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吳小娃,張珺瑤,盧 岑,吳艷麗
(江門市中心血站,廣東 江門 529000)
臨床輸血是救治生命的重要治療手段,隨著臨床血液及血液制品需求量持續增長,醫療機構需儲備充足的血液制品應對臨床救治的需求。相關研究[1-2]顯示有47.02%的初次獻血者不愿再次獻血,而獻血不良反應成為影響獻血者再次獻血的主要因素之一。獻血不良反應是指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后的一定時間內,因為獻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環境,采血護士,巡視醫生的工作態度以及操作技術等各種因素影響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劇下降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3]。而部分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后發生的惡心、心悸、頭暈等不良反應,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不利影響[4]。為加強江門市獻血不良反應監測,提升血站醫護人員認知水平,壯大無償獻血者隊伍,本研究對本市中心血站2017—2020年無償獻血者的獻血登記表進行回顧性分類分析,分析獻血不良反應的高發人群及影響因素,并針對性提出預防措施,保障獻血者身心健康,提升獻血服務質量。
收集2017—2020年江門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者性別、年齡、職業等一般資料,調查獻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本血站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5]和《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6]標準對本市無償獻血者進行體檢、全面評估和采血。采血量選擇一次200 mL或400 mL 2種規格,獻全血間隔期≥180 d,單采血小板間隔時間>2周、<24 次·年-1。
按獻血過程中/后出現不良反應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7]。
1)輕度:獻血者自訴感覺頭暈眼花、心悸心慌,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并伴有輕度出汗;
2)中度:在輕度反應基礎上表現為惡心嘔吐、失去知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意識模糊,或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血壓下降,心律減慢等;
3)重度:除輕度/中度外,同時伴有嚴重抽搐、大小便失禁、全身痙攣等。
數據使用統計軟件Epi Info3.3.2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不同組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血站2017—2020年無償獻血共采血180 221人次,其中18~29歲、學生群體、初次獻血者人次數最多,共報告不良反應1265例次,總發生率為0.702%。其中女性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男性,18~29歲年齡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學生群體性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其他職業為高,時間分布中以夏季(6—8月)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初次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獻血2次以上者,1次獻血400 mL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1次獻血200 mL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表1(續)
對1265例次獻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采用統一的調查問卷開展現場調查,分析可能的影響因素,數據顯示1265例次獻血不良反應中86.48%為輕度,重度不良發生率僅為1.90%;精神緊張是引起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因素,占不良反應總數的65.69%,其次為勞累過度/睡眠不足、空腹/饑餓等;其他影響因素包括等候時間長、采血環境差、空氣不流通、人員擁擠、醫務人員態度差或技術不熟練等。見表2。

表2 1265例次獻血不良反應影響因素分析 n(%)
江門市2017—2020年無償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女性相對比男性高,可能與女性身體素質相對比男性弱,男女體質存在較大差異有關,與季雯婕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無償獻血不良反應人群分布以學生群體為主,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18~29歲年齡段,可能與該人群自主性強,樂于嘗試獻血事物有關,該人群也是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主要群體,表明獻血者的年齡與獻血不良反應可能存在一定相關性,此外該兩類群體年紀偏小,對獻血相關知識了解不夠充分且多為初次獻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良反應發生率時間分布以夏季相對較高,可能與夏季氣溫相對較高有關。李穎[9]研究結果顯示,在醫院室內獻血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概率顯著低于在獻血車內獻血者,表明若采血環境狹小、空氣不流通、悶熱時,可能會使獻血者在生理上持續出汗,心理上煩躁、焦慮而出現反射性血管反應導致血液濃縮,致使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對增加[10]。而其他不良反應影響因素包括等候時間長、采血環境差、空氣不流通、人員擁擠、醫務人員態度差或技術不熟練等[11],表明本市無償獻血環境、服務能力和質量等亟待進一步提高,也可考慮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類型的激勵措施提高獻血積極性[12]。
對無償獻血者不同獻血量發生不良反應情況數據分析顯示,1次獻血400 mL的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1次獻血200 mL的獻血者,而在1次獻血200 mL的無償獻血者中多以初次獻血者為主,情緒過度緊張為主要影響因素,原因為精神緊張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經興奮,導致腦供血一過性不足。也可能因初次獻血者對獻血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了解不足夠充分,尚未完全做好獻血準備而心理上存在一定恐懼、害怕等情形,在生理上表現為精神緊張和血壓下降[13]。1次獻血400 mL的無償獻血者中大多以重復獻血為主,多次獻血熟知獻血流程和相關注意事項,充分掌握相關獻血知識和生理知識,故發生獻血不良反應的概率相對較小[14]。獻血不良反應的誘因其次為獻血者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空腹或饑餓、暈血或暈針等情況下,因為機體處于應急代償狀態,腦血供血一過性不足而出現不良反應[15]。
針對本研究結果,可采取相關措施預防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1)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新聞媒介加大獻血知識宣傳力度和覆蓋面,在機關、學校、街道和社區等單位采用講座、滾動視頻、海報等方式普及預防無償獻血不良反應相關知識。2)科學合理安排采血的時間、地點,營造溫馨舒適的獻血環境,盡可能消除獻血者的恐懼、緊張的情緒。3)采血的醫護人員要用親切的語言安慰和鼓勵獻血者,必要時可播放音樂、電視、錄像,以分散獻血者的注意力、幫助其緩解緊張情緒。獻血前應針對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的獻血群體,通過和藹可親的交談溝通,營造愉悅的獻血氛圍使其處于最佳獻血狀態。4)充分了解獻血者心理狀況和健康情況,必要時開展心理疏導,積極傳遞公益愛心,充分告知獻血者要有足夠的休息和進餐后方可獻血,盡量避免在睡眠不足、空腹和疲勞情況下獻血。5)加強采血護士技能培訓,必須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術操作,采血時確保動作輕柔,爭取一針穿刺成功,以減少獻血者穿刺時的不適和疼痛。6)嚴格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篩選獻血者、評估獻血適應證是預防獻血不良反應的關鍵環節,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進行體格檢查,全面綜合評估獻血者身體、心理素質,對身心條件不合格者特別是精神高度緊張,有經常暈針暈血史者不能參加獻血。7)采血過程中務必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獻血不良反應發生時應立即停止采血,并及時正確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采血后要叮囑獻血者正確按壓針眼,避免采血部位局部血腫。8)團體單位組織預約獻血時要提前做好溝通和場所布置工作,科學選擇采血場地,應提前一天布局好采血室,建議選擇寬敞、安靜、整潔、光線充足、環境優雅、空氣流通的會議室或多功能室作為采血場所,醫護人員或志愿者做好良好秩序維護,避免擁擠,既利于采血工作的順利完成,還可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9)全面加強本市無償獻血志愿服務隊伍的建設,全力實現采供血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有效地降低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保障獻血者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