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明顏
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愈來愈受國家的重視。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21〕10 號)文件精神,要求高校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擔負著一線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職責,是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軍。[1]本文選取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實際工作案例,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個案具體情況,分析其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介紹案例處理方法與成效,反思總結案例工作經驗,以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建議。
小光(化名),男,某專業大一年級學生。初入學時因自行斷藥導致身體不適,向輔導員說明自己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并提供了醫院診斷結果。成績排名靠后,但無不及格科目。
自入學以來,據心理委員、宿舍長、心理中心老師等反映,該生性格內向,喜歡獨處,日常情緒波動較大,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不善于表達內心情感,并且曾有過自殘輕生想法。
該生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單親家庭。小光8 歲時,父母離異,監護人為父親。父親務農,無固定經濟收入來源。學生在校學費、生活費等開銷均靠父親外出打工提供。
該生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并主動向輔導員說明情況,提供醫院診斷證明。醫生建議其每日早、晚規律服藥。進入大學后,小光自行斷藥導致身體不適,并且精神狀態不佳。根據與該生的談心談話,該生在入學之前也曾出現過自行停藥情況,進而導致病情惡化。
自入學以來,該生曾發生以下情況:生活中,亢奮情緒和低落情緒階段性交替,情緒低落時會刪除班級同學微信、QQ 等聯系方式,不配合完成班級工作;課堂上,任課老師反映該生上課經常睡覺,不聽從老師提醒;由于其高考失利,因此對未來感到極其迷茫,自暴自棄。
本案例中,根據學生小光的在校表現、成長環境、個人情況等方面,分析總結出其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如下。
據小光家長反映,該生高中階段學習成績排名靠前,高三期間由于學習壓力較大,精神狀態不好,進而導致學習成績嚴重下降,造成高考失利。該生對自己的期望較高,而高考失利后心理落差較大,由此引發了嚴重的心理失衡,進而產生焦慮、自責等不良情緒。此后,該生在日常生活中心情持續低落,壓力過大卻不懂得排解,更易產生消極想法。
該生性格內向,喜歡獨處,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懼情緒。進入大學以來,該生曾在心情低落時,毫無理由地刪除所有同學的聯系方式,幾乎不與班級同學主動交流,因此,很難與他人建立信任關系。由于該生服用精神類藥物,反應緩慢,注意力無法集中,造成學習興趣喪失,缺乏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因此平時上課時,該生課堂表現不積極,并且常常不遵守課堂規定,當任課教師善意提醒時,該生無視老師的管理,不與老師主動交流,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存在一定的問題。
該生進入大學以后,始終無法擺脫高考失利對自己心理產生的消極影響,自我評價偏低,認定自己沒有未來,存在自暴自棄的思想。在對自己錯誤認知的驅使下,該生經常感到精神空虛、生活狀態不充實,同時又對大學專業課程學習喪失興趣,造成多門課程期末考試不合格,學分嚴重不足,甚至影響其正常畢業。同時,對于班級日常事務,該生常常需要在班干部同學多次提醒下才能勉強配合完成,班級集體活動更是拒絕參加。在該生的認知中,常常錯誤地斷定一件事非黑即白,陷入悲觀思想無法自拔,喜歡獨處并且拒絕融入班集體。
本案例中,該生由于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不止一次自行斷藥,造成病情惡化,使得病情更加難以恢復。通過查閱心理學相關知識及咨詢專業心理醫生發現,規律服藥對于精神類疾病的平穩恢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因家長未在學生身邊,無法時常監督該生規律服藥,加之該生自制能力較差,難以堅持按時按量服藥,造成當前病情比初次發現時更為嚴重,且更難以恢復。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于人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從該生成長環境來看,童年時經歷父母離異,在最需要母親陪伴的年紀缺失了母愛,由此引發了嚴重的心理創傷。父母離異后該生便與父親共同生活,由于父親教育方式比較嚴厲,對該生的關心與陪伴較少,在該生成長的關鍵過程中沒有培養其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能力,日積月累中形成了自我封閉的性格。在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該生習慣于將自己的想法深埋內心,不會向他人傾訴以排解內心壓力,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進而導致人際交往存在問題。
針對上述案例,深入分析學生心理問題表現與原因,結合高校輔導員工作內容與要求,對其開展如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產生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大多是缺乏家庭的關愛,極其渴望獲得他人的關心和理解。[2]作為大學生輔導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日常事務管理工作之余,對于心理問題重點關注學生應多加關愛,建立信任感。由于該生已經不止一次自行停藥,必須加強監督學生規律服藥問題。輔導員安排一名與小光同宿舍且比較可靠的同學,隨時關注小光日常表現,發揮朋輩幫扶作用,有異常及時與輔導員反饋情況。通過查寢、深入課堂聽課、參加學生的班集體活動等多種方式,增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和互動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洞察學生的情緒變化,竭盡全力幫助學生走出情緒陰霾。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關心呵護和暖心幫扶中開展教育引導。
