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楚
(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 364400)
“雙減”政策主要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校外培訓負擔意見》所頒發的促進教育事業實現有效發展的一項政策性文件,其對教育發展具備劃時代意義.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落實“雙減”政策,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促進初中化學的高品質課堂建構.
“雙減”政策主要是依據中小學生的教育所提出的教育政策,而最終的受益人也是學生.對于“雙減”的內容而言,其主要包含了兩方面,一個方面是減輕學生們的作業負擔,另一方面則是減輕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的學習負擔.“雙減”政策的落實,能促進學生的精神、思維、心理各個方面的發展,并在好學、樂學的環境當中,實現迅速成長,從而使學生在實際發展中實現平衡與進步.因此,在初中化學的實際教學中,需注重雙減政策的落實,以實現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
作業是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知識鞏固、教學改進、知識拓展應用進行檢驗的重要功能,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在雙減的背景下,其要求全面地壓縮作業設計的總量與時長,對學生的作業負擔進行減輕,雖然減少了作業量,但對作業的質量提出顯著的要求.首先,教師要立足于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促進對作業的設計能力提升,促進作業關鍵要素的考慮,以促使學生充分掌握課堂內容,實現問題解決的能力提高.在課堂的教學中,需注重講與練的有效結合,將學生的實際學情作為依據,對作業的難易程度進行控制;在課后,教師需立足于學生在課堂的實際學情,設計些梯度性作業,也就是基礎題、提高能力題、拓展挑戰題,從而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更具針對性.其次,學校需依據雙減政策以及教育部門所提出的新要求,注重作業的統籌管理、強化作業的設計與指導,并指導教師注重作業內容的精心選擇,依據不同的學生給予針對性的作業設計,以及作業情況的精細反饋.再次,布置作業的時候,不能僅依賴于考試內容,還需注重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以促使學生自身的思維品質得到顯著提高.最后,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需關注作業的多樣化,良好的作業通常需具備開放性、挑戰性、與學生相符的特征,同時,學校需關注到作業的答疑作用,注重作業質量的提升,以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化學實驗作為化學課堂的主要構成部分,“雙減”的背景下,化學教師可通過實驗,設計化學作業,以彌補學生作業中的不足,實現作業設計的減負增效.例如,在對“常見的酸與堿”進行教學時,傳統教學中,化學教師通常會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教材知識,對需操作的實驗,許多教師通常采取口頭講述的形式開展,這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雙減”政策下,通常能夠使傳統教學當中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化學教師需立足于“雙減”政策,注重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占比,并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完成課堂內容的講解.如酸堿實驗通常具有相應的危險性,因此實驗經驗相對匱乏的學生就不適合親自操作實驗.化學教師需制作好相應的實驗動畫,引導學生通過動畫學習酸堿實驗.如濃硫酸與水接觸時,會造成液體沸騰,使硫酸到處飛濺,化學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時,可通過實驗動畫的演示引導學生觀看,這不僅能夠使學生觀察到實驗操作的全過程,而且還能避免學生在實驗操作當中受傷,以激發學生對于化學實驗探究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切實提高.
