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振旺,方東,鮑德明,王黎明,許勤 ,趙敏,陳正
合肥市地處江淮之間,居民喜食鹽浸食物,調查顯示,2015—2019年合肥市胃癌發病率69.02/10萬,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屬于胃癌高發區域。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腸型胃癌演變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也是胃癌監控、伺機性篩查的主要對象。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最重要的致癌因子之一,根除Hp治療對CAG病人的獲益得到普遍認可。但是,我國Hp感染人口基數龐大,廣泛的Hp根除治療增加醫療資源消耗,也可能進一步加重Hp高耐藥性的局面,近年來有學者提出Hp根除的“精準治療”設想[2],但這一設想尚缺乏大樣本、長期隨訪研究進行證實。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分型Hp感染病人癌變風險的差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的168例CAG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9例,女性69例,年齡范圍為42~75歲,年齡(62.47±8.44)歲。納入標準:①診斷CAG明確;②Hp分型、C13呼氣試驗、胃黏膜功能、胃鏡和病理等數據資料齊全;③能夠獨立完成問卷調查資料填寫;④取得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胃鏡和病理診斷結果不一致;②Hp分型檢測和C13呼氣試驗結果不一致;③既往有Hp根除治療史、Hp再感染;④手術后殘胃萎縮;⑤1月內口服PPI制劑次數≥3次,連續服用時間≥3 d。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CAG問卷采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自行設計的“CAG病人問卷調查和隨訪登記表”,收集病人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生活(鹽浸食物、飲酒史、吸煙史),消化道疾病史,腫瘤家族史,藥物過敏史等資料。
1.3 Hp分型采用深圳海德威有限公司生產的C13尿素呼氣試驗膠囊和試紙板,空腹8 h、口服膠囊后15 min完成呼氣試驗;使用深圳勞伯特有限公司生產的Hp分型抗體檢測試劑盒,蛋白質印跡法檢測血清樣本,根據Ure、CagA、VacA結果進行分類:CagA和(或)VacA陽性為Ⅰ型Hp,單純UreA和(或)UreB陽性為Ⅱ型Hp,Hp陰性者4項全陰。
1.4 內鏡、病理和OLGA分期采用Fujifilm7000型電子內鏡檢查,術前空腹8 h,口服達克羅寧膠漿(揚子江藥業集團,批次20070311)+二甲硅油散(自貢鴻鶴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次200504)作為祛泡劑;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3]中CAG內鏡診斷意見以及病理取材標準,在胃黏膜皺襞充分膨展的情況下,依據萎縮范圍使用“木村-竹本”分類法進行分級,C型(閉鎖型,C1、C2、C3)、O型(開放型,O1、O2、O3);由兩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病理醫師對組織標本進行判讀,采用新悉尼系統“可操作的與胃癌風險聯系的胃炎評估”(OLGA)進行胃炎分期,0~Ⅱ期為低危病人,Ⅲ~Ⅳ期為高危病人。
1.5 胃黏膜功能檢測使用安徽安科生物有限公司生產胃黏膜功能試劑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定量檢測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RG)、胃泌素17(G17)水平,計算PGR=PGⅠ/PGⅡ。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草案)》提出的“改良ABC”法[4],將PGⅠ≤70 μg/L且 PGR≤7.0定義為 PG(+),G17≤1 pmol/L或G17≥15 pmol/L定義為G17(+),進行風險程度分組:A組[G17(-)PG(-)],B組[G17 (+)PG(-)],C組[G17(-)PG(+)]和D組[G17(+)PG(+)]。A、B組為低危病人,C、D組為高危病人。
1.6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PG、PGR、G17經Shapiro-Wilktest檢驗呈偏態分布,采用中位數(下、上四分位數)表示,即M(P25,P75)表示,三組間差異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統計量α=0.05,三組之間的兩兩比較采用校正后α為0.05/3=0.017。
2.1 CAG病人Hp分型情況168例病人中Ⅰ型Hp 83例(CagA、VacA雙陽27例;CagA單陽30例;VacA單陽26例),占比49.40%。Ⅱ型Hp 39例,占比23.21%。Hp陰性46例,占比27.38%。單純胃竇萎縮病人95例,胃竇+胃體萎縮病人73例。
2.2 Hp分型與 CAG病人胃黏膜功能的關系單純胃竇萎縮病人,Ⅰ型Hp病人G17低于Ⅱ型和Hp陰性組(P<0.05);胃竇+胃體萎縮病人,Ⅰ型Hp病人PGⅠ、PRG 低于Ⅱ型和 Hp陰性組(P<0.05);見表1,2。

