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維 汪國文 王祖義 王康武
肺癌主要有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分類,已成為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自1960 年以來,肺葉切除術合并系統性淋巴結清掃一直是Ⅰ~Ⅱ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常規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指南建議,使用肺葉切除的方式更優于全肺切除,利于腫瘤患者的預后。傳統的手術術式是開放肺葉切除術[2],而胸腔鏡手術可有減少術后疼痛和炎癥反應、縮短住院治療時間和術后使患者更早進行輔助化療的優點。本文正是基于此,回顧性分析了本科收治的112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單向式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作研究,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進行手術治療的112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6 例。納入標準:經頭部磁共振成像(MRI)、腹部彩超、全身骨掃描、胸部增強CT、支氣管鏡等術前與術后檢查確診為Ⅰ~Ⅱ期非小細胞肺癌;病變直徑≤5 cm。排除標準:遠處轉移患者。觀察組中男30 例,女26 例;年齡37~78 歲,平均年齡(57.64±10.99)歲;其中24 例患者有吸煙史。對照組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齡35~79 歲,平均年齡(59.25±11.37)歲;其中30 例患者有吸煙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傳統開放肺葉切除術治療:在全身麻醉下,患者取側臥位單肺通氣,于患者患側胸第5 肋間做一個長度在15~20 cm 的側切口,實施常規開胸之后于直視下對患者實施肺葉切除術以及肺門淋巴結清掃術,淋巴結清掃的范圍最少在5 組之上,且包含第7 組淋巴結,術后常規留置1 根胸腔引流管。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患者麻醉滿意后,取健側臥位,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單肺通氣,該術式使用2 個小切口:在患者患側腋中線第7 肋間或者第8 肋間位置作一個長度為1.0 cm 切口作為胸腔鏡孔,將胸腔鏡觀察鏡頭置入,術者通過觀察鏡頭對患者的肺部病變所處位置與腫瘤大小、是否存在粘連、胸腔內積液情況、縱隔淋巴結腫大等情況一一進行探察。之后在以腋前線第5 肋間位置水平作一個長度在3~5 cm 的切口作為主要操作孔。肺門位置主要采取肺靜脈、支氣管、肺動脈、肺裂的順序分離并使用內鏡切割縫合器進行處理,最后操作肺裂部位可以防止術者在操作過程中損傷肺實質部分,有效地防止氣胸、皮下氣腫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肺葉切除之后需要常規實施肺門、縱隔淋巴結的清掃,清掃的范圍最少在3 組以上,包含第7 組淋巴結,使用無菌標本袋,將切除的肺葉放入袋中,從操作孔中取出。手術操作完畢后需留置1 根胸腔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指標(VAS 評分、術后引流時間、術后24 h 引流量、術后鎮痛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1 年生存率。使用VAS 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總分為10 分,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微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可忍受,不影響睡眠;7~10 分為重度疼痛,強烈疼痛,難以忍受[3]。術后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傷口脂肪液化、肺不張、肺部感染、氣胸、深靜脈血栓形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24 h 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引流時間、術后鎮痛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3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4 兩組患者的術后1 年生存率對比 兩組患者的術后1 年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術后1 年生存率對比(n,%)
肺癌在中國所有腫瘤發病率中排名第一,現今吸煙人群數量的急劇增加,是該病發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非小細胞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肺癌,與小細胞肺癌相比,其生長分裂緩慢,擴散較晚,轉移較晚。盡管如今的腫瘤治療相關研究已較為全面,診斷治療的方式也在逐步完善。但因為大多數患者是在晚期才出現明顯癥狀去醫院就診檢查確診的,從而錯過了惡性腫瘤早期手術切除和治愈的機會。通過外科手術切除術治療,可以有效地降低肺癌相關患者的死亡率,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目前關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手術方式,常用的為開放式肺葉切除術和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4]。后者具有減輕術后疼痛、減少術中體液流失以及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等安全高效的優點[5],胸腔鏡手術是基于手術器械的發展和電視技術結合的新型微創手術。雖然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有效性仍存在疑問,但是近年有許多學者研究指出[6-10],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使用更利于早期腫瘤的治療和術后康復。在腫瘤臨床實踐(NCCN)指南中建議將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手術選擇。早在2010 年,Diego Gonzalez-Rivas 博士首次報道了世界上第1 例單孔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式治療方法。經過十幾年的臨床研究發展,論證了該手術術式的優點:改善術中直接暴露,減少術后疼痛和感覺異常,增加美容效果,并且隨著手術器具和高清攝像頭的改進,肺癌手術已經廣泛開展應用了單孔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11]。有國內學者在研究中發現[12],單孔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和三端口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相近,且在圍術期并無死亡事件發生,證明了單孔式的安全性,同時在其研究中對于單孔式胸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胸手術的淋巴結清掃作了差異比較,表明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淋巴結清掃符合腫瘤學要求。
結合臨床實踐分析可知,相較于傳統開放式肺葉切除術,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有以下優點:①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對腫瘤患者的術后康復負擔小,能夠在對患者造成最小創傷的前提下達到治療目的;②在術中胸腔鏡無操作盲區,可以充分暴露肺組織,為手術成功奠定基礎;根據肺癌發生的部位不同,胸腔鏡手術可選擇不同的肋間入路。不同于傳統手術術者只能夠通過肉眼觀察,使用胸腔鏡手術在術中能夠為術者提供更為方便的操作環境,對淋巴結、肺門、血管及周圍組織粘連等的術中探查更加徹底,腔鏡手術不易造成醫源性損傷,避免了因為術者在術中的觀察疏漏發生手術意外,極大程度地規避了手術風險;③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應用胸腔鏡可保證患者的手術安全,使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的減少[13]。
在本研究中,對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實用性以及術后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探討,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24 h 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引流時間、術后鎮痛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3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優于傳統開放肺葉切除術。盡管兩組患者的術后1 年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腫瘤患者術后新輔助化療治療效果有關,還需要采集更多的臨床樣本量做長期的跟蹤回訪調查,獲得更可靠的數據,進一步佐證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應用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能夠更多地接受新輔助化療,術后效果較好,該結論尚需研究者展開進一步前瞻性研究來證明結論。
綜上所述,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中采用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安全可靠,對患者的創傷較小,治療效果更佳,對患者的術后康復影響小,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與身體負擔。同時應該增加對于潛在的患病人群做前期腫瘤篩查,盡可能地早期發現腫瘤患者,提高人群的健康防癌意識。臨床醫生也應提高手術水平和器械熟練程度,使得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夠在臨床中發揮更大的臨床應用價值,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