“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的高品質課堂建構,既需注重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又需注重學生在化學課堂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充滿興趣.對于初中生而言,其年齡相對較小且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其對化學知識的學習動機更多是為了其自身的興趣與好奇心.因此,化學教師需注重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演示,學生搭建積極表現的舞臺,并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還能調動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熱情.鑒于此,在初中化學的實際教學當中,需注重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對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為:首先,有助于學生對于實驗的觀察能力提升.認識源自于觀察,通過化學實驗,能使學生自身的觀察力得到顯著提升,以此為學生的學習與探究奠定基礎;其次,有助于學生自身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作為實驗主體,在新課程下,提倡給學生充足的動手實驗機會,學生在親自動手實驗時,化學教師需及時指導與糾正學生在化學實驗操作中的不規范現象.面對技術性相對較強的實驗,則由學生依據化學教師做出的示范進行操作,這種一步一步的操作與講解,能使學生迅速掌握實驗操作的規范性,以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另外,化學教師可在化學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化學實驗,或讓學生設計些家庭小實驗,促進自身的實驗技能完善;最后,有助于學生思維與創新的能力提高.初中化學的實際教學當中,化學教師通常習慣于通過演示實驗,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上的材料,并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進行新知探求,以促進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提高.初中化學的新編教材中,補充了很多具有探究性的實驗,這能夠使枯燥乏味的化學方程式更具立體感,這不僅能夠使化學課堂更具趣味性,而且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初中化學的教學靈魂.因此,化學教師需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開展化學實驗教學時,將學生融入到科學探究情境當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化學知識,這對學生的創新欲激發、創新精神培養等各個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例如,初中化學的“燃燒和滅火”的實驗教學當中,其教學重點就是對燃燒的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進行探究,而教學的難點則是對燃燒的條件進行探究,如果只是化學教師在課堂上唾沫橫飛,那么學生在課堂上聽得也是懨懨欲睡、云里霧里,這不僅會影響到教學難點的有效突破,而且還會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此時,化學教師可設計些小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驗.實驗一:將兩個棉球分別置于水和酒精當中浸潤,之后將其置于酒精燈上燃燒,蘸水的沒有燃燒,而蘸酒精的燃燒了;實驗二:準備兩只大小相等的蠟燭,點燃一只置于空氣當中,另一只則置于倒扣的玻璃杯當中,而放在玻璃杯當中的蠟燭很快會熄滅;實驗三:準備兩個空的火柴盒,將一個置于酒精燈上,紙盒很快就會被點燃,而將另個火柴盒裝滿水置于酒精燈上,紙盒沒有燃燒.這三個實驗都源自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簡單易操作,教師可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并在學生完成一個實驗后,讓學生猜想與分析實驗呈現的啟示,這不僅能深化學生對實驗的了解,而且還能實現教學難點的有效突破,從而真正實現教師講的輕松,學生學的愉悅,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初中化學的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既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時的重要工具,對教學與學習的效率提高通常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初中化學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注重信息技術的科學、合理運用,依據高效化課堂教學的目標,按照教學內容的相關要求,立足于中學生的實際學情,促進課堂的教學方式創新,課堂結構優化,并搜集與化學知識有效的資料,以創設出趣味性情境的同時,促使學生融入到化學課堂的學習,從而使學生實現全方位發展.現代化教學當中,許多課程的教育信息與資源都可以在網絡當中找到,在化學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點,也能通過信息技術獲取,在網絡上搜集與查找各種各樣的化學資料,以促使學生了解與學習到更多的化學知識,通過該學習過程,學生不僅能充分掌握化學教材中的知識,而且還能運用信息技術了解與學習到更多新的知識點,以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促使學生能力提高的同時,實現化學教學的高效化.
例如,在對“原子的結構”開展教學時,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學習內容,許多學生在對原子核體積進行學習時,會自發提出問題:“如果已經掌握了乒乓球和地球的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怎樣建立原子與原子核大小的關系呢?”通過該問題進行驅動,學生就會聯想到信息技術,化學教師可在教室中播放個動畫:一只螞蟻代表了原子核,先將螞蟻清晰的展示給學生,然后鏡頭推遠,把螞蟻畫面轉變為體育場畫面,并告訴學生體育場就相當于是原子,此時學生就能通過動畫清楚的了解到原子與原子核之間的大小關系.同時,化學教師可在引導學生認識到“離核近的電子能量較低,離核越遠電子的能量越高”的時候,除了通過原先的原子結構示意圖開展知識教學,還要將學生學習的目光轉向到信息技術,此時,化學教師可設置問題環節:“想要更好地理解本句話,你想要看到怎樣的畫面?”該問題主要是指導學生明確了解到怎樣通過信息技術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化學結論.學生在實際思考時,就會與“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具有不同的運動狀態”等化學觀點,并在自己大腦中有個初步表象,該表象就像是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但較為粗糙,需進一步進行加工.在學生具有了該思維后,就能促進信息技術的作用發揮,可將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制作成3D動畫,以此形象、直觀地呈現出原子結構,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核外電子的排布能量具體分布規律.通過該教學過程,不僅能夠使信息技術輔助于課堂教學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對于學習知識的有效建構.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的轉變,對教師與學生來說,明顯是利高于弊的,其不僅能夠把課堂的時間都歸還給學生,使學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與娛樂時間,而且還能使學生很好地學會獨立,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與意義.因此,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需注重雙減政策的落實,積極轉變課堂的教學觀念與模式,從而實現教學內容優化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