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段景文 符 慧 王一冰
今年,我國油氣領域“深地一號”項目獲重大突破,“地下珠峰”找到億噸石油,為保障資源能源安全、打造科學高地邁出重要一步。
10月15日,央視《對話》欄目播出“中國產業坐標”系列節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馬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副總地質師郭旭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焦鋒共同做客《對話》欄目現場,暢談中國石化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擔當作為,以及堅定不移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行動和成效。
《對話》欄目主持人從負9300米的坐標點開啟節目話題,馬永生表示,9300米深的油氣井是目前亞洲最深的探井,是油氣勘探開發工作者克服了理論技術等各方面挑戰,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大漠深處打的40多口油氣井之一。這是中國石化的“深地工程”,順北油氣田基地“深地工程”一號。鉆井用時285天,速度比較快,最近用時更短的是該地區的4-12井,僅用時128天,“我相信在未來會不斷地縮短。”馬永生說。
在介紹深井勘探開發場景時,馬永生說:“看似平靜看似簡單,其實前期有眾多科技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在支撐。”如此深的地下,需要通過地球物理技術“給地球做CT”,精準識別地下裂縫、斷層的分布,地球物理技術精度能達到15米。“這就好比在珠穆朗瑪峰上看雅魯藏布江釣魚,晚上坐飛機能見度好的話,能夠看到地面有一些小房子亮著燈。”
在談到“深地工程”的意義時,馬永生強調,我國雖然淺層的油氣還有很多,但是不足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全球超深層油氣資源約占油氣資源總量的19%,我國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塔里木盆地占比可能超過三分之二。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撐石油化工工業發展的角度看,往深層走,把深層的油氣資源探明、生產出來,非常有必要。“往深部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發出了‘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號召。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還很膚淺,‘向深地進軍’是一個具有挑戰性、戰略性、前沿性的大工程,需要不斷努力。”
在談到如何定義“深地”時,馬永生指出,深地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根據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目的,深度數值都可能在變化。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里記錄,世界上第一口超過1000米深的井是1835年位于四川自貢的“燊海井”,這口井既產鹵,又產氣,可能是現代鉆井工業的奠基。如今,5000米已不算很深,超過8000米屬于特深層,從時間的角度看,深度的概念是不斷變化的,“相信未來,打出1萬米深甚至更深的井,指日可待”。
關于目前鉆探到的位置處在地球何種方位,馬永生用形象的比喻向主持人解釋:“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個雞蛋的話,可能就在蛋殼那個位置。地球分了幾層,地殼厚度大概從5公里到70多公里不等,平均厚度約為33公里,如果從最薄的大洋中脊打井,可能已經鉆穿了地殼。如果打穿地幔大約需要2900多公里,更深一層到地心大約6371公里,這些可能性還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去實現。”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勝利油田,強調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整個石油化工行業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深地只是其中一部分。馬永生回憶了在四川盆地親歷普光氣田開發時的感受,他說:“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四川盆地開展過幾輪天然氣的大會戰,但是由于地面地下條件異常復雜,再加上當時的裝備等這些方面的限制,世界級的大氣田是沒有發現的。我們在前輩工作的基礎上,在2001年8月,經過幾輪的論證,提出了預想的井位。當時前人在探區已打過21口井,但都沒有發現規模性的氣田,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專家并不認可,認為當時的結論和認識違背常理,后來經過后期不斷地修改完善,方案終于得到多數專家認可。”
普光1井,經過一年半的鉆探,鉆進到了5600米深的目標層。“這口井打下來以后,如果說我們當時的這些認識,或者我們這些技術,有一個為零,就前功盡棄。說實話是很忐忑的,好在我們運氣還比較好,我們設計的3口井,包括普光氣田發現井普光1井全部獲得工業氣流。尤其是當時發現的第一口井產出工業油氣流的時候,現場大家都流下了眼淚,都很激動。我們承受的這些壓力,瞬間就釋放了。”馬永生說。據介紹,在國際上,1字號探井,平均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功率,且一般都很貴,投資起碼近億元人民幣。
“認知的突破,在普光氣田是第一位的,”馬永生說,“接下來普光29口探井成功率達到95%,在國際勘探史上前所未有。如果說打出第一口井是因為運氣好,那么一批井出來,情況就不一樣了。普光氣田突破了以后,中國石化從5000米、6000米到7000米深,現在往8000米深的方向走,元壩氣田、安岳氣田、川西氣田等都從深度突破的。從類型角度來講,涪陵頁巖氣田自2012年發現以后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這在當時轟動一時,它是除北美以外全球開發的第一個商業性的規模性的頁巖氣田,兄弟企業在頁巖氣方面也有更大的發展,現在四川盆地天然氣形勢呈現大發展趨勢。”在談到中國石化下一個產業坐標時,馬永生提到了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
在訪談節目的最后,主持人提到了以馬永生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馬永生星。馬永生表示,其源頭跟普光氣田的發現有關。2007年,馬永生獲得何梁何利成就獎,按照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跟國際小行星委員會達成的協議,70歲以下的獲獎者,10年以后可以通過申請被批準命名小行星,這種申請批準是組織行為。因此,2017年,一顆星星被命名為馬永生星,這既是榮譽更是激勵。當主持人問是否親眼望過這顆星星,馬永生表示,現在還沒這個機會,盡管這顆星星的發現者——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趙教授幾次邀請他去通過望遠鏡觀察,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在未來的歲月當中,有可能的話就去看一看。
面對主持人“對著它會許下心中什么樣的心愿”的提問,馬永生表示:“我最大的心愿還是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帶領中國石化全體干部員工,把傳統能源化工公司打造成為一個潔凈的、世界一流的現代企業。第二個心愿,作為一個地質學家、勘探工作者,希望有機會繼續帶著我們的團隊,能夠發現更全更多的油氣資源,開發更多的新能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貢獻。”
訪談過程中還特別連線了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0月21日視察過的勝利油田頁巖油重點實驗室現場,以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深地一號”中國石化順北油氣田現場、位于四川盆地的普光氣田發現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