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科技學院 馬紅坤,毛振東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當前,大批獨立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轉設成為獨立建制的民辦本科高校。這批高校脫離母體大學的庇護后,面對更加嚴峻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急需探索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發展路徑。
煙臺科技學院自2021年5月成功轉設后,進一步明確了“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依托民辦高校辦學機制靈活的先天優勢,走出了一條產教融合辦學的典型之路,可為同類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借鑒。
產教融合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應對社會發展與就業形勢變化的一場重點變革。為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問題,2014年至今,國家頻繁頒布和出臺產教融合政策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深化產教融合已成為高等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大勢所趨,也為民辦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2014年,國家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建立健全產教融合制度這一目標。2015年,《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產教融合不僅是職業教育領域的目標,也成為高等教育的使命。2016年,《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明確要求。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推行校企一體化育人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對未來十年深化產教融合的目標做出規劃,并將產教融合從職業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是產教融合領域首個專項政策文件。2018年,《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 明確了校企合作的合作機制為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和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重點圍繞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培育,提出要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5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以企業為重要主導、職業學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產教融合創新機制。2021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完善產教融合辦學機制,健全多元辦學格局。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做出獎勵、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
產教融合政策的密集出臺及其不斷深化,體現了國家對產教融合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其政策改革視角也從職業教育擴大到高等教育。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基于此,走產教融合發展道路,圍繞地方主導產業整合學科專業,組建專業集群,建設產業學院,建設與地方產業聯系緊密的產教融合生態圈,成為轉設后民辦本科高校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目前,很多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都借鑒于或直接照搬公辦高校,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偏研究型。民辦高校發展時間短,研究型人才培養肯定拼不過公辦高校,只有打破原有模式的束縛,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才是最好的出路。生搬硬套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實現辦學思路上的突破,長此以往,民辦高等教育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2.人才培養方案不適用。相對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學生通常入學成績較低、學習能力較弱,但公辦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難度較大,借鑒或直接采用將導致學生入學后難以適應,考試通不過,學習困難增多,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弱,進而降低人才培養質量,影響人才培養成效。同時,很多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對標企業標準,沒有以企業崗位真實需求為導向,這樣很難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
3.人才培養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由于民辦高校辦學經費均為自籌,受辦學經費的限制,很多民辦高校實驗室、實訓室設備投入不夠,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這就導致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偏重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教學。而民辦高校師資水平同樣受限,其理論教學水平很難追上公辦高校,這樣就導致培養的學生不僅實踐能力弱理論水平也不強,很難滿足企業要求,這樣,學生畢業后就業又成為一大難題。
由于公辦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諸多和民辦高等教育不太契合的地方,所以民辦高校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大膽地創新和改造,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學校辦學特色的發展道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的提出,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創新的思路。
提升辦學質量、彰顯辦學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民辦高校賴以生存的“生命線”。近年來,煙臺科技學院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融入地方、發展地方,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學校立足煙臺、蓬萊乃至膠東半島產業發展狀況,重點打造產教融合育人特色,初步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產教融合生態圈,為新時代下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了“煙科”路徑。
學校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的思路是:立足“OBE”成果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按照“優化結構,提升內涵”的原則,全面實施專業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存量升級、增量優化、余量消減,組建專業集群,實現聚鏈成群;立足地方性辦學定位,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對接蓬萊區、煙臺市乃至山東省重點特色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推進開門辦學,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打造產業學院,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