近年來,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視,逐步從頂層設計、幫扶體系、檔案建立等方面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心理幫扶檔案的對象是心理問題重點關注學生,根據所屬類別,詳細追蹤記錄學生個人信息、在校表現、心理咨詢記錄等信息,加強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維護心理健康。該生心理問題比較嚴重,曾有消極想法,并且已明確診斷患有心理疾病。輔導員立即為學生建立心理幫扶檔案,構建“院-系-班-舍”四級幫扶體系。宿舍長負責了解該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問題隨時報告輔導員;心理委員定期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預約方式等;輔導員定期組織學生談心談話,了解并記錄學生心理動態。任課教師關注課堂上該生的心理狀況,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心理咨詢中心對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危機狀況進行梳理、研判、建檔、幫扶,全方位幫助學生擺脫消極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3],家校聯動、協同工作,為心理問題學生構建穩固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最大限度地化解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在發現學生患有抑郁癥后,輔導員第一時間和學生家長交流了解情況,家長對于學生心理疾病的認知比較模糊,認為心理問題不屬于疾病,不需要治療。輔導員耐心幫助家長加深對心理疾病的認識,同時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及工作注意事項等。通過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并進行研究分析,制定出了個性化的干預幫扶措施,為全面做好學生的心理干預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所服用藥物具有安定作用,一旦學生一次性服用過量藥物,對學生身體健康將會造成極大威脅。輔導員在和家長意見達成一致后,耐心引導學生將藥交給輔導員保管,并為學生準備了一個藥物分裝盒,一次裝一周的藥量。學生每周找輔導員老師取一次藥,順理成章地開展談心談話,準確了解學生當前的精神狀態。同時也及時與家長就學生當前的情況進行溝通交流,互通信息,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進行合理有效地干預,有效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
本案例中小光的性格是自我封閉的狀態,無法融入集體。而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積極地融入集體,消除社交恐懼情緒。輔導員在一次走訪學生宿舍的過程中,發現小光擅長彈吉他,并且能吸引同宿舍的同學一起唱歌,而處在這個情境中的小光是輕松、快樂的。針對學生自身特長,圍繞“引導、討論、內化、反思”四個部分[4],完整設計形式活潑的班級集體活動,為小光搭建融入集體的平臺。例如召開以“朋友、友誼”為主題的班會,同學們可以盡情展示才藝,引導該生上臺表演,并組織班里的同學投出自己心目中“最可愛的同學”。通過運用新穎的方式組織活動,向學生傳達自我認識、人格完善、交往和諧等方面的知識,潛移默化地將學生的美好期望轉變為內在需要,在實際過程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結合該生實際狀況,輔導員按照心理幫扶計劃,定期與該生開展談心談話、推薦該生參加心理健康系列活動、借助心理咨詢老師進行專業輔導等引導幫扶后,該生在校學習與生活狀態已明顯穩定,已表現出會向好的方向去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意愿,但還需時間調整。
經過對以上案例的認真思考與反思,總結工作經驗,為高校輔導員今后能夠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提出以下四點建議,希望能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輔導員應利用多元化手段,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思政育人導向,助力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思政教育工作中注重多元化,線上線下相結合,全方位加強學生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6],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高校應重視輔導員隊伍思政教育及心理學相關知識的系統培訓與交流研討,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素質,在面對心理問題學生或者有心理問題征兆的學生時,能夠為學生提供正確、及時的心理干預和有效的心理輔導。由此,思政育人與心理育人同向同行[7],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大學新生出入學時,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5],以課上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切實引導大學生樹立目標意識、自主學習意識、自我提升意識,轉變學習觀念,注重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欣賞自我、關愛自我;課下心理健康素質拓展活動為輔,借助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定期開展“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自我心理健康維護與保健意識,構建和諧、平安、陽光校園。
當代大學生多為成長在電子網絡普及化時代的“95”后和“00 后”,人際交往的主要方式就是網絡、電話等現代工具,缺少了與人面對面交流和心靈溝通的機會。面對集體生活,一些習慣于“孤獨”生活的“95 后”和“00 后”,經常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但是他們內心是渴望被別人關注和關心的。因此,對于性格較為內向、不愛與人溝通交流的學生,應該更加關注他們,勤與他們交流,多給他們創造與同學溝通的機會,增加這類學生對輔導員和同學的信任感,以便為接下來的教育工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輔導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并不是單純憑借自身力量就能夠一帆風順地實現教育效果,那樣不僅在教育過程中會出現反復現象,也會出現輔導員力所不能及的問題。這就要求輔導員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借助家長從家庭方面對學生進行內在的本質教育。輔導員在尋求外力教育的過程中實現“整體力量大于部分力量”的最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