內容。“制度完備”包括“黨的政治制度、組織制度、生活制度、紀律制度等執行情況”。“價值理念正確”包含“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情況”“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情況”“加強意識形態管理情況”“落實立德樹人情況”等內容。“權力運行規范”包括“日常監督管理情況”“存在問題整改和問責情況”等內容。構建高校政治生態指標體系,總分值100分,考核評價分為自主評分和考核組評分兩個方面,數據來源主要包含上級黨委、紀委考核和群眾滿意度民主測評,盡可能做到全面。通過調研、訪談等形式,集中專家學者、黨委、紀委等意見,為高校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篩選和權重的確定提供依據。通過量化打分考核,考評分數越高則表明政治生態程度越好,評定“優、良、中、差”四個等級。在高校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過程中,以時間為軸線,進行縱向比較,監測政治生態變化過程。還可以進行同一時間高校不同二級單位政治生態狀況的橫向比較,考察評價高校政治生態的變化情況以及各二級單位之間的具體差距。通過綜合分析研判,實時把握政治生態發展進程,供上級黨委進行決策參考。另外,要注重政治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信息化建設,用互聯網思維搭建政治生態評價考核平臺,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政治生態。指標體系絕非一次成型、一成不變,需要不斷通過實踐運行進行檢驗,及時修正,不斷完善,以期實現對高校政治生態狀況的直觀反映。
高校政治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工程,要運用系統化的思維,從“價值理念、權力運行、主體擔當、制度完備”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
(一)理念先行,營造健康氛圍。良好的政治生態需要健康的土壤。加強高校政治生態建設必須首先從內部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和科學的價值導向。高校的文化和價值觀應該是現代內部治理體系的集中體現,在高校中積極營造民主化、法制化的治理理念,積極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豐富校園文化的傳播方式,重視高校政治生態的宣傳,將風清氣正教育融入課堂、融入環境。在高校內部形成良性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注重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對學校政治生態環境的影響,在產教融合、對外提供社會服務等方面加強紀律、規矩觀念宣傳,同步提升內部治理體系和校園文化環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師生日常,使服務、責任、法治意識根植在每個人的心田。
(二)制度約束,規范權力運行。規范、科學、有序的制度體系是保障政治生態發展的根基。一方面,高校需要構建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制度的執行和檢查。首先,要積極構建高校制度規范體系,通過頂層設計梳理制度,制定適應新時代高校特點的行為規范。其次,扎緊制度的籠子,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堅持制度的尺子量長短,不能因人而異、因人而廢。加強對“三重一大”事項的監管,特別是監督干部人事、基礎建設、科研經費、招生錄取等關鍵環節,做到公開、透明、規范,擴大社會監督,讓群眾監督權力,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嚴格貫徹執行黨的紀律,保持高壓態勢,對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控制、早化解,實現“一案一提醒,一案一剖析,一案一警示”。在師生干部群眾中,形成按制度辦事,依規矩履責,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三)行動參與,凈化政治生態。政治生態的開放性與系統性,決定了高校政治生態建設需要各政治主體的共同參與。高校黨委、領導干部必須以上率下,強化自我監督,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不斷加強政治洗禮、思想修養、理論熏陶。廣大教師要做到行為世范,把模范遵守師德師風放在首位,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規范組織紀律,發揮“四種形態”防微杜漸作用,對不正之風實行責任追究的倒查機制。對政治標準把關不嚴、拉幫結派、破壞民主集中制等行為追究責任,堅決與不正之風作斗爭。加強監督檢查,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只要觸犯了規定,都必須依紀依法處理,絕不姑息遷就,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人人踐行規范的氛圍,從而帶動師生弘揚正能量,凈化校園政治生態。
綜上所述,高校政治生態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系統工程,要不斷積累、定期評價、動態調整、補充校正。要從參與主體、制度、價值理念和權力運行等多個維度不斷修正。充分發揮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的“指揮棒”作用,把政治生態評價結果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干部考核任用緊密結合,形成師生干部自覺維護良好政治生態,不斷優化校園育人環境,為高校事業發展和教育強國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