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凱柱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告》的數據來看,我國高校專任教師中青年教師的占比越來越重。高校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化,青年教師成為高校專任教師的主體,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和專業技能的塑造者,是學校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和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下,高校的招生人數逐年上漲,[1]青年教師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促進他們的進步,但過度的壓力不僅影響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更會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校教師隊伍、專業建設的穩定,高校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直接關系著大學生和學校,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核心競爭力也產生深遠影響。本文通過研究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的相關文獻,了解其壓力產生的原因,為幫助高校青年教師緩解其職業壓力提出一些建議。
現階段,隨著我國各大高校新時代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 高校教師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以及高校教師基本穩定的職務狀態和差距不大的薪酬狀況等都產生與以往大不相同的變化,使得各大高校正式成為一個處處充滿激烈競爭的場所。據調查,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師感受到了新時代教育的改革所帶來的壓力,其中感到壓力十分沉重的高校青年教師占20%左右。新時代全面的高校教育改革給各高校青年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但與此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壓力。現階段各大院校實施了一系列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如按績效獲取報酬、榜末淘汰、競聘上崗等,打破了高校青年教師原本類似象牙塔式的 “鐵飯碗”和“大鍋飯”的工作狀況與工作環境,這一改革盡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將高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動出來,但這也使得各高校教師對自身的生存競爭方面產生了巨大壓力。特別是40 歲以下的教師群體,他們正處于自我與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一方面要在學校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一方面還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核心作用,如今還要為教育改革和學校人事制度變革而奔波忙碌。但現階段各高校青年教師的情況是其職稱、收入和地位等都相對較低,因而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在學校的各類評比、科研與課題項目的申報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因而各高校青年教師都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2]
不同于以往的“大鍋飯”格局,在高校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改革和發展下,教師的薪資待遇直接與其職稱職務等掛鉤,職務職稱的晉升逐漸成了大部分教師追求的目標。青年教師因為入職時間不長、經驗不足、職務職稱不高,導致薪資待遇較低,因此他們對于晉升有著強烈的愿望。但在高等教育發生改革后,高校開始實施定崗定編制度,薪酬工資直接與職務職稱相掛鉤,因相應的定崗有限,教師在職稱的晉升中存在激烈競爭。調查研究數據表明,80%左右的青年教師對當前職務職稱晉升的激烈競爭感到的壓力最大,其中最高占91.5%的是管理人員,其次是教學輔助類人員占88.3%,學術研究人員較低占79.8%。定崗定編后,教師的薪酬待遇直接與職稱掛鉤,教學、科學研究、教學輔助類教師依據自己的專業選擇行政崗位或者技術崗位,但高校的行政崗的晉升通道較為狹窄,特別是科級以下人員,除了特殊崗位可以評聘職稱外,剩下的管理崗人員一般選擇做行政工作后,即便有再高職稱也不能為高校聘用。教學、科學研究、教學輔助類教師則可以通過崗位競爭或評聘職稱以達到高一級別職稱晉升的目的,而做行政工作的人員只能通過崗位競爭的方式進行晉升。所以經比較得知,行政管理崗人員的職位晉升較為狹窄,職務職稱的壓力比其他類教師更高。
青年教師因為入職時間不長,工作經驗不夠,其學術科研基礎薄弱,使得其課題的申報存在難度,論文的發表存在困難,故而青年教師的科研壓力普遍較重,其中覺得科研壓力大的青年教師高達87.4%。高校當下的科研成果與教師的職務職稱直接相掛鉤,青年教師的積極性普遍偏高,但由于種種因素,有時候其付出的實際汗水與所獲得的成果成正比,如制定高校政策的領導者忽視了青年教師的正當利益,或青年教師因學術科研及評判要求有失公允等因素,在高校的學術激勵政策方面存在較重的壓力。
高校青年教師正處在發展事業的階段,為獲取更高級別的職務職稱,青年教師常常會工作負荷很重,而教學輔助類教師在高校教師工作中的負荷很重。感到工作負荷高的教師崗位,教學輔助類有89.4%,教學類有86.3%,行政管理人員有71.5%。高校招生擴張后,教師和學生的比例下降,教學管理工作較以往更加繁瑣,教學輔助類教師擔當的身份較多,不僅要輔助教學,還要兼顧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所以他們普遍超負荷工作。青年教師除了要完成嚴重超標的教學任務,還要進行相應的科學研究工作。行政崗位的教師是高校各項管理工作的重要執行人員,大量的高校事務及文書工作使得其工作更加沉重,加之日常各種工作檢查以及活動的開展,使得其經常加班加點準備各種材料,故其工作的時間沒有嚴格的區分。
