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莉芳,李 崎,鄧 慧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室,南昌 330006)
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早產兒出生,在美國和歐洲早產兒的發生率約為10%[1],而全球每年因早產導致死亡的新生兒數量高達110萬[2]。隨著現代圍生醫學的發展,醫護條件的日臻完善,早產兒的死亡率有所下降[3]。但是,早產兒過早離開母體,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出生后普遍存在胃腸消化功能弱、免疫力低下、生長發育緩慢等情況。早產兒患病率不斷上升對個人、家庭、衛生保健系統和整個社會的長期影響表明,解決早產兒生存質量問題的重要性超過了生存率[4]。因此護理工作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保障早產兒的存活,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優化其生長發育過程和預后。音樂干預也叫音樂療法,可以通過和諧的節奏刺激神經、肌肉,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狀況,達到特定的治療目的[3]。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音樂知識的普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音樂干預作為一種非藥理學、非侵入性和經驗支持的治療方法納入標準治療中[5]。國內音樂干預應用于新生兒領域越來越多,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音樂干預對早產兒心率、血氧飽和度、疼痛、睡眠狀態、喂養狀況的影響[6-8],針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影響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以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音樂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并提出相應措施,從而加快早產兒臨床狀態改善的進程,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生存質量,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
選擇2016—2021年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室收治的100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胎齡30~35周;2)出生體重<2500 g;3)日齡3 d以上;4)無法進行母乳喂養;5)需經鼻飼管喂養;6)通過電耳鏡聽力篩查測試;7)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窒息及呼吸窘迫綜合征;2)消化道畸形和出血;3)使用促胃腸動力藥物;4)持續應用鎮靜劑者。剔除標準:研究期間發生嚴重的病情變化,簽字出院或轉院以及死亡的早產兒。
將符合上述標準的100例早產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2組早產兒均采用相同的早產兒配方奶鼻飼管喂養,對照組按早產兒護理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實施音樂干預。1)干預前準備:向家長介紹實施音樂干預的目的與意義,取得家長同意,并與家長簽訂知情同意書。2)實施方式:消毒播放器,將播放器放在距離早產兒頭部30 cm位置,播放音量定為30 dB,時間定為每天9:00、15:00、21:00,每次播放10 min,干預時間為14 d。播放樂曲時,必須暫停護理操作,盡量排除干擾,將環境噪聲控制在45 dB以內。選取輕松、舒緩、悠揚,具有鎮靜作用的管弦類樂器音樂或搖籃曲。
1)恢復出生體重時間:早產兒體重恢復到出生時體重所需的時間。2)達全胃腸道喂養時間:早產兒經胃腸道喂養量達每天150 mL·kg-1時所需的時間。3)第14天時體重、身長及頭圍的增長情況:記錄2組早產兒第14天時體重、身長、頭圍與基礎體重、身長、頭圍相比的增長情況。

護理干預14 d后,觀察組恢復出生體重及達全胃腸喂養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2組恢復出生體重和達全胃腸喂養時間比較
護理干預14 d后,觀察組體重、身長及頭圍的增長量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2組生長發育指標增長量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早產兒在實施音樂干預后,其恢復出生體重的時間和達到全胃腸道喂養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音樂干預有助于早產兒的鎮靜、穩定生理參數和行為狀態,促進吸吮動作的發育,提升吸吮頻率和能力,加強非營養性吸吮,刺激胃腸道蠕動,促進胃排空[9-10],從而縮短早產兒達全胃腸道喂養時間以及恢復出生體重的時間。此外,音樂干預通過對呼吸頻率的直接調節作用,穩定有規律的呼吸,間接影響鼻胃管留置時間,縮短達到全胃腸道喂養時間[11]。季福婷等[12]研究顯示,音樂干預可以改善早產兒的喂養進程,干預組在第2周時幾乎全部早產兒均達到了全胃腸道喂養,且干預組達全胃腸道喂養時間較對照組更短。此外,張瑀[13]為早產兒進行音樂干預,頻率為每天1次,每次30 min,持續2周,結果發現進行音樂干預的早產兒恢復到出生體重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且達到全胃腸道喂養的時間也更短。因此,音樂干預對改善早產兒的喂養進程、縮短臨床相關時間有促進意義。
通常早產兒出生后,因病情需要會被轉入NICU進行嚴密的醫學觀察及治療,病房內各種儀器發出的高頻率且響亮的聲音,以及醫療護理操作等,都是影響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壓力源,會引發應激反應,降低生理健康,擾亂睡眠,而音樂干預則是減輕早產兒壓力的重要策略[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早產兒在實施音樂干預后第14天體重、身長及頭圍增長量分別較對照組顯著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舒緩悠揚的音樂節律能夠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減少早產兒對外界環境的應激反應、穩定情緒、改善睡眠-覺醒周期、減少靜息能量消耗有關[16]。拜樂等[17]研究也發現,音樂干預可以減少早產兒無意義的肢體活動,穩定行為狀態,發揮鎮靜催眠的作用,減少機體的能量消耗;而且音樂干預能促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和生長激素等各種促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有研究[18]顯示,音樂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早產兒的心率,穩定呼吸頻率,減輕應激水平,還能提升吸吮頻率及能力,促進早產兒吸吮反射和胃腸功能的成熟,增加進奶量,改善喂養效果,使早產兒獲得理想的體格發育。
綜上所述,音樂干預能縮短早產兒恢復出生體重及達全胃腸喂養時間,推進喂養進程,促進早產兒體格發育,有利于早產兒實現追趕性生長;而且音樂干預是一種非侵入性、非藥物性的干預方式,經濟適用,風險小。但是,音樂干預在早產兒的應用尚未形成統一的指南,音樂的分貝、干預的時間及頻率是否對干預的效果有影響尚不能肯定,在后續的研究中還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以驗證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