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文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
美國心理學家基恩和肯瑟說:“人類正在面臨一場自戀大流行”。所謂自戀,就是對個體認知、情感和行為有重要影響的正常人格特質,廣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在此研究中,采用國內鄭涌、黃藜劃分的自戀結構,將自戀分為顯性自戀與隱性自戀兩種形式,并且主要討論顯性自戀人格[1]。顯性自戀人格包含權欲、優越感、特權感、自我欽羨這四個維度。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不僅僅成為人們交往的媒介,也成為人們自我展示的平臺。在社會贊許性和控制交往結果的動機的影響下,人們在使用社交網站時會竭力保持與社會形象相符的形象,以獲得他人的贊許和愉快的評價。所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熱衷于通過上傳自己的照片或者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來展現積極或者真實的自己,以此來獲得別人的喜歡。據此,將社交網絡自我呈現定義為,個體為了讓網絡交往效果能夠達到個體預期進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會采取相應的自我呈現方式,而社交網站自我呈現策略則是進行網絡社交自我呈現的手段。那么到底具備顯性自戀人格的大學生更傾向于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還是用真實自我呈現策略呢?針對此問題,本研究創造性地探索顯性自戀人格與社交網站中自我呈現策略之間的關系以及形成此結果的原因。
本研究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法,以某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無記名方式測試問卷。問卷共發放252份,篩掉無效問卷(大面積漏題、明顯亂答題目)后,回收有效問卷230份,回收率為91.3%。其中,大一年級77名,大二年級75名,大三年級78名;男性104名,女性126名;獨生子女55名,非獨生子女175名;文科類學生101名,理科類學生72名,藝術類學生57名。
西南大學鄭涌和黃黎2005年編制的《自戀人格問卷》里的《顯性自戀人格問卷》,該問卷共有20個題目,包括權欲、優越感、特權感、自我欽羨四個維度。整個問卷采用5級評分制,分數越高表示相應的自戀特質越明顯。此問卷α系數為0.832 0,問卷的維度和項目較好地涵蓋顯性自戀人格的各個方面,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和構想效度。
由鮑娜等人翻譯、Kim和Lee編制的《社交網站自我呈現策略量表》中文修訂版。一共有9道題目,包括積極自我呈現策略與真實自我呈現策略兩個維度。總量表和各個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0.8左右,說明此問卷信度較好,且積極自我呈現策略分量表與真實自我呈現策略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66和0.784。在此量表中,經驗證性因素分析,χ2/df為1.628,小于5,RMSEA=0.062<0.08,各項擬合指標值都在0.85 以上,說明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將兩份問卷整理到一張A4紙上,利用課間休息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發給252名某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填寫,且當場進行回收。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主要用的統計學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與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顯性自戀人格的一般狀況
經描述性統計分析之后,顯性自戀人格均值為56.65,標準差為8.91。包含權欲(18.02±3.79)、優越感(16.43±2.92)、顯性特權感(12.17±3.30)和顯性自我欽羨(9.53±2.35)四個維度。
2.顯性自戀人格的年級差異
經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年級這一變量在大學生顯性自戀人格整體上無顯著差異,但經均值多重比較發現,大三學生在優越感維度上的得分高于大一學生(P<0.05)。
3.顯性自戀人格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顯性自戀人格各維度的性別差異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在權欲維度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t=3.554,P<0.001),并且男生比女生的平均數要高。此外,性別在顯性自戀人格其他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4.顯性自戀人格的專業類型差異
經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專業類型在顯性自戀人格各維度上均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類型的均值多重比較來進行兩兩比較發現,在權欲這一維度中,文科類與理科類(P<0.005)、藝術類與理科類(P<0.001)之間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且理科專業的學生均值顯著低于文科與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優越感這一維度中,文科類與藝術類(P<0.05)、藝術類與理科類(P<0.05)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藝術類學生在此維度的均值高于文科與理科專業;在顯性特權感這一維度中,文科類與藝術類(P<0.05)、藝術類與理科類(P<0.001)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藝術專業的學生在此維度的均值高于文科專業并且顯著高于理科專業的學生;在顯性自我欽羨這一維度中,文科類與理科類(P<0.05)、文科類與藝術類(P<0.05)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文科專業學生的均值高于理科專業學生且低于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藝術類與理科類(P<0.05)之間則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即藝術專業的學生在顯性自我欽羨維度上的均值顯著高于理科專業的學生。綜合來看,在顯性自戀人格中,不同的專業類型之間均存在顯著或者極顯著的差異。
1.社交網站中使用自我呈現策略的一般狀況
