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玉
左半結腸癌屬于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該病癥早期無明顯特征,所以往往會被患者所忽視,這種疾病很容易并發出現急性腸梗阻,進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統計認為梗阻是左半結腸癌患者在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時的主要癥狀,因此稱之為梗阻性左半結腸癌[1]。臨床一般通過手術治療梗阻性左半結腸癌,常用手術方式包括近端結腸造口與Ⅱ期切除吻合術、Hartmann's 手術及Ⅰ期切除吻合術。本文主要針對Ⅰ期切除吻合術治療梗阻性左半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5 例梗阻性左半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23 例)和觀察組(22 例)。觀察組患者男11 例,女11 例;年齡26~65 歲,平均年齡(42.82±13.04)歲。對照組患者男12 例,女11 例;年齡28~68 歲,平均年齡(43.12±12.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均滿足《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患者及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確診為梗阻性左半結腸癌,診斷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 版)》中的標準[2];②均具備CT、超聲等影像學診斷依據;③患者具有手術治療的指征;④臨床資料、隨訪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3]①其他系統腫瘤疾病者、腫瘤遠處轉移者;②全身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者;③手術禁忌證者;④肛腸科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⑤精神障礙、溝通和交流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通過分期結腸切除吻合術治療。首先對患者結腸實施灌洗和造瘺,約3 個月后實施Ⅱ期手術,切除左半結腸腫瘤后徹底清掃腫瘤區域的淋巴結。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吻合術,手術后注意留置引流管,以抗生素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可拔除引流管。
1.3.2 觀察組 患者通過急診Ⅰ期切除吻合術治療。采用全身麻醉,進入腹腔后需要對近端和遠端的腸系膜進行游離,切除腫瘤所在腸段和腸系膜,實施淋巴結徹底清掃,然后結扎近端結腸(在腹腔外側結扎),進行常規沖洗。對遠端結腸斷端可利用置管結扎的方案進行處理,之后對結腸進行灌洗,通過粗針排出腸內的氣體,利用0.9%的氯化鈉溶液對近端腸管引至直腸內側進行引流沖洗,之后對闌尾殘端實施縫合,修整闌尾殘端,保證血供通暢,手術后進行結扎和吻合口處理,再用0.9%的氯化鈉溶液對腹腔進行反復沖洗,將引流管留置在吻合口旁邊。手術結束后常規利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在胃腸功能恢復后拔除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4]: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經查體X 線顯示腸梗阻征象消失;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查體X 線顯示腸梗阻征象部分消失;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變,查體X 線顯示腸梗阻征象也未消失。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4.2 手術指標 包括肛門排氣時間、引流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
1.4.3 再次手術情況 統計治療后患者再次手術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引流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再次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再次手術1 例(4.55%),對照組發生再次手術10 例(43.48%);觀察組再次手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283,P=0.0024<0.05)。
左半結腸癌早期不具備典型的癥狀,部分患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合并急性腸梗阻,這意味著患者病情發展到了中晚期會威脅其生命安全。
目前手術是治療梗阻性左半結腸癌的主要方案,一般對患者通過手術器械進行灌洗或減壓,并切除腫瘤腸段達到解除梗阻的目的,能有效幫助患者延緩腫瘤生長的速度[5-7]。目前臨床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手術方法包括近端結腸造口與Ⅱ期切除吻合術、Hartmann's手術及Ⅰ期切除吻合術,本文主要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調查Ⅰ期切除吻合術治療梗阻性左半結腸癌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2.33±0.85)d、引流管拔除時間(4.35±1.51)d、下床活動時間(3.80±1.16)d 及 住院時間(12.04±2.72)d 均短于對照組的(3.28±1.04)、(6.15±1.83)、(5.23±1.25)、(15.64±3.6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再次手術發生率4.5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3.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肯定了Ⅰ期切除吻合術治療梗阻性左半結腸癌的可靠性。這主要是因為通過這種手術方案治療時可以對結腸腫瘤所在腸段和細膜進行全切除,之后再進行灌洗,然后對腸段斷端實時吻合,可以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所需的時間,也能更加及時解除梗阻[8-12]。
綜上所述,通過急診Ⅰ期切除吻合術對梗阻性左半結腸癌患者進行治療,能明顯提升整體治療效果,縮短恢復時間,也可有效防范再次手術的發生,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