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平,崔小進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南通 226007)
“生物化學”是高職醫學檢驗技術開設的一門專業群課程,主要運用化學的理論與方法,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理論滲透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發揮其重要作用。在提倡信息化教學和堅持“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1],對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生物化學”進行說課設計,從課程設置、學情分析、教學資源、課程目標、教學組織、教學案例、教學效果評價、教學反思、教學提升措施9個方面進行闡述。
對接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跟進之后專業課“生物化學檢驗”“分子生物學”等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為辨析生物大分子的化學結構、性質及功能,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代謝變化及調控,了解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培養檢驗技術技能操作。聚力“互聯網”數字化資源,推動線上線下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習成效。挖掘課程思政建設,學生三觀價值正確、思想品格優秀、職業道德高尚、醫學技能精湛。
授課的對象是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二年級學生,已學習醫學基礎課程“生物學基礎”“生理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課程,他們的求知欲望強,能動性高,善于利用網絡資源,但專業知識匱乏,深入探究能力薄弱。課程的學習為今后的“病理學”“微生物免疫學”“生物化學檢驗”“分子生物學”等課程打好堅實的基礎。
整合教材、精品微課、虛擬仿真、項目案例、優質平臺、精選題庫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搭建線上精品課程,實現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學生為本”逐漸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與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學促進教學質量。
掌握生物體的物質組成、結構和生理功能,辨析物質代謝的主要過程及生理意義,熟悉基因信息傳遞與表達的主要過程,了解生物化學與檢驗學科的內在聯系。
熟練規范進行糖、脂及蛋白質相關指標技能操作,正確分析其對疾病診斷的意義。
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嚴謹求實、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素養,培養自主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分為4個模塊,模塊一,物質的分子結構與功能;模塊二,物質代謝與調節;模塊三,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模塊四,組織器官生物化學。理論58課時,實訓14課時,總計72課時。
教學重點:人體化學物質組成、結構與功能,蛋白質、核酸、酶,糖類、脂類、氨基酸的代謝過程,規范基本技能操作,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教學難點:物質代謝主要過程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聯系,基因信息傳遞的基本過程,具備熱愛生命、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專業素養、健康服務、奉獻精神[2]。
通過信息化手段,如學習通、微信、微課、網絡課堂等發布任務,進行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實現導預習、做學習、拓能力[3]。按照教學進程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學生主要以測試競答、小組討論、個人展示、活動討論、實踐探索、能力拓展等活動進行線上線下學習,教師主要以知識梳理、學習反饋、教學引導、實時指導、歸納總結、考核評價等組織教學。學生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自主學習,拓展學習時間與空間。
落實“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元素,章節知識點融入科學軼事、生活常識、熱點探索、愛護環境、職業道德、健康生命等“潤無聲”的內容,提升學生辯證、拓展、思考、創新思維,如表1所示。

表1 章節課程思政元素
選用的“生物化學”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十四五”規劃創新教材,該教材強調“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注重“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
1.選用內容
第五章糖代謝第六節血糖,課時為3課時,分理論和實踐。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血糖的來源與去路、高血糖與低血糖的概念及常見原因;辨析激素對血糖的調節;指導合理膳食,促進健康。
技能目標:正確使用分光光度計,熟練規范進行血糖測定的操作。
素質目標: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樹立健康飲食與積極生命觀。
3.教學設計