青年教師作為多重身份的社會人,在家庭生活中也存在諸多壓力,最明顯表現為經濟壓力。研究表明90%左右的青年教師認為其經濟壓力十分沉重,其中21.1%的青年教師的收支不平衡,經常呈現經濟赤字收入,45.2%的青年教師勉強達到收支平衡,可見大部分的青年教師都存在不輕的經濟壓力。我國青年教師年齡結構隊伍中,月薪低于5000 元的高達80%左右,月薪高于10000 元的青年教師不足百分之五,普遍均為中低職稱,高級職稱的青年教師人數少之又少。
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青年教師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角色的轉變通常在短時間內完成,而身份角色的轉變意味著其背后的社會關系也將隨之改變,青年教師將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他們從原來僅用處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轉變為更加復雜的人際關系,如他們需同時處理自己與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等的人際關系,這是青年教師從校園生活正式走向社會化的進程。與此同時,青年教師具有較強的事業心、競爭心,在人際關系中內心活動更為突出。他們在事業上富有競爭性、不肯認輸,在待人接物方面正義感強,對不合理現象不愿遷就和屈從,刻意追求自己的獨立人格,因而易招致排擠,出現人際關系緊張。且青年教師在短期內很難恰當處理這些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很不擅長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有調查顯示,覺得自己人際關系一般的青年教師有將近40%,而認為自己人際關系不好的青年教師有近10%,他們往往因人際關系變復雜而感到無能為力,這無疑加重了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壓力。
高校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壓力還來源于自己對職業的認識有偏差,許多高校青年教師在入職前想當然地覺得高校教師是一份輕松又體面的工作,福利待遇好,并且有較長的帶薪休假,因而產生了過多的期望,產生了較大的偏差,導致他們正式入職工作后會經歷一段漫長且痛苦地不適應期。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師畢業于非師范專業,雖然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學科知識,但由于缺乏教育教學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不能與學生進行很好的溝通,且不能很好地組織管理課堂,導致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教學效能感低下,繼而產生心理壓力。
各級政府及教育相關部門不應將弘揚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切實投入建設。高校青年教師目前在社會上仍處于弱勢地位,相關部門應當制定出相應的傾斜性政策,提高青年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同時為他們創造更多發展的機會,如面向青年教師設立高等人才引進基金,助力青年教師科研、課題申報資助,創造更多青年教師第二產業發展機會,著力解決青年教師住房問題,提供更多培訓、進修名額等,加大對青年教師的支持力度,推動其事業起步和發展。
首先,面對新時代教育的改革,各高校應當尊重青年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不應該只是教育改革相關政策的單純執行者或承擔者,而且應該是教育改革的主體。因此,高校應營造良好的改革環境,讓青年教師主動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國外有學者通過調查教師面對不同變革形式而產生的態度,發現教師容易對自上而下的變革方式產生各種抵觸情緒,而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政策的實施大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管理部門制定并自上而下進行推進的,其教育改革對象往往是教師,且教師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不受重視,他們通常只是教育改革政策的執行者和承擔者。因為教師很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與作用,進而產生心理壓力。因此,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高校應改變當前狀況,充分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鼓勵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到改革中來,提高其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和對改革的參與度。有關部門還應加強對教師精神層次的關注,施以人文關懷,更加尊重并理解教師,對其教學、科研等方面給予公正、合理和客觀評價。
其次,針對職務職稱和科研的壓力,可以構建青年教師培訓制度,開設一些幫助其專業發展的課程,建設教師之間相互分享經驗的平臺,提升其學術水平,緩解面臨的科研壓力以及為將來職業發展做好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雙管齊下的準備工作;鼓勵學術型教師專心搞學術研究,在科研中結合開展教學工作,并不斷積累總結,為將來的學術研究打基礎;鼓勵教學輔助型教師專心課程教學,鼓勵其參與各種學術和教學會議,并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在會議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以及實踐能力,為將來的職務職稱晉升和學術研究做好鋪墊。
再次, 高校應根據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在其擴張招生的同時也應該引入更多優秀的師資力量,使師生比達到一個合理數值,減少各個不同崗位教師的工作負荷壓力,同時高校也應該提高青年教師的經濟收入,增強對青年教師的物質方面的激勵力度,減少其經濟方面的壓力。