表1 單純胃竇萎縮病人Hp分型與胃黏膜功能情況/M(P25,P75)
2.3 Hp分型與“改良ABC法”危險分層的關系三組“改良ABC”癌變風險分層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Ⅰ型Hp病人高危層占比最高,達33.74%;Ⅰ型Hp和Ⅱ型Hp、Ⅰ型Hp和Hp陰性以及Ⅱ型Hp和Hp陰性組之間的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6.02,P=0.049)。見表3。

表3 不同分型Hp感染CAG病人“改良ABC法”危險分層/例
2.4 Hp分型與“木村-竹本”分類法的關系三組“木村-竹本”分類法“C型”和“O型”的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45,P=0.483)。見表4。

表4 不同Hp分型CAG病人“木村-竹本”分類/例
2.5 Hp分型與OLGA分期的關系Ⅰ型、Ⅱ型和陰性Hp三組病人間OLGA分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型Hp病人Ⅲ期和Ⅳ期共19例,占比最高(22.89%),但三組間對比結果顯示,Ⅰ型和Ⅱ型Hp病人間OLGA分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6.28,P=0.043),Ⅰ型Hp病人OLGA高危組占比高于Hp陰性組(P<0.017)。見表5。

表2 胃竇+胃體萎縮病人Hp分型與胃黏膜功能情況/M(P25,P75)

