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丹
(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浦廠中學 210031)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休息娛樂的時間越來越少,最終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為了將學生從這種不健康的競爭環境中拯救出來,使學生充分享受青少年時期的快樂,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心理負擔,所以,在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積極地響應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有效實現減負增效.
課前自學的環節,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更加輕松.但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較少,當學生單純依靠教材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時,無形之中為“學習負擔”加上了新的砝碼,讓學生更加抵觸學習活動.而微課、導學案等學教學方式,能有效地為學生提供輔助,緩解學生自主學習的壓力.對此,在雙減政策下,教師也應當主動地圍繞教材上的數學知識為學生制作微課、導學案等學習資料,促使學生輕松、有序地完成預習任務,逐步掌握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例如,在初中數學“全等三角形”這一課中,教師先圍繞全等三角形的有關內容制作微課,并在微課中添加圖形、動畫等元素,讓微課更形象、直觀.隨后,教師進行導學案的制作,并在導學案中安排“學習目標”“鞏固練習”等板塊.在完成微課、導學案的制作后,教師將其分發給學生,請學生基于自身的數學素養,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質等知識進行學習.通過觀看微課、自主填寫導學案的過程,學生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哪些問題,并在課前將自己的問題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能夠基于學生的需求,進行課堂教學細節的優化,有的放矢地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大大降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壓力.
教師先為學生制作自主學習的資源,再引導學生展開課前預習的活動,不僅能幫學生輕松地理解數學知識,也能為課堂學習活動的實施鋪墊良好基礎,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從容而自信.
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讓學生能夠基于數學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當教師直接采取題海戰術讓學生解題時,學生也會產生抵觸、畏懼的心理,影響了應用數學知識的動力.而學生具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當學習內容與生活相關時,學生會無意識地將目光停留在課堂上,增強思維的活力.對此,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教師有必要立足生活背景為學生引出問題,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初中數學“用一次函數解決問題”這一課中,教師先為學生引入“電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有一種節能燈的功率是10瓦,零售價是60元,還有一種白熾燈的功率是60瓦,零售價是3元,這兩種燈的使用效果相同,使用的壽命也相同,如果按照電費0.5元/(千瓦×時)計算,哪一種燈更節省費用呢?”的生活化問題.隨后,教師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解決思路.在學生簡單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為學生設計“上述問題中的常量是什么?變量是什么?”“變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等問題,以便學生順著問題的提出思路進行思考,在解答上述問題中逐步找到解決生活問題的突破口.在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后,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總結流程,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和方法,以便鍛煉學生的應用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雙減政策理念的踐行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能夠更加自覺、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案例中,教師立足生活情境引入習題,能讓學生主動地利用數學知識促進問題的解決,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便進一步發展數學思維.
許多教師對游戲活動存在錯誤的理解,他們認為游戲只會耗費學生的精力,浪費學生的時間,難以為學生成長帶來幫助.因此,大多數教師都將游戲活動拒之門外.而在學生的心目中,游戲活動始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依舊習慣于將游戲當作消遣、娛樂的主要方式.所以,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更好地迎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力,教師不妨打破游戲活動與數學教學活動之間的壁壘,利用游戲活化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氛圍.
例如,在初中數學“可能性的大小”這一課中,教師先準備一個不透明的布袋,在袋子中裝入兩個白球和五個黃球,為游戲活動的實施做好準備.在課堂上,教師將布袋呈現給學生,并向學生講述游戲活動的規則,學生依次從布袋中摸球并放回,摸到白球的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小獎勵.當學生清楚了游戲的玩法后,紛紛按照規則開展游戲活動.在玩完一個游戲后,教師再為學生拿出一個骰子,請學生比一比誰扔的骰子點兒大、誰扔的點兒小.當學生完成游戲后,教師再設計“摸到白球與摸到紅球的可能性一樣嗎?”“怎樣才能夠增加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在扔骰子的過程中,不同的點數出現的可能性相同嗎?”等問題,以便讓學生基于玩游戲的過程,順利導入新課,增強學習興趣與動力.