課前導學:學生利用超星學習通APP上“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目標、微課助學、知識達標、素質提升等進行課前相關內容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有血糖的來源與去路、血糖的調節、血糖的測定(微課)。學生已學習生物氧化、糖代謝相關內容,為后續的物質代謝學習提供幫助。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血糖濃度的調節、分析血糖變化的意義,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教學難點:實驗技能操作,分光光度計的使用,生物安全意識。
課中做學:教師通過學生課前學習情況,梳理出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組織理實一體化的信息化教學,對不同知識點進行任務驅動法、討論法教學。主要以觀看“血糖的測定”微課為載體,4人一組進行開放性實驗,1人操作,1人按照操作評分標準進行打分,2人進行現場拍攝,上傳視頻。大家集中觀看各組操作上傳視頻,進行組內和組間互評。教師點評操作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并給予激勵,指出常見的問題環節并指導正確規范操作以強化訓練加深印象。課中進行的實驗操作及視頻拍攝,較好體現團結合作、科學探索、積極思考。分析血糖的調節,提出低血糖和高血糖常見原因,小組討論,提交結果,總結歸納。
課后拓學:利用學習通進行課后練習查漏補缺,學習思維導圖APP并歸納總結上傳學習通。利用空閑時間去學校實訓中心進行實踐操作訓練。學會血糖儀的使用,正確監測血糖,制定合理飲食食譜,以促進健康,樹立正確生命觀。
1.選用內容
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第四節蛋白質的理化性質——蛋白質變性。
2.案例主題與意義
2020年2月19日,媒體報道:75%乙醇消毒劑成為居家外出必備之品。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李蘭娟院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75%乙醇消毒可以有效滅活病毒。
通過這一素材,引導學生通過專業知識學習,積極思考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原則;我國對傳染性疾病的有力控制,是國家從上到下萬眾一心積極應對的結果,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的成效,鼓勵醫學生為祖國醫療事業奮斗;感受黨和國家真正為人民著想,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投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3.結合章節
75%酒精為什么能有效滅活病毒?它的消毒機制是什么?
“蛋白質的變性”是“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內容之一,蛋白質的變性概念是,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質分子特定的空間構象破壞,從而引起其理化性質改變及生物學活性喪失。蛋白質分子變性的物理因素有加熱、高壓、紫外線、X線和超聲波等,化學因素有強酸、強堿、重金屬鹽、乙醇等有機溶劑及生物堿試劑等。
課堂討論,蛋白質變性在醫學上的應用有哪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用發展的思維聯系理論與實際。
4.教學設計
(1)知識導入
知識目標:引出蛋白質變性的概念、蛋白質變性的實質、蛋白質變性的影響因素。
技能目標:培養善于觀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互助答疑、語言表達等能力。
素質目標:通過新聞報道學習,培養大家對傳染性疾病預防的科學理念,牢固樹立健康中國觀念。
思政教育:展現我國醫療事業的飛速發展,“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4]的精神激勵著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奮斗。
(2)內容講解
知識講解:蛋白質變性的概念、實質、影響因素
教學手段:啟發舉例(病毒、細菌),互動提問(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這些消毒方法的機制是什么?病毒、細菌的繁殖與蛋白質的生物活性有聯系嗎?)舉例我國生物化學家吳憲作出的貢獻(最早提出蛋白質變性)。翻轉課堂(我做小老師,病毒、細菌的蛋白質生物學失活會導致功能異常,消毒會引起病毒滅活)。
能力目標:培養知識拓展、獨立學習、語言表達、分析思考等綜合能力。
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社會責任的信念,感受民族自信、創新精神、家國情懷,樹立為提高中國醫療水平而奮斗終身的牢固理念。
(3)歸納總結
知識講解:蛋白質變性在醫學上的應用。
教學手段:小組討論(①哪些方法可以保持生物制劑的生物學活性?②哪些方法可以使生物體中的蛋白質生物學活性喪失或降低?);舉例(①蛋白質變性在醫學上應用有哪些?②日常生活哪些實例應用了有關蛋白質變性作用?);翻轉課堂(小老師講解)。教師總結(本章節知識點匯總)。
能力目標:培養獨立學習、語言表達、分析思考等綜合能力。
思政教育: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刻苦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用理論知識的思維思考生活實例;擁護黨的領導,熱愛中國共產黨,要求學生關注時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推動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通過不斷的教學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團隊教師取得全國醫學檢驗技術教學能力大賽的技能競賽和課程思政一、二等獎的優異成績,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醫學檢驗技術技能大賽獲獎6人次,多次獲得一等獎、二等獎。“血糖的測定”“長壽的秘密:高密度脂蛋白”在全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微課中分別獲得二等獎。申報2項相關職教課題,發表數篇教學類文章,真正做到教、學、研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考核評價主要內容包括:我做小老師、小組討論、課堂筆記、課后討論、章節習題、階段測試、期末考試。評價方式包括:學生在線打分、教師評分、在線答題、線上任務參與度、線下教學活動完成質量等多重評價標準,這些是過程性評價;與學生及時交流反饋,保障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督促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此外,關注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教師了解自身不足,積極改進促進教學效果。