經描述性統計分析,被試采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19.20±5.70)或者真實自我呈現策略(18.11±4.00)。
2.社交網站中使用自我呈現策略的年級差異
經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年級這一人口學變量在社交網站中使用兩種自我呈現方式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3.社交網站中使用自我呈現策略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自我呈現策略各維度的性別差異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差異在兩種自我呈現方式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4.社交網站中使用自我呈現策略的專業類型差異
以專業類型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社交網站自我呈現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專業類型在大學生社交網站自我呈現策略整體上無顯著差異,但是文科類與藝術類(P<0.05)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組間比較上存在顯著差異,且文科類的均值明顯小于藝術類,說明相比文科類同學而言,藝術類的學生更傾向于采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
采用相關法對變量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優越感維度與積極自我呈現呈顯著正相關(r=0.169,P<0.05);顯性特權感與積極自我呈現策略呈顯著正相關(r=0.153,P<0.020),顯性自我欽羨與積極自我呈現策略呈顯著正相關(r=0.210,P<0.001);總體來看,顯性自戀人格與積極自我呈現策略相關極顯著(r=0.205,P<0.005)。也就是說存在顯性自戀人格的同學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更傾向于采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某師范院校在校大學生在顯性自戀人格中權欲這個維度上得分較高,這和以往研究的結果比較一致。研究者認為,權欲得分較高可能與所處的生活大背景有關,中國的官本位的思想還比較盛行,不管是公務員還是國家機構,當官的誘惑對人來講還是很大的[2]。此外,研究還發現,在權欲這一維度中,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研究者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還是未完全消滅的男權主義,從一出生,男生更多地被定義為以后要貢獻社會,頂天立地等,而女生則是被希望聽話懂事,基于此,男女生在這一維度中存在差異就很正常了。最后,專業類型在顯性自戀人格的四個維度中均存在顯著差異。在權欲這一維度中文科類與藝術類得分顯著高于理科類。研究者認為,文科類和藝術類的學生接受政治教育較多,所以被濃厚的思想所熏陶,以至于對權欲產生一種向往。在優越感、特權感和自我欽羨這三個維度中,藝術類的得分要高于理科類和文科類。這可能是由于學藝術的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而言會比較優越,同時具有一定的審美觀,會把自己打扮成理想中美的化身,綜合起來會產生比其他學科的學生更加自戀的情況。
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選擇自我呈現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網絡交友,覺得距離可以給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朋友呈現不一樣的自己,這時候,人們就會傾向于展示自己積極的一面,以便幫助別人樹立對自己的美好印象。本研究發現在社交網站中使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的藝術生要顯著多于文科生。研究者認為,這與學科性質有關系,文科類的學生大多知性,所以更傾向于情感表達,而藝術類的學生更加感性,傾向于把自己所有好的一面都展現出來,所以兩者之間在積極自我呈現中會存在顯著差異[3]。
根據研究結果來看,顯性自戀人格與社交網站中使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兩者之間呈現極其顯著正相關。而在顯性自戀人格的四個維度中,優越感、自我欽羨和顯性特權感三個維度與積極自我呈現策略呈顯著正相關。研究者認為,擁有高顯性自戀人格的人更傾向于感覺到自己好的一面,同時也想給別人呈現一個好的自己,才會用積極自我呈現的方式向別人展示自己,所以才會產生本研究的結果[4]。
第一,客觀認識自我,塑造健康人格。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具備顯性自戀人格的人不在少數,而高自戀人格者往往會沉迷于過分的自我關注與夸大的自我評價,不利于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基于此,建議學校應該多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在與別人的交流合作過程中發現自身不足,并且接納自身的不足,正確認識自我,從而塑造健康人格[5]。第二,要關注大學生的社交網站自我呈現。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策略可以具有多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意義,其不僅可以探索大學生的生活風格,還可以預測顯性自戀人格的高低,從而為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供理論依據。
首先,本次研究選取被試范圍過小,僅限于某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導致本次研究結果是否能夠代替全國高校有待考證,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盡可能考慮被試的全面代表性。其次,本次研究對象的定位有待全面化,主要針對的是在校大學生,所以,在未來研究中,被試年齡范圍可適當調整至初中生,以便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加以指引,幫助他們正確定位自己,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最后,本研究只是簡單探究顯性自戀與社交網絡中自我呈現策略的關系研究,對于兩者深層次是否有因果關系并未進行實驗,也未能進一步建立結構模型。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探尋顯性自戀人格與社交網站中使用積極自我呈現策略兩者之間的調節變量或者中介變量,來構建兩者之間更深層次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