表5 不同分型Hp感染CAG病人OLGA分期/例
CAG是胃癌演變過程中重要的癌前疾病,從胃癌早診早治的角度出發,需要對CAG病人定期進行內鏡監測和隨診,尤其是攜帶高危癌變因素,如Hp感染、鹽浸飲食習慣、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應該及早干預。
Hp是國際公認的Ⅰ類致癌因子,Hp的致病性與毒力因子CagA和VacA有關,根據基因攜帶類型將Hp分為Ⅰ型和Ⅱ型,分子遺傳學層面的研究發現,Ⅰ型Hp具有更強的細菌毒力,其攜帶的CagA基因可以改變細胞形態、增強細胞的移動性、降低細胞之間的黏附能力、促進上皮細胞向間葉細胞轉化,干擾宿主細胞信號傳導[5-6];而VacA基因可引起靶細胞發生空泡變性、細胞凋亡、細胞骨架重排,甚至細胞死亡等形態學改變[7]。在引起宿主胃黏膜炎癥、糜爛、潰瘍以及癌變等一系列病變中,Ⅰ型的致病能力明顯更強,而僅僅尿素酶陽性Ⅱ型 Hp 往往并不具有致病能力。顯而易見,Ⅰ型 Hp 根除治療的必要性和病人的獲益也相對更高,因此有的學者提出Hp的“精準治療”設想,旨在緩解當前Hp高耐藥率的局面,但是目前仍缺乏相關臨床研究進行佐證。對CAG病人進行癌變風險分層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包括日本學者推薦的無創血清學活檢(ABC法)、基于萎縮腸化范圍和程度的OLGA/OLGIM分期以及針對我國國情提出的慢性胃炎癌變風險評分系統等[8-9],篩選出高危CAG病人有助于指導臨床治療和制定隨診方案。當前國內外研究認為Hp陽性和陰性病人胃黏膜功能存在差異,有一些對于不同分型Hp感染對胃黏膜炎癥、損傷差別的報道,但是對不同菌株Hp感染的CAG病人臨床癌變危險程度的差異研究十分少見。
在本研究中,CAG病人Hp感染率72.61%,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56.30%,說明Hp感染在CAG病人中十分常見,參與萎縮、腸化的發生發展,其中Ⅰ型和Ⅱ型 Hp感染比值為2.13∶1,Ⅰ型Hp“致病毒株”相對多見。既往研究表明,Hp感染可能影響血清PG和G17水平,Kikuchi等[10]針對日本健康體檢人群的大樣本研究結果顯示,Hp感染組人群PGⅡ升高而PGR下降,通過檢測PG可能用于Hp感染的篩查,并指出PGⅡ>10 μg/L或者PGR<5.0標準預測Hp感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達96.3%和82.8%。另一項對萎縮性胃炎病人的研究顯示,92.79%的CAG病人Hp感染陽性,Hp陽性和陰性病人之間PGⅠ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Hp感染可能引起PGⅡ升高,從而引起PGR相對降低[11];Cho等[12]指出,Hp感染CAG病人在根除Hp治療后PGR水平可以升高,但目前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CAG病人Hp感染與PG水平的相關性,但是血清PG、G17水平受萎縮范圍影響程度更高,分別探討對胃竇萎縮、胃竇+胃體萎縮病人Hp分型對PG影響的研究結論則更加準確可靠。在本研究中,胃竇萎縮病人Ⅰ型Hp組G17高于Ⅱ型和Hp陰性組(P<0.05),而三組間PGⅠ、PGⅡ、PG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與Hp定植部位主要位于胃竇部,Ⅰ型Hp攜帶的CagA和VacV因子引起黏膜損傷、萎縮的嚴重程度可能更高[13],也有研究認為Ⅰ型Hp通過誘導產生TNF-α、IL-6、IL-8等多種炎性因子影響G17高分泌[14]。胃竇+胃體萎縮病人Ⅰ型Hp病人PGⅠ、PRG低于Ⅱ型和Hp陰性組,這與Shiota等[1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Ⅰ型Hp攜帶的致病因子CagA引起胃體底黏膜炎癥反應,也增加黏膜表面的滲透性、有利于分泌的PG再吸收,從而引起PGⅠ、PRG下降。
我國提出的“改良ABC”法是建立在日本“ABC血清學活檢”基礎上,結合PGR和G17的無創胃癌風險分層方法,隨著分層等級提升,癌變風險呈逐漸增高趨勢[16-17]。倪棟瓊等[18]一項納入30 126例的大樣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ABC”法對早期胃癌篩查能力優于傳統“ABC”法和新型評分系統,高風險分層(C、D層)慢性胃炎病人中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明顯更高。袁林等[19]研究指出,不同基因分型的Hp感染人群G17和PG水平存在一定差異,Ⅰ型Hp可以引起G17和PG異常分泌,是導致胃黏膜病變、早期胃癌的高風險菌株。在本研究進一步根據“改良ABC”法分別對不同Hp感染情況的病人進行風險分層,三組病人間“改良ABC”癌變風險分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Ⅰ型Hp病人高危層占比最高,達33.74%,提示Ⅰ型Hp可能具有更高致病風險的特點。同時,從內鏡和病理學角度探討,Ⅰ型、Ⅱ型和陰性Hp三組病人間OLGA分期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LGA分期將慢性胃炎的組織病理學與癌變危險性聯系起來,與“改良ABC”法具有協同參考價值,Ⅰ型Hp攜帶的致病基因造成黏膜炎癥、萎縮損傷更強。研究認為,對Ⅰ型Hp感染病人積極根除治療,在后期的隨訪過程中,6個月至1年內CAG病人的OLGA分期有所下降,有助于降低癌變的風險,根除治療的獲益-風險比明顯占優。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三組病人之間的“木村-竹本”分類法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OLGA分期不同的是,“木村-竹本”分類法分級的主要依據是萎縮的部位和范圍,并未考慮萎縮的嚴重程度、萎縮深度,而Hp主要定植部位位于胃竇,考慮不同分型Hp在胃內定植范圍可能不存在差異。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胃癌高發的江淮地區針對CAG病人進行分型檢測,根據攜帶致病基因的差異分為Ⅰ型和Ⅱ型Hp,發現不同分型Hp感染的CAG病人“改良ABC”法和OLGA分期存在差異,提示Ⅰ型Hp感染病人癌變風險更高,更加值得關注。基于部分學者提出的不同分型Hp感染病人的根除策略可能需要“區別對待”的設想,從降低耐藥率的角度出發,后期期待更多的大樣本研究來對Hp感染病人根除治療的風險-獲益比進行分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