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燕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上海市根據中央文件進行探討和探索的,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課程思政是社會主義特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理解和把握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的發展、意義、難點及難點解決措施,對發揮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課程知識理論傳授與思政德育協同育人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未來是青年的,高校是培養青年人的舞臺,高校是不斷向社會輸送優秀青年人才的源頭,高校輸送青年的優異極大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而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是互聯網的世紀,計算機專業作為世紀重點學科,其專業發展會影響社會技術的發展,進而影響國家綜合國力。在計算機專業課中加入思政元素,打造思政課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中加強思想教育建設,為學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由于各專業特點不同,在進行梳理專業內容、挖掘可進行課程思政的知識點時各不相同,在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根據計算機專業課程特點內容,從計算機課程當中尋找能夠與思政教學進行深度銜接的專業知識,進而在專業教學當中作為引導學生的媒介,在立足社會實際基礎上,傳授科學發展的政治理論知識及專業基礎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在實現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知識教授的同時,需要在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中,創新教學理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理念,以科學理論武裝人,即在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將國家政治理念教授給學生,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學生才可以更好掌握課程意義及課程知識。在傳授專業課程知識基礎上創新理論教學,穿插思政知識,因勢而新,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健全的教育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教授,更是對具有科學價值觀的家、黨、國情懷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在針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思政教學工作時,教師要具備科學化的思維,在專業內容與思政教學并駕齊驅落實時,要將社會現實作為依托,在計算機課程思政當中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用科學化的思維來進行育人工作。在傳播計算機專業課程知識時,教師應當將人文情懷融入其中,讓學生通過計算機專業知識以小見大,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思想,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以及黨情,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核心點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課程思政建設是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在各專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可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在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時,挖掘出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再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春風細雨般柔化”的育人效果。對計算機理工類的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是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要教育學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材。
課程思政概念從提出、完善到下發到各高校,歷經時間較短,因此,各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概念不是很清晰。而計算機專業屬于知識技能型理工科專業,歷來學校在進行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建設過程中,一直著重于傳授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讓學生攜帶一技之長走向社會,但在培養過程中卻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充分思想政治的引導。在網絡時代崇尚思想自由的背景下,高校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和認同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對課程思政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下,部分學生會存在一些排斥心理。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意識的不足,不僅體現在課程思政的建設方面,還體現在建設課程思政的教師意識上,長久以來知識理論級技能傳授的課程模式,致使高校教師自身缺乏一些在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的觀念,在建設課程思政時會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各高校的思政建設才剛邁入建設期,各高校都處于摸索階段,部分高校的領導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度尚淺,沒有成型良好案例,學校無法制定極具引領作用的方案措施,高教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指引,對課程思政認知度不高,教學時在教學課程知識點中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有些困難,學生對課堂思政元素可能會存在消極抵抗情緒,導致整個思政教育過程的銜接不完善,難以產生長遠的效果。長此以往會導致高校建設課程思政的信心,會形成專業知識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領域在互聯網的應用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并成功探索出了全新的發展道路,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在應用了互聯網以后,現有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質的變化。首先,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網絡教學的形式,結合翻轉課堂、混合教學、微課等形式,借用慕課、云課堂等教學平臺,實現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專業培養工作。其次,如今移動設備成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那么教師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利用無線端的社交媒體,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合進去,進而提升計算機課程思政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與計算機技術發展相關的章節時,可以結合國內外在技術領域進行競爭的故事,例如,可以給學生講述“北京市政府采購事件”“張效祥研制04計算機的故事”“中國第一臺超算銀河1號的研制故事”等,通過對這些故事的講解,讓學生明白國內計算機的發展離不開那些鞠躬盡瘁的英雄們的付出,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專業性對于計算機發展的重要性。雖然計算機專業只是國內諸多行業當中不起眼的一個,但是如果在專業上實現了突破,帶來的影響將會是國際性的。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學生明白自己身上的重任,提升思政教育的持續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線上+線下的方式,為學生構建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出計算機專業的育人價值。
針對當前思政建設工作存在學校、教師、學生思政意識不足問題,高校應該加強全體師生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觀念意識。建設課程思政不能僅靠專業課程教師自身的能力,還需要學校各部門各單位人員協同建設,為建設課程思政提供強有力保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專業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建設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的基礎,教師在加強專業能力學習時,同時也要兼顧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除參加學校組織的線下課程思政指導交流會,也可通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參加相關的線上培訓等,提高自身的綜合育人能力。教師及課程負責人在建設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時,除考慮課程本身特點融入思政元素外,也要充分從圍繞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角度,考慮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接受度,加快課程思政建設。
計算機專業內容輻射面極為廣泛,其專業知識的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人文思考,例如社會責任、工匠精神、道德價值以及人文情感等。在計算機廣泛普及的背景下,相應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至,例如,數據庫的曝光導致用戶隱私被曝光、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造成了經濟損失等,真實案例有:黑客入侵、360與騰訊大戰、撞庫事件等,這些為社會信息安全帶來了震蕩,在這些事件背后其實暗含著從業人員道德水準的問題以及是否遵從了職業操守和是否履行行業規范等。教師在教學當中要以吸引學生的惡性循環局面。同時,僵化的教學方式針對這些部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用辯證思維看待這些事情,讓學生明白應用計算機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原則性,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也是一把雙刃劍,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
綜上所述,在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深度挖掘和系統整理計算機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計算機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還要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落實因材施教理念,提高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學效果,使計算機專業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