1.以生為本,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視頻導入、我做小老師、小組討論、互動答疑、教師講解、在線討論、生活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和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團隊協作、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
2.立德樹人,教學思政緊密結合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將科學軼事、時事熱點、身邊小事、新聞播報與生化知識融合,巧妙提取知識點引入課堂,不僅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將思政元素滲入教學各個環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真正發揮課程育人作用。
“生物化學”是高職醫學檢驗專業的一門重要橋梁課、專業基礎課。從學生課堂展示的過程中可見其生物安全意識淡薄,在今后教學中應不斷滲透生物安全教育,為學好醫學專業知識,成為高素質技能型檢驗人才打下堅實基礎。部分學生基礎薄弱,參與不積極;思想松懈,不愿學習。
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針對性進行引導,做好教學設計:用微課、測試、問題、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做好跟進及時反饋。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進一步凝練人才培養目標與思政融合的知識點,注重醫者仁心教育,以提高立德樹人成效。
教師既是傳授知識的能手,也是思想道德素質影響的行家。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思想品德的教育一樣重要。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品行,可以身作則作出榜樣,循循善誘糾正不良習慣,藹然可親真誠待人,胸懷家國無私奉獻。師德師風直面學生的精神世界,良好的教師社會活動也能帶動社會的精神文明進步。教師言行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塑造至關重要,教育時刻重視師德師風建設。
優秀的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教學理論,以教學理論為支撐做好教學設計。好的教學設計往往整合資源,重組教材,不拘于教材的順序而進行教學。教師對教材進行重新編排,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進行設計。利用線上教學資源進行微課、微任務等發布,學生自主學習,課上教師剖析重難點,課后任務進行創新、提升。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要優質的網絡資源,其中微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微課的設計,注重學生掌握、理解的知識與技能,選擇的主題與教學相關但不單一死板,標題有特色能激發學生興趣。搜索前沿符合教學內容的資源,以網頁、視頻、整合編排文檔等分享再建于網絡課程,學生可以實現在線學習。在線課程資源還包括課件PPT、案例討論、測試題等,精心設計,可視化的資源應明晰重點結構,探究知識原型,提取關鍵信息,設計畫面元素等。
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應將育人和育才的教育理念有機融合,立德樹人成為教育者的研究及行動指標。教學過程中,引入科學軼事、社會熱點、專業前沿、生活常識等方面的案例,學生關心身邊事、國家事,關注知識的融通,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創新思維。醫學專業知識教學與育人同向發展,凝練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與思政融合的知識點,注重醫者仁心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奉獻力量。
目前,基于學習通在線課程教學可以實現部分過程性評價,其主要包括單元(章節)任務點:課前(觀看視頻、測試)、課中(課堂互動:隨堂練習、搶答、案例討論、問卷調查)、課后(線上作業)等。這些數據通過權重,可以較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完成情況,也能把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給他們,督促學生有計劃地完成。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5]。
但是,線上學習及評價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學生通過網絡進行題目搜索,而不是真正就問題進行思考。雖然正確率或通過率數據較好,但是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問題,改變教學過程及進行合理的過程性評價,采用學生互評、個體自評、教師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