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金,唐波,崔崇雨
(西藏農牧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西藏林芝 860000)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國制定一系列國家戰略,其主要目的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1-4]。創新創業教育是學校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是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教育部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5],引導國內高校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校也逐步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有關創新創業的競賽和項目,使學生有意愿、有能力進行創新創業,進而對學生的就業和自主創業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要與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相契合,要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社會中去,相應的項目和活動同地方的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在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作為社會的建設者,大學生有必要參加各種創新創業的活動和競賽,具體原因如下: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教育的活動可以培育創新成果,并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科技生產力,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同時,還可以增加自主創業率和就業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創新性教育存在緊密關聯,它是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綜合素質的有效環節,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地方院校創新創業的一些問題,其次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進,最后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取得的成就。
隨著智能化、物聯網等科技興起,創新創業已成為引領各方面發展的主要動力[6]。創新創業理念的提出,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重要指引[7]。然而在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我國地方應用型高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8-9]。
部分地方學校以就業方向為主體,設置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在實踐鍛煉設置上會偏向就業方向[10],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不夠重視,沒有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系統的規劃。另一部分學校則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創業,很多課程的設立也是為了促進創業,沒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部分學生把重點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認為大學教育就是把專業知識學好,并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學教育中,學生不應該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應該加強對創新創業的理解。其次,部分學生在參與創新創業課程時,只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多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沒有在理論學習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操作,在進行創新創業項目實踐時,也僅是集中于某些具體層面,因而學生沒有很好地進行實踐訓練。最后,部分課程本身的吸引力可能不強,學生對課程興趣不高,最終很多學生沒有參與到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和項目中去[11]。
部分地方學校缺少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導致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較差。另一部分學校雖然建設了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但教育平臺的建設不夠完善,只是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并沒有投入良好的運營。學校雖然舉行了很多創新創業的競賽和項目,但沒有結合專業課程和地方的相關特色,與地方發展的實際情況脫離。
參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這主要體現在課程專業覆蓋面窄、教師人數相對較少、教師自身知識與社會企業生產實際脫鉤等。產生以上現象的首要原因是大多任課教師是非專職教師,他們只是經過簡單的崗位培訓,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更深的理解。他們在傳授相關課程時,缺乏相關的基礎和經驗。他們還要忙于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充沛的精力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其次高校在課程教學方面的重視度不夠,從而導致教師不理解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中[12]。
因此,為大學生樹立明確的創新創業目標,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加強師資力量,并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以培養學生跨學科學識、強創新思維、優組織能力等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目標,并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新意識。創新創業教育將專業知識和社會學知識相互交叉,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首先,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并能運用學習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問題。其次,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學習,積極引導學生組建西藏農業類院校特色的“工+林”“工+牧”等團隊,鼓勵學生團隊協作解決實際問題。最后,通過一些項目、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圖1 創新創業教育目標
對于地方性應用高校,要注重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教學中,形成如圖2所示的“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教育為核心,以專業教學為基礎,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對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學習。

圖2 “專業+創新創業”模式
在學校層面,各專業開設相應創新創業教育類必修課程,課程的基本內容包括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能力、素質、方法和一般規律等[13]。學校要引導大學生參加各種活動,保證學生得到實際的鍛煉。通過課程的學習和一些創新創業項目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專業層面,首先學生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其次要考慮多種學科的交叉,形成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14]。不同的專業可以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開展相應的講座,并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培訓、社會實踐等活動。采用“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將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及技能內化吸收[15],可以培育創新成果、促進成果轉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搭建以創新實驗室為依托的大學生“廣參與”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創建創新創業能力培訓機制,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訓加入到專業培養計劃。其主要有3個組成部分,即創新型實驗室、導師隊伍和學生隊伍。如圖3所示,在創新型實踐平臺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和培養對象,教師要對相關項目中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案例交流分析,將相關疑難問題傳遞給學生和導師,導師負責監督指導,多學科小組的學生通過交流溝通完成實訓案例,通過平臺的考核,并給出相應的成績。學生還可以在不同學科小組中討論,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相關實驗室平臺應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參加一些有關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還可以進行各種實驗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圖3 創新創業平臺課程
打造一支同時具備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一環[16]。師資隊伍建設直接影響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開展的效果和質量,也關系創新創業平臺能否高效運行。在師資隊伍中,不同領域的專業課程老師,要負責構建相應領域專業性的課程模塊。師資隊伍不僅要對學生傳授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要能提供相應的事實依據,這樣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師資隊伍中,專業課程老師負責構建專業性的課程模塊,企業等兼職人員負責構建應用型課程模塊,形成如圖4所示的多元化培養模式。相關競賽、項目考慮校企合作路徑,能夠與產業前沿相聯系,更符合實際工程產業應用場景,可以有效實現與社會的對接。在多元化模式培養中,學生團隊可以借助競賽社區提供的各類資源,完成各類活動[17]。學生團隊既是競賽、項目參與主體,也是社區資源體系的一部分,促進了資源共享與迭代提升。因此,競賽和項目中需要以創新為抓手,搭建校企協同、與社會對接的共享平臺。

圖4 多元化培養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考試是檢驗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18]。如何保證在有限時間內提高學習成效是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以西藏農牧學院電氣專業為例,在經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之后,學生創新創業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生對相關活動和競賽的參與性逐步提高,學生能夠對書本中的知識更加明確,在考試當中有些簡答題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去表述,使考試成績有一定的提升。將專業課程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幫助,驗證了 “專業+創新創業”模式的有效性。
我國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的培養可以為各行各業輸送人才,再經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學生不僅接受教師的相關指導,而且還經歷相關企業的培訓,學生能夠了解地方的實際需求,使學生能夠提前適應工作崗位,靈活應用專業知識,具備適應社會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隨著就業率的提升,更多的內地的學生被我校電氣專業所吸引,提升了學校的招生率。其次,我校大學生對創新教育的理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能夠改變固有老舊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增加學生創新創業的認同感和緊迫感。在企業和相關教師的指導下,很多學生開始自主創業,創業人數明顯比以往增多。
學生們參加各種國家級、省級競賽的積極性也逐漸升高。例如,學生參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通過參加各種競賽,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且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并推動不同專業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可使學生在高水平競賽和相關項目中完成多學科知識融合、完成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通過多元化培養模式可以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增加學生實地科研項目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創業能力,可以培育創新成果、促進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