學校根據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構建思路,構建了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產教融合生態圈,其內容為:組建“三大專業集群”,對接“三大產業”,打造“三大產業學院”,培養學生“做事”的本領,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一是依托數字經濟建設,組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專業集群,對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產業,打造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學院;二是依托學校傳統優勢,組建文化傳媒專業集群,對接文化創意產業,打造鳳凰數字產業學院;三是依托區域優勢,組建葡萄酒文化旅游專業集群,對接文化旅游產業,打造蓬萊葡萄酒學院。
學校主動適應從“互聯網+”向“大數據+”遷移的時代趨勢,積極搶占山東省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風口”,以服務“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引領,以產教協同服務和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重點,整合校內校外各類資源,組建了以機器人工程、物聯網工程、軟件工程、網絡工程及大數據等專業為主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專業集群,對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產業。
同時,學校積極推進引企駐校、引校進企,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學院。產業學院以RFID技術、物聯網感測技術、網絡管理、數據庫技術等為基礎,按照企業標準建設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實踐教學中心,建設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實訓基地群,深入服務地方海工產業、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文旅產業等主導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支撐地方數字經濟發展,并以此加速實現項目進學校、教師有課題、學生有競賽、學校有品牌。
在“大數據+”的浪潮下,媒體產業正產生多元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刻變革。對此,學校以此為契機,在創新策劃、內容生產、裂變傳播、輿論引導等全產業鏈視角下,主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加速推進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攝影、影視攝影與制作、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協同與整合,組建文化傳媒專業集群,對接文化創意產業。
學校依托威鳳教育集團的“助融計劃”,共同打造了鳳凰數字產業學院。產業學院建設了集網絡直播與運營實訓室、虛擬拍攝實訓室、數字審片室、融媒體虛擬仿真實驗室、形體室等為一體的融媒體實踐教學中心,以企業投入定量的產業項目形式,引真實項目入課堂,實現校企一體,并據此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地服務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學校依托蓬萊“葡萄酒+旅游”產區優勢,主動與地方的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文旅產業同頻共振,把葡萄酒文化旅游教育作為學校服務地方發展的最大特色,專門成立了二級學院—葡萄酒學院,并組建以葡萄酒文化與營銷、旅游管理等為主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專業集群,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打造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企業參與的“一園一館一盟三基地”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教融合生態圈,全方位“發力”葡萄與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
在“一園”,即葡萄酒文化特色校園建設中,學校重點從環境入手,建設多條葡萄長廊、葡萄酒文化展示長廊,開設葡萄酒主題公共選修課程,加大葡萄酒應用技術研究,突出成果轉化,提高產業支撐能力。目前,學校擁有葡萄酒研發生產技術、設備及基地,技術基礎過硬,已自行研發生產了一批“煙科元年”“6699”葡萄酒。學校獲批為中國高校葡萄酒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國際葡萄酒(中國)大獎賽官方合作單位、山東省唯一的品酒師與果露酒釀造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單位等,擁有國家級合作平臺4個、省級合作平臺4個。在“一館”,即“中外葡萄酒文化主題圖書館”建設中,匯聚圖書資源,立體化、多角度宣傳、普及、闡釋葡萄酒文化,并由校內延伸至校外,成為葡萄酒產業服務的信息資源集散平臺。在“一盟”,即蓬萊葡萄酒與旅游產業產教融合創新發展聯盟建設中,共吸引行業協會以及60余家酒莊、企業入盟。依托該聯盟,學校多次承辦全國性的葡萄酒行業論壇,先后與中糧長城、國賓酒莊等30多家知名葡萄酒與旅游企業簽訂了產學研校企合作協議,共建校企合作教學科研實訓基地;與山東、河北、寧夏、甘肅等產區葡萄酒企業建立了合作發展關系;被聘為蓬萊海岸葡萄酒產區顧問單位、蓬萊丘山山谷酒莊聯盟發展顧問單位,與多所酒莊簽訂橫向課題,提供了技術服務。在“三基地”,即葡萄酒文化科普基地、葡萄酒研學旅游基地、葡萄酒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設中,突出人才、智慧、資源等優勢加快推進建設步伐。承辦省、市級葡萄酒職業技能競賽等10余次;組織、承辦、參與行業國際、國家、省市層面活動30余場次;為省內外培訓鑒定品酒師1300余人,為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葡萄酒酒莊、旅游公司、星級酒店開展葡萄酒文化科普、研學旅游培訓4800余人次。
近年來,學校積極打造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產教融合生態圈,育人成果豐碩。辦學規模擴大,在校生由6000余人增長至近18000人;科創競賽成績突出,獲省級以上獎項近1500項;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逐步提高,就業率由81.72%提升至98.01%,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學校先后獲批成立山東省文化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山東省文化旅游人才培訓基地、山東省葡萄酒文化產業基地、煙臺市葡萄酒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煙臺市“金藍領”葡萄酒品酒師培訓基地、煙臺市工匠孵化基地等,連續多年被授予“服務產區貢獻獎”。學校擁有多名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釀酒行業技術能手、國家一級品酒師等“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學生獲得五一勞動獎章、首席技師等榮譽。
煙臺科技學院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中心,立足地方主導產業,協同服務地方的學校地域圈、融合發展的學科產業圈、互利共贏的二級學院企業圈等“三個圈層”,實現培養目標對接行業需求、課程體系對接崗位需求、實踐教學對接生產過程、能力培養對接職業技能等“四段對接”,探索課程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實踐基地、文化品牌等“五重共建”,最終形成產教融合生態圈的閉環,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二級學院專業建設顯特色、學校辦學聲譽有影響、學生就業質量有提高、企業實際用人有保障、產業未來發展可持續、地方經濟發展有動力的六方共贏格局。
目前,學院已基本構建起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產教融合生態圈,但在組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專業集群、文化傳媒專業集群方面還有待加強,打造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學院、鳳凰數字產業學院的成果還不夠突出,今后應進一步發揮學校優勢,在技能培養、技術研發及轉化、教育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及橫向課題等方面與企業加強合作,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助力學生成才就業,助推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