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冬青 黃木
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離不開愛國主義教育,實現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依托于統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體化這一重要工程。2020 年12 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強調課程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等內容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環節。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教育目標混亂分散、教育內容層次不明、教育方法孤立單一等問題,不利于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新時代,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然要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
新時代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必然包含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三方面。其必然性體現在整體性的教育目標、層次性的教育內容和聯動性的方法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的前提基礎、基本要求和實踐保證。
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大學、中學、小學各教育階段,其教育目標具有整體性,但在各個階段又各有側重。
小學階段啟蒙愛國情感。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小學階段的孩子具有明顯的“他律特征”,即通過遵守規則,表現良好來獲得他人肯定。因而,小學階段親身參與民主活動,可以培養規則、民主的情感認同感,從而萌發國家意識,使規則、民主的情感認同感上升為愛國情感。
中學階段培養理性認知。中學階段的學生愛國不再盲目,他們有明確的愛國主義基本原則。初三以后,學生的愛國情感帶有一定的價值判斷,他們逐步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明確個人對祖國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理性認知,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和更加堅定的態度愛國。
大學階段樹立愛國信念。在深入了解國家經濟、政治方面的知識之后,學生對國家的認知格局已經擴大,逐步形成了穩定的思想體系,開始嘗試從歷史延續性和民族傳承性的角度來解讀愛國。[2]愛國對于他們而言不再是外界附加的任務,而是學生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和歷史責任。
愛國主義的內容包含三個內容:祖國的自然實體、祖國的人文實體和國家政治和經濟實體。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背景下,為實現小學、中學、大學各階段不同的教育目標,要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具有形象性和想象性,更多停留在對客體表象的關注上[3],因此,在這一階段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應借助圖像可視化的媒介,比如多媒體、教材插畫、集體活動等,使學生認識自我與自然、家庭、班級等的關系。例如,在小學階段設計“熱愛祖國”主題,在自然實體層面,引導學生愛花愛草愛山川草木,進而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人文實體層面,引導小學生愛己愛物愛他人,進而熱愛和尊重所有生命體;在國際經濟和政治實體層面,引導小學生認國旗、唱國歌、別國徽、系紅領巾等。
中學階段培養理性認知。經過小學階段培養的規則和民主意識的潛移默化,中學階段的學生的愛國不再盲目。中學階段,教師應當教授系統的愛國主義內容,加固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民主意識。同時,在教學系統知識的基礎上,以國際和國內熱點事件為案例融入課堂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通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學生更加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對自身享受的權利、履行的義務以及對自身發展的影響。通過對國家發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思考,他們逐步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加深個人對祖國的情感,從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理性認知,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和更加堅定的態度愛國。
大學階段樹立愛國信念。當學生的身心發展進一步成熟,他們不再著重關注個人從國家發展中可得的個人利益,不再強調個人的權利保障,而是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聚焦國家利益。尤其是在深入了解國家經濟、政治之后,他們對國家的認知格局已經擴大,逐步形成了穩定的思想體系,開始嘗試從歷史延續性和民族傳承性的角度來解讀愛國。[4]此時,他們的愛國情感由責任感逐漸演變成理想信念。愛國對于他們而言不再是外界附加的任務和枷鎖,而是學生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和歷史責任。這個階段的學生具備高度的政治認同和道德認知,不僅樹立堅定的愛國信念,還愿意身體力行實現愛國理想。
教育方法可多維分類,如以授課形式分類,可分為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以受教育主客體分類,可分為榜樣示范與自我教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常需聯動施教。
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以學校課堂教育為主陣地,借以實踐活動增強教育效果。在愛國主義教育實施過程中,一要用足用好學校德育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大力度在大中小學的相關課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5]例如,挖掘體育、音樂、藝術等學科中的思政因素,以文藝學科特殊的表述方式傳遞愛國主義精神。例如,小學階段學校開展手工彩繪國旗、手工制作國徽、小伙伴之間互相系紅領巾等活動,努力讓愛國主義教育變得直觀可見。
堅持榜樣示范與自我教育相協同。思政課教師講述英雄事跡時,可在內容呈現、表達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與各學段愛國主義教育目標達成規范化對接與銜接,例如,小學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英雄人物的趣味故事引導小學生思考、中學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英雄人物的某一事跡為基礎寫劇本、排舞臺劇致敬英雄、大學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大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圍繞某個任務或者某種精神開展演講。同時,人的意識又具有能動性,思政課教師還應積極在班級中推行愛國主義集體自我教育活動,從而形成良好的愛國教育氛圍。
如前所述,從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三個方面探討了實現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的必然性,但整體性目標的實現、內容的遞進、方法的聯動由必然性轉化為可行性必然要經過情感牽引、實踐銜接、平臺創新。
愛國主義教育是圍繞人展開的,情感始終貫穿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整個過程。深入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由愛國之情感牽頭,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加以展開。[5]在理論層面,要結合時代特色,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視域、新內涵,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做出新的學理解讀;在實踐層面,用新的理論指導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借助多媒體平臺,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影響力。
實踐貫穿于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不同層次。以祖國自然實體包含的三個層次為例,第一層次借助影像和旅游,使小學生認識故土;第二層次開設地理課和舉行地理趣味故事競賽,使中學生系統了解祖國的高山大川;第三層次開設哲理課和實地調研,教育大學生懂得自然實體是個人生存的基礎。通過實踐,小學生能知我愛我家、中學生愿身體力行保衛山河、大學生愿與秀麗山河榮辱與共。
教育平臺創新將成為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方法聯動性的強勢工具,建構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教育網絡平臺是一種必然趨勢。一是建立一體化數據庫,包括教育教學數據、教育資源、教育對象發展數據等;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技術,設定不同學段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6]兩者相融,構建“1+2”教育模式,即“一體化”和“兩結合”。“一體化”指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兩結合”是指在內容上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借助一體化數據庫整合教學內容;在形式上加強線上與線下的結合,著重利用線下資源,如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從英雄榜樣身上汲取愛國力量。一體化數據庫和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技術為理論與實踐、榜樣示范與自我教育方法聯動性的實現提供可能,“1+2”教育模式使教育方法的聯動性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