教師主動地建立教學內容與游戲活動之間的關系,積極地利用游戲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入數學的世界,能有效喚醒深埋學生心底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習熱情,暢游數學天地,收獲別樣的精彩.
在過去帶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大多數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都較為傳統,即教師先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再組織學生練習,過于枯燥、單一、機械的教學方式,大大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對此,在開展數學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也應當打破常規,為學生創建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感知數學知識,從而在輕松、自在的氛圍下強化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比如,在初中數學“展開與折疊”這一課中,教師先拿出圓柱、圓錐的實物,向學生設計“你能將這兩個物品展開成平面圖形嗎?”的問題,請學生積極地動腦,畫出圓柱、圓錐的表面展開圖.隨后,教師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個正方體,并向學生設計“如何將一個正方體的表面沿棱剪開,形成一個平面圖形呢?”等問題,并為學生組建小組,請學生在組內交換彼此的想法.一段時間后,教師請學生展開動手實踐的活動,嘗試將事先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沿著棱剪成平面圖形.在學生裁剪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進行巡視,并要求學生盡量選擇與他人不同的剪法.當學生完成裁剪后,教師再搭建平臺,指導學生展示自己得到的平面圖形,并說明自己的剪法.圍繞學生裁剪所得的平面圖形,教師再設計“將一個正方體紙盒剪成平面圖形,需要剪開幾條棱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實際操作過程獲取答案,逐步深入課堂,提升學習實效.
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案例中,教師解放學生的雙手,能夠借助“做”的渠道,推動“教”與“學”的融合,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活動的主角,按照自己的方式汲取數學的養分,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
受學習基礎的制約,不同學生習得數學知識的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當教師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直接采取完全一致的手段,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時,知識積累量豐富、學習能力稍強的學生會表現得游刃有余,而學困生則會表現得非常吃力.同時,在看到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時,學困生的學習壓力、學習負擔也會逐漸增加.這樣的教法有違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所以,數學教師應當主動地調整教學手段,立足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教學活動,有效滿足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初中數學“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這一課中,教師先設計“函數的概念是什么?”“一次函數的圖象具有什么特點?”“一次函數的性質是什么?”等問題,以便結合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數形結合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進行判斷,并基于判斷的結果將學生劃分為“提高層”“基礎層”.隨后,教師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安排特定的教學任務,如針對“提高層”的學生,教師著重從生活視角引出問題,引導學生應用反比例函數的知識促進現實問題的解決,以便強化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而針對“基礎層”的學生,教師則安排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等知識,旨在幫助學生夯實基礎.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為學生安排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學習數學的過程.
傳統形式下,學生猶如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安排的學習活動,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權.而雙減政策理念下,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擁有更多的主動權,能夠根據自己的心意參與學習活動.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妨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請學生傾聽心底的聲音做出自主選擇,以便自身的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
比如,在初中數學“圓的對稱性”這一課的教學前,教師先為學生分發調查問卷,了解學生自主預習本節課的質量,以及學生期待的學習方式.透過問卷上的反饋,教師了解到有些學生希望集合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有些學生則希望借助導學案展開自主探究.基于此,在備課環節,教師為學生安排小組探究、學案等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圓心角、弧、弦之間的關系”等知識點時,教師便可以解放學生的學習方式,請學生自選小組探究、學案等活動,以便學生的個性得到有效體現.
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并在課堂上為學生創建自主選擇的學習方式,為學生釋放個性提供平臺,讓雙減政策與數學課堂真正地融為一體,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提出,讓數學學科的教育改革迎來了新的春天.在帶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教師也應當將“減負”放在關鍵位置,主動地協調好學生與課堂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創建更加輕松、更加自由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數學課上真正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放下對數學知識的戒備心理和抵觸心理,真正地拉近與數學課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