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余兵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河口鎮景安初級中學 226441)
學生自步入初中才開始真正接觸關于物理的相關知識,而此階段最為關鍵的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對物理知識產生探索欲望,如此才能實現自主學習.但每個學生基礎情況不同,完成作業的效率也存在明顯差異,部分基礎能力較差學生完成物理作業后,便沒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其他課程的學習.“雙減”政策的出臺,要求各科教師減少作業負擔,為學生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為響應國家號召,亦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需對初中物理作業進行分層設計,總結出更好的作業布置方案,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以往的初中物理作業布置范圍大多涵蓋全班同學,許多基礎能力較差的同學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作業,導致學生沒有精力再去學習別的知識,甚至會對初中物理產生不自信、抵觸情緒,嚴重情況下會出現抄襲他人答案的情況,如此物理作業的布置也就失去其本來的意義.新課改強調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雙減”政策也要求減少學生作業負擔,為學生營造健康愉悅的學習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開展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成為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初中物理作業分層布置主要指,教師需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基礎情況,根據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水平為學生布置作業內容.使每位學生都能實現階段性成長.每個學生成長環境不同,擅長的學科也存在明顯差異,而相同的是,學生都處于成長階段,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作業分層布置能夠突出每位同學的學習優勢,根據學生學習興趣著手,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關注度,迎合不同學生個體上的差異,以更具針對性的作業布置方式,滿足每位同學的不同成長要求.不同學生在學習初中物理知識點時都有著不同的理解,這也說明每位同學所收獲的學習成果具有明顯差異,教師若是僅以統一的標準布置作業任務,便會存在有些同學認為作業過于簡單、有些同學認為作業過于難.因此,教師應充分理解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根據每位學生基礎情況完成作業布置,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實現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雙減”《意見》中指義務教育階段應提高作業的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因此,初中物理教師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時應注重政策的要求,設計合理的作業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在作業中得到進步.
一方面,教師應避免布置過多的作業內容,盡管初中物理是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科目,但是教師應注重作業設計的質量,而不是作業的數量,所以應將作業時間合理安排在30分鐘以內,使學生不僅在課后得到了教學內容的延伸,還能夠減輕作業的負擔,將時間更有效地利用起來.
另一方面,教師應注重作業設計的創新.在過去的作業布置中,教師往往只布置單一的作業內容,學生們無法在作業完成中真正得到發展,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想發展,因此教師也應注重作業設計的創新,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內容開展分層設計,從而達到更加理想的作業完成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作業設計,針對優等生,教師可以鼓勵其在完成書面作業的同時,進行實踐操作,探索物理中的真理,通過動手操作理解作業內容.針對中等生,教師可以適當地增加其作業的難度,鼓勵中等生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針對學困生,教師可以控制其物理作業量,使其能夠掌握基礎,循序漸進地提升物理成績.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布置書面作業以外的實踐作業或思考作業,促進學生在基礎之上個性發展,全面成長.
在開展初中物理作業分層布置前,教師需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基本情況,根據學生差異開展分層設計,在學生基礎情況調查過程中,可根據學生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情況做出劃分,如此才能保證所下發的作業任務能夠符合學生基本情況.另外,初中物理教師在布置物理作業過程中,需要根據課程而定、根據學生特點而定,充分了解每位學生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合理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此過程中,教師需為學生強調,并不是因為學生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才做出的作業分層布置,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此方式,突出學生優勢,彌補學生不足,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促進學生茁壯成長.如教師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一課后,需要根據學生此階段的學習情況,對作業要求進行調整,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在做作業的同時體驗到優越感,從而實現物理學習能力的提升.另外,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通過課堂測試、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在此階段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分析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對作業難度的調整,實現作業分層設計的合理化.
在開展作業分層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了解每位學生特點,還要充分掌握作業特點,實現二者的融合,最終將設計出更符合學生發展的作業任務.許多初中物理知識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對課程作業進行分類,實際過程中可分為三大類,其一課內作業,其二課外作業,其三為創新型作業.對于基礎能力較差、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應多鼓勵其完成課內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在腦海中的印象,豐富知識儲備,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對于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其參與到課外作業中,幫助學生建立生活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充分將課上知識應用到實際,從而達到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師在開展“串聯和并聯”一課教學時,可為部分學生布置一些課內作業,包括:串聯和并聯分別代表什么?二者有何特點?針對課外作業,教師可設計一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內容,如:“日常生活中,哪里會用到并聯和串聯?家用電器是否會互相產生影響?”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如若學生已經具備完成課內外作業的能力,屬于創新型人才,那么教師可針對學生發放分層作業,如:“以物理課上所學內容為主,畫出串聯和并聯的電路圖,最后根據電路圖作出實物內容”.這種作業分層布置的方式,能夠使不同階段的學生都能得到合理的學習機會,通過知識的消化進一步鞏固知識印象,在減輕學習壓力的基礎上,達到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如若教師已經針對作業任務的布置進行分層,那么最終的作業批改也應分層處理,這樣才能達到分層設計作業的實施標準.針對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保護學生自尊心,以鼓勵為主,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引導學生不可因為暫時的失誤便喪失對事物的興趣,只有認識到初中物理知識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才能真正的具備學習知識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作業任務.在“雙減”背景下,針對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以激發學習積極性為途徑形成作業指導,讓學生在接受批改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放下緊張情緒,掌握和運用初中物理知識點.例如:學生在完成《電流和電路》一課的作業任務后,教師需對其完成情況進行批改,此過程中以引導和啟發為主,部分學生具備一定學習能力,僅需教師做出正確引導便可進入到創新型層次的學生行列中,因此教師應不斷對學生進行疏導,明確學生需定期對初中物理知識進行整合和歸納,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到創新型學生行列.對于完成創新型作業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學生拓展自身綜合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延伸,發揮思維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自身潛能,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不僅如此,在批改過程中,教師也應創新批改方式.可以適當地開展“學生點評”的批改形式,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一方面,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作業自評,比如在物理作業的選擇、判斷等客觀題目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主點評,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可以第一時間發現自己作業中的錯誤,從而盡快改正,加深印象,避免在下次作業中再出現同樣的錯誤.另外,教師還應給予作業上的解決,如果學生在自評作業時遇到問題,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使作業的完成得到順利開展.另一方面,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作業互評,通過作業互評的形式,學生可以做到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學生通過批改他人的作業發現易錯知識點,也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得到物理知識的進步,所以,在初中物理作業批改中,教師也應進一步創新批改的形式,讓學生們也參與到批改過程中,從而得到全面地發展.
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同時,需重點注意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實際過程中還要針對完成時間作出作業調整,在“雙減”背景下,可將作業任務分成長期和短期.短期作業任務主要以鞏固練習為主,所以在難度方面相對較低,短期作業任務也可在校內完成,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做出批改,使教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充分掌握學生基本情況.長期作業主要是依據短期作業中學生的短板而設計的內容,因此,難度相對較高,此部分可引導學生在家完成并在課前交給教師進行批改.“雙減”政策為初中物理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也要基于實際出發,貫徹“雙減”理念,在提高學生初中物理學習能力的同時,減少學生學習壓力,通過更有趣且更適合學生的方式布置物理作業,使學生能夠在提高物理學習能力的同時,實現綜合發展.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出臺,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為學生營造更為健康快樂的童年,但在保護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如何以更為完善的方式,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能力,是每個初中物理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實際過程中,教師需切實了解每位學生基礎情況,根據學生特點進行作業分層布置,在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到物理知識的樂趣.只有真正地意識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開展作業分層布置,因此,教師需在不斷地探索中,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作業分層設計,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中達到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