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燕
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在內心掀起驚濤駭浪,有的小學生甚至出現和同學爭吵、打架的情況。在小學班主任的工作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指導學生學會控制情緒,讓學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和他人相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指導學生控制情緒,培養學生健康心理,以供參考。
小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較弱,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在消極情緒出現后應該如何自我化解。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的舉動,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
例如,筆者班級中有一名學生原本和同桌是好朋友,但是有一天兩人卻突然爭吵了起來。筆者以這個偶發事件為教育契機,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認識情緒。首先,筆者讓兩人先冷靜下來,回憶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想一下誰對誰錯。然后,筆者分別和他們談心,了解事情的起因。原來今天一早,那名學生穿了一雙新鞋上學,他開心地向同桌介紹了自己新買的鞋子。沒想到后來鞋子卻被同桌踩臟了,該學生認為同桌是故意的,同桌卻不肯道歉,兩人都無法控制情緒,最終發生了爭吵。在了解情況后,筆者讓兩名學生面對面,分別說說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對,以尋找解決方法。經過筆者調解,兩名學生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最后,筆者召開主題班會,引導全班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調整好情緒呢?”學生進行討論后,認識到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受到積極情緒或消極情緒的影響。在筆者引導下,學生總結出了消除消極情緒的方法,即在不良情緒產生時,先深呼吸一下,調整心情,再想想對方的好處,通過好好說話來解決問題。
教師結合偶發事件引導學生認識情緒并學會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人的情緒有很多種,包括頹喪、憤怒等負面情緒和喜悅、激動等正面情緒,教師可以通過課件讓學生正確認識各種情緒,引導他們成為情緒的控制者,學會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
比如,筆者設計了“了解不同的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讓情緒相互轉化”這三個系列的課件。在“了解不同的情緒”課件中,筆者截取了影視劇中展現人物各種情緒的片段,通過視頻這種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各種情緒的表現,使學生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性。如在影視劇《開端》中,男主角出現了焦躁的負面情緒后,他無法冷靜下來,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他的人生急轉直下。結合課件,學生認識到如果任憑負面情緒發展下去,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在了解情緒的巨大能量后,筆者讓學生繼續觀看“成為情緒的主人”課件,學習各種控制情緒的方法,如在出現憤怒的情緒時,可以通過深呼吸的方式調整心情。在“讓情緒相互轉化”課件中,筆者用“腦筋急轉彎”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明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在完成系列課件的學習后,筆者引導學生尋找自己身上存在的情緒問題,并思考改善方法。同時,筆者還引導學生觀看“瑜伽呼吸法”的課件,讓學生嘗試通過調整呼吸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每一名學生面對的情緒問題各不相同,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系列課件因材施教,可以讓每名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課件內容和形式上的豐富性,圖文并茂的課件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的小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調整情緒,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例如,筆者發現一名學生情緒十分低落,以前很開朗的他最近卻變得十分沉悶。該學生平常喜歡運動,于是,筆者建議他在運動中宣泄情緒。在一場酣暢淋漓的足球賽后,學生的心情放松了下來,筆者和他席地而坐聊家常,該學生對筆者敞開了心扉:“最近我外婆去世了,我從小就是外婆帶大的,現在她離開了我,我做什么事情都覺得沒有精神。”筆者勸導說:“你想一下,如果外婆知道你現在是這樣的狀態,會是怎樣的感覺呢?她希望你未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該學生若有所思:“外婆從小就告訴我,要好好學習,健康地成長,但是這幾天我吃不下、睡不著,體重也減輕了,我想,這并不是外婆希望看到的。”筆者說:“如果你的心中還難受的話,不如痛哭一場,然后就收拾好心情,繼續迎接新的生活吧。”該學生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點點頭。在筆者的引導下,該學生給自己制定了情緒調節計劃,先放松心情,慢慢地忘記悲傷,然后將悲傷的情緒逐步轉化成學習的動力,最后全身心投入學習和體育鍛煉中去。
