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田瑞雪 路曉淼 胡潔
先天牙體形態異常是現今較常見的一種牙體發育疾病,該疾病不止會發生牙體外形的畸形如過小牙等,還會對患者顏面部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滿足患牙功能的同時改善患者心理健康也迫在眉睫。對于牙體外形異常的治療措施,臨床一般會首選修復治療,通過口腔修復治療能簡單直接的對不良形態的牙齒外形進行修改,恢復其形態及一定的功能,但因修復治療有其特有的短板,無法對于空間距離上進行移動處理,所以正畸治療作為修復療法的輔助治療措施在聯合修復牙體形態異常的治療中夠在空間距離上完成牙根的移動如分散間隙、整平扭轉部分扭轉牙等解決患牙位置方面的不足,使患牙在口腔空間中達到相對理想的位置,得到美觀健康的效果,并且為后續修復治療打下基礎。為進一步提高患牙的修復效果,該方式能將患者形態異常的牙齒恢復到正常位置及形態,推動其咀嚼功能的恢復,但是單一修復治療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存在一定的限制,可以對患者實施更為全面的治療手段[1]。本文正是基于此,選擇了114 例先天牙體形態異常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口腔正畸聯合修復治療先天牙體形態異常的臨床效果實施分析,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20 年8 月~2021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先天牙體形態異常患者114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基本資料均衡可比的分組原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7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36 例;年齡18~47 歲,平均年齡(32.41±2.16)歲。觀察組中男20 例,女37 例;年齡17~44 歲,平均年齡(33.87±2.4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先天牙體形態異常的診斷標準。
1.2.2 排除標準 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資料不完整的患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X 線檢查,以X 線檢查結果(頭顱側位片、全景片)為依據對患者的患牙部位以及數量等進行定位設計,以患者的患牙畸形情況為依據,如牙齒錯位、缺牙以及牙軸傾斜等,制備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對照組患者僅使用直接牙體修復治療,以患者的X 射線檢查結果為依據,制定合適的修復計劃,在實施修復治療期間,需要先告知患者保持口腔清潔,清除口內的不良修復體殘根等隱患,醫生需依據患者牙齒的情況,對基牙進行合適調磨后制取模型,后送至加工廠制作,待工廠返回后對修復體進行調磨粘接。
觀察組患者使用口腔正畸聯合修復治療,醫生首先依據患者口內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患者的主訴等,并結合X 線檢查結果制定出相關的正畸方案,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后佩戴適合范圍的矯正器,讓矯正器實施有效牽引、改善患者傾斜、扭轉以及牙列錯位等問題,并預留后期修復空間制作修復義齒,待義齒佩戴成功并達到患者滿意后拆除固定矯正器,佩戴過程需保證患者的義齒能有效貼合牙冠邊緣以及臨近牙齒。觀察組中患者所實施的修復治療和對照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情況,牙齒外觀滿意度評分和口腔功能評分。
1.4.1 治療效果 治療3 個月后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的牙齒基本恢復到正常的生理位置,其面部外貌顯著改善,咀嚼以及語言功能恢復情況好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牙齒沒有恢復到正常的生理位置范圍內,出現顯著的移位,面部外貌出現輕微的改善,咀嚼以及語言功能恢復情況一般為有效;患者治療后牙齒的位置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沒有恢復到正常生理位置范圍內,面部外貌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咀嚼以及語言功能恢復情況低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情況 分別采用語言功能評估量表以及咀嚼功能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以及咀嚼功能進行評價,每項為10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語言功能以及咀嚼功能越好。并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時間及咀嚼功能恢復時間。
1.4.3 牙齒外觀滿意度評分和口腔功能評分 采用科室內制定的牙齒外觀和口腔功能評分量表對患者的牙齒修復情況進行評估,各項目的總分為10 分,患者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牙齒外觀以及口腔功能情況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評分、咀嚼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語言功能評分、咀嚼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時間以及咀嚼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的牙齒外觀滿意度評分和口腔功能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牙齒外觀滿意度評分和口腔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牙齒外觀滿意度評分和口腔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的牙齒外觀滿意度評分和口腔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先天牙體形態異常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牙體疾病,患者通常伴隨牙頜畸形,甚至出現家族遺傳情況,嚴重者會影響患牙的咀嚼功能降低患牙咀嚼效率,并且一定程度上對顏面部美觀產生不良影響,誘發一系列相關口腔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2,3]。先天牙體形態異常主要表現為融合牙、釉質發育不良以及過小牙等,這一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晰,且因牙體形態的問題,會直接降低患者的外貌美觀程度,進而影響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健康狀態[4-6]。研究表明,單獨使用修復治療時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7,8],若強行選用單一的修復治療,患者修復后有時可見牙周情況惡化、因咬合力方向異常所致的義齒不良損壞、修復體周圍炎癥、創傷等不良反應,影響后期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咀嚼與美觀方面效果的改善。所以對患者采用口腔正畸聯合修復治療可以較為全面的解決問題。首先進行正畸治療對患者的所需改變牙齒進行矯正,解除患者錯頜以及畸形問題,進而提升患者牙齒的美觀度[9-11]。醫生以X 線的檢查結果為依據,如頭顱側位片、全景片等為其制定出具備正畸治療方案,一般選用片段弓等操作對各部位的牙齒進行牙齒牽引位移至醫者預想的位置。但如果患者存在融合牙、過小牙以及牙釉質發育不全等情況,不僅會對患者各個位置的牙齒生理結構恢復造成影響,還會對患者的語言以及咀嚼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患者出現牙體缺失而發生發音障礙、吐字不清淅、咀嚼時間長效率低以及說話漏氣哨音等問題[12-14]。口腔修復原理為根據患者牙齒的情況定制合適的義齒,而通過正畸治療之后,牙齒達到到預想的生理位置,最后進行義齒的安裝,進一步推動患者咀嚼功能以及語言功能的恢復[15-17]。
與單一的修復治療相比,在口腔修復前增加正畸治療調整患牙位置及間隙,為義齒提供相對合理的修復空間,使修復體的美觀及功能效果更好,并且同時增加了修復體的固位及穩定效果,為改善患者的牙周狀況促進牙槽骨的修復改建為后期長久而穩定的牙周健康提供良好基礎[18,19]。正畸聯合修復治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語言及咀嚼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語言功能評分、咀嚼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時間以及咀嚼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牙齒外觀滿意度評分、口腔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這主要是因為正畸聯合治療后,能使牙齒移動到醫者預想的位置,可以有效對牙頜畸形進行直接干預,更利于患者牙齒形態外觀及顏面部外貌美觀度的恢復,更好地調節患者前后牙咬合關系,對提升患者對外觀的滿意度及提高口腔咀嚼效率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對于修復先天牙體形態異常的主要治療手段為首先對患牙進行牙髓狀況評估,相關科室進行聯合診治確保患牙功能的正常使用后采取聯合治療必要時可行牙體牙髓、修復、正畸、種植等學科的聯合診治[20],臨床中正畸聯合治療時,患者的主觀意愿在療效中起指導性地位,故在開始治療前,醫生應與患者進行相關情況的溝通解釋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以獲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及配合,確保能取得最佳療效。
綜上所述,先天牙體形態異常患者采取口腔正畸聯合修復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以及咀嚼功能,良好的前牙區覆合覆蓋關系可以有效地促進畸形患者的美學修復效果,縮短患者語言功能及咀嚼功能的恢復時間,鞏固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患者的牙齒外觀滿意度和口腔功能方面也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