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潔苓,黃 芬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a.腫瘤科二病區; b.醫學影像中心,南昌 330006)
鼻咽癌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是放射治療(放療),但放療之后存在一系列并發癥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吞咽障礙、張口受限等,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尤其是放療后出現的張口受限、吞咽障礙,患者經口進食困難,從而導致患者營養狀況以及生活質量下降,嚴重時被迫暫停放療[2]。因此,營養管理不能待出現問題再來干預,如何改善鼻咽癌放療患者的營養狀況繼而改善放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選取鼻咽癌放療患者94例,探討間歇性口-胃管飼法對營養支持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2021年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收治的鼻咽癌放療患者94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2組。觀察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24~70歲、平均(53.5±11.0)歲;對照組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齡26~71歲、平均(62.2±9.2)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入選標準:1)患者意識清楚,具備正常的交流能力,能夠完成合作;2)病理診斷為鼻咽癌,首次行放療;3)年齡≥18歲;4)Barthel指數評分>80分。排除標準:1)首次行放療前已經存在營養不良;2)伴有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卒中,嚴重器質性病變,血液病,癲癇,心絞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嚴重疾病者。
2組干預周期均為放療療程達20 Gy(干預前)至放療結束(干預后)。
1)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采用NRS2002營養篩查表,結合患者營養篩查結果、生化指標等,制定個性化營養支持方案,由護理人員做好心理護理以增加患者治療疾病的自信心,并積極落實飲食健康教育。放療過程中出現口腔黏膜反應時,給予口腔護理(2次·d-1),同時根據患者放療后出現相關并發癥的癥狀程度做好飲食指導,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靜脈高營養支持治療。
2)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間歇口-胃管飼法:根據患者進食需求實施,餐前置入導管,進餐后拔除。每次進餐前操作者佩戴手套,選用14號球囊導管,指導患者半坐臥位或坐位;操作者持導管送至預測長度,觀察患者有無嗆咳現象,判斷是否置管成功。每次注入藥物、水、及流質飲食時速度宜緩慢,一般每次注入200~400 mL,溫度適宜,注食完畢后,反折導管,囑患者做深呼吸,于呼氣末時迅速拔管,囑患者保持體位20~30 min。每日結合患者日常食量給予間歇性口-胃管飼法,插管次數一般為3~6次,每次注入完畢拔出后的導管均使用溫開水沖洗、晾干,并囑患者妥善保存備用。
營養狀況評價:包括血紅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生活質量評價:應用SF-36調查量表,共36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36~18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水平越高[3]。
所有資料由研究者統一錄入SPSS22.0數據庫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2組Hb、PA、AL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b、PA、AL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2組患者營養相關的血液指標比較
干預前2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2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分
放療是治療鼻咽癌的一種重要手段[4]。鼻咽部因解剖結構原因,放療時會累及口腔,引起腮腺及口腔黏膜下小腺體萎縮,還會不同程度地損傷涎腺、黏膜、肌肉、牙齒等組織,致張口受限、牙齒齲壞、吞咽困難等。鼻咽癌患者放療后的吞咽困難分為急性和慢性,本研究關注鼻咽癌患者的急性吞咽困難,患者常因害怕而減少營養的攝入[5]。臨床發現鼻咽癌患者在放療療程達20 Gy,陸續都會出現疼痛、舒適度改變、口腔黏膜改變、營養不足等護理問題,患者對護理需求增大。當患者食欲下降及吞咽功能障礙時,甚至可導致無法進食、營養不良,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水平,還降低了其生活質量。
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出現營養不良還會降低放療耐受度、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鼻咽癌放療后吞咽障礙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有研究[6]發現同步放化療治療對于鼻咽癌患者的營養狀況影響嚴重,同步放化療治療后患者均出現Hb、PA、ALB水平甚至體重等相關指標下降現象。放療后的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等現象,會降低其對藥物及射線的耐受度,甚至出現各種并發癥,從而降低治療依從性,繼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7]。
有研究[8-11]結果顯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患者應用間歇性口-胃管飼法干預營養支持后,各項相關指標改善效果明顯。由此可鑒,積極改善患者營養狀態非常重要[12],主動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才能應對營養攝入不足的問題,筆者將間歇性口-胃管飼法引入鼻咽癌放療患者的治療中,給予患者營養管理,可保證患者機體營養供給,有效維持患者放療期間正常營養指標,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當需要補充營養時,患者采取間歇性口-胃管飼法,即將導管經口或鼻插入胃內,但不將導管留置于胃內,進食結束后即可拔除。此方法與持續插入胃管不同的是避免了胃管與鼻腔、胃黏膜的持續接觸,可彌補插入傳統鼻胃管管飼法的不足,避免胃黏膜損傷及誤吸的風險。在鼻咽癌患者放療期間應用間歇性口-胃管飼,是營養支持過渡方法,為暫時性,幫助患者渡過吞咽障礙的急性期。間歇口-胃管飼法根據患者進食需求實施,餐前置入導管,進餐后拔除,在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的同時不需要一直帶管。此方式無創,初期雖然在插管時患者會有點難受,但是可以接受;放療期間做好營養管理的同時,患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外觀不受影響,相比留置胃管而言,呼吸不受置管的影響,同時避免了長期留置胃管對鼻腔的刺激,口鼻分泌物減少,有利于保持口鼻咽的衛生,患者感覺更為舒適。因為可以幫助患者自行解決吃飯及營養供給的問題,增加患者對治療和康復的信心,通過健康指導,患者依從性較高。
本研究將間歇性口-胃管飼法引入鼻咽癌放療患者治療中,采用NRS2002營養篩查表,結合患者營養篩查各項指標,制定個性化營養支持方案,營養支持應盡早開始。本研究采用的14號球囊導管長度正好插至食管,食物經食管攝入,符合生理節律,且該導管的直徑不易在注入食物過程中堵管。醫務人員每日根據評估和患者條件,觀察并記錄患者攝入量、出量及營養狀態,監測體重。如果發現患者攝入量和消耗不平衡應及時與醫師聯系,調整護理方案,保障患者營養支持,同時在插入導管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吞咽訓練,照顧者或患者本人經培訓后掌握操作要領后可由其自行操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放療結束后的各項營養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也高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間歇性口-胃管飼法可給予鼻咽癌放療后患者營養供給保障,幫助患者渡過放療后的并發癥期,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