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筆者針對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式。如有的學生喜歡旅游,風光明媚的山水間能幫助學生調整心情;有的學生喜歡向好朋友傾訴情感,每次暢談后心中的塊壘也一掃而空;有的學生喜歡唱歌,每當痛痛快快地唱了一首歌,心情就變得舒暢了;有的學生習慣將自己的感受寫在日記本中,寫完后就感覺輕松多了,等等。學生發現,只要不讓情感淤積在心頭,就能解決問題、減少負面情緒、感受生活的快樂。
學生出現情緒問題后,如果一味地壓抑情緒,時間一長反而會產生負面心理。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紓解情緒。
比如,每逢考試周,筆者就發現大多數學生比較緊張,脾氣也變得很急躁。基于此,筆者設計了主題活動“讓學習變得更輕松”。該活動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向學生分享學習的方法,二是幫助學生消除緊張、焦躁的情緒。在主題活動中,筆者首先帶領學生開展瑜伽練習活動,讓他們傾聽輕松的音樂,放松肢體,身體和心理都得到了充分舒展。在瑜伽運動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瑜伽運動能幫助我們暫時消除內心的困擾,但我們畢竟還是要面對學習的壓力,大家認為如何才能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呢?”語文課代表首先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認為要提升語文成績最重要的就是閱讀,要經常閱讀課外作品,并寫下自己的感受,持之以恒就能提升讀寫綜合能力。接著,各學科的課代表和學習有心得的同學紛紛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聽了同學們的發言,不少學生松了一口氣,表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打算在學習中加以借鑒。
豐富多樣的活動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最好舞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以有效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提升學習效果。
要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中學會駕馭情緒。有家長向筆者反映,孩子在家比較叛逆,對家長的態度不好,家長讓其幫忙做家務時總是不理不睬。同時,也有學生向筆者表示,父母對自己的管教太過嚴厲,讓自己產生了“窒息”的感覺。為了幫這些家庭和學生消除困擾,筆者組織了與情緒有關的親子活動,以期改善親子關系。
比如,在“角色互換”親子游戲中,有的家長在扮演了“孩子”后發現:“我要求孩子一天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做作業,這樣的要求可能是太高了,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都沒有了。”“我在單位里遇到了問題,就回家發泄在孩子身上,看來這種方法真的是太愚蠢了,只會將負面情緒從單位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同時,孩子也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我卻總是開口要錢,還覺得這是天經地義,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在活動中,家長和孩子通過角色互換更好地體會了對方的真實心理,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活動結束后,有的學生提出:“我要改變自己的‘小姐’脾氣,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還嫌棄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埋怨爸爸不給我買玩具。”“爸爸媽媽一天的工作已經夠辛苦了,可是我在房間里練跳舞,聲音那么大,還亂發脾氣,這樣真的很不好。”通過親子活動,學生認識到父母不是自己的“保姆”,自己在家不能過分放縱自己的情緒,要避免說出傷害父母情感的話;父母認識到不能過于寵溺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個性。這很好地改善了家庭關系,增進了親子感情,促進了學生和家長共同成長。
小學生的社會接觸面比較窄,在接觸社會人群時常常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容易產生不安、緊張等負面情緒,這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他們融入社會,學會與他人溝通。
例如,筆者與學校所在的社區聯系,組織班上學生參與了社會實踐活動,來到社區居委會幫助工作人員調解居民矛盾,讓學生思考如何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活動中,有的學生在調解婆媳關系時處置不當。此時筆者及時加以阻止,并引導該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你是來幫助大家解決問題的,怎么能自己也加入爭吵的行列中呢?不如先思考一下,在人際交往中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該學生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提出:“作為一名調解人員,自己應該保持一顆寬厚的心,要撮合雙方,讓雙方的情緒都穩定下來,如果我自己的情緒都不穩定,那無疑是火上澆油。”該學生認識問題后,及時調整心理,嘗試以觀察者的心態投入工作中,在切實了解雙方的訴求后,提出對雙方都有利的方案:“不如大家都冷靜下來,先分開住一段日子,慢慢地媳婦就會發現婆婆其實內心很善良,而婆婆也會發現媳婦其實很能干,幫自己干了不少家務。”通過實踐活動,學生體驗了生活,學會了如何更好地駕馭情緒。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情,避免選擇難度過大的活動,要選擇那些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實踐活動,以指導學生學會情緒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