從此,高校要著重疏導青年教師的心理工作,加強青年教師對待心理問題的抗壓能力。高校可以考慮對青年教師進行周期性的心理健康調研或是建立調適心理壓力的咨詢室,開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講座以及相應的心理健康培訓,重點關注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通過多種渠道向青年教師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和調節掌控方法,加強青年教師的抗壓能力。
最后,高校青年教師因為年齡、學科、入職時間的不同,使得其教學任務、科研任務以及社會服務的優勢和特色也存在差異,但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高校對青年教師所實施的評價體系的標準與本校其他年齡結構教師的評價標準相同,并無多大差異,學術指標的評價也局限在發表的著作、論文和參與的項目以及從中獲得的獎項,教學指標的評價局限在學期課時數和所指導的學生數量,不能滿足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標準,更缺乏社會服務的實踐,嚴重造成青年教師無法真正全面地關注社會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其的思考與探究,使得青年教師的工作績效脫離國家現狀需求,導致難以與國家需求形成一體。高校的評價體系指標限制了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全面性,忽略了青年教師大量的隱性工作,阻遏青年教師對教學、對科研探索的創新性意識,限制其朝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評價指標僅僅是簡單的衡量青年教師的工作付出,剔除了其真正的工作價值,不能系統地體現高校青年教師的全部工作內容,也未能考慮青年教師的職業階段的特點,粗略地衡量青年教師,使其真正的價值未能體現,導致青年教師未能清楚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管理崗領導層要引導青年教師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做好頂層設計通渠減壓工作,有必要時拿出一部分費用用來建設和發展青年教師隊伍的職業規劃;除此之外,不公平、不客觀、不科學的評價指標會給青年教師帶來許多不必要的職業壓力,因此高校要著重建設公平、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
首先,高校青年教師要學會自我調節。青年教師要正確審視自我,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體具有自我調節心理的能力,人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自我調整,給自己營造出一個相對輕松平穩的心理環境,對待產生的壓力應該積極應對,不要回避,要主動進行自我調適,合理控制情緒,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來改變情緒。高校青年教師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自我調適的能力更強,因此青年教師更應正視壓力,積極面對,掌握更多應對壓力的技巧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有利于緩解青年教師的許多職業壓力,使其盡快從負面的、消極的心理狀態及情緒中脫離出來。
其次,高校青年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實力。高校青年教師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斷進行進步和學習,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經驗,讓自己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成為更加全面的復合型人才,主動投身參與各種高校變革,推動高校的學術、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創新和進步以及發展,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增強抗壓時的自信。
再次,高校青年教師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利于青年教師在交往中可以獲得他人的肯定和鼓勵,并在此過程中成功展示自我,從而使青年教師獲取更多心理上的滿足感以及更加愿意參與到人際交往中來。在面臨較大壓力時,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好的人際關系,與他人溝通,有利于緩解自己產生的各種職業壓力。并且在這溝通交往的過程中,青年教師也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在心理上產生社會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從而最大程度上釋放心理壓力。這也是高校青年教師舒緩職業壓力的一種途徑。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也能為高校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角色轉變環境,促進其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
最后,高校青年教師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即便是面對繁重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或者面對沉重的家庭生活壓力,高校青年教師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只有身體健康、心情愉悅,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同時,青年教師也應該加強日常的體育鍛煉,增強體魄,多參加集體活動以拉近同事間的距離,保持身心愉悅,將一切壓力轉化成工作的動力,才能使自己更接近想要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