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函明確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成果數據匯交要求,旨在統一數據標準,規范開展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管理工作。
根據《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成果數據匯交更新的函》,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成果數據匯交更新工作,通過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以下簡稱“系統”)開發的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模塊開展。省級自然資源部門要嚴明工作要求,對本省(區、市)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的合規性、合理性負總責。其中,包括確保數據成果、舉證材料的真實、準確和完整,符合國家和省里政策文件要求;優化方案合理,有利于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優化前后全省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和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不擴大;城鎮開發邊界與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不交叉重疊等。
按照匯交要求,對符合《自然資源部關于做好城鎮開發邊界管理的通知》要求確需對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的,應以縣級行政單元為基本組織單元,經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城鎮開發邊界局部優化的合理性、合規性審查認定后,出具省級審查認定文件并組織制作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成果數據,正式公文報自然資源部申請更新數據。
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通過系統提交報部公文(附具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明確的審查論證意見)、省級審查認可的舉證材料和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成果更新數據包。每次匯交的局部優化數據包,應以最新的城鎮開發邊界數據為基礎制作。數據包括更新層、調整層和城鎮開發邊界外零星城鎮建設用地三個圖層,其中更新層主要用于更新數據庫,調整過程層主要用于記錄局部優化理由及相關材料,邊界外零星城鎮建設用地層主要用于記錄城鎮開發邊界外規劃布局的有特定選址要求的零星城鎮建設用地。矢量數據采用“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高程系統采用“1985 國家高程基準”,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3 度分帶)。
自然資源部對報送的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成果數據進行檢查,確保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成果上下貫通,“數、線、圖”一致。檢查重點圍繞調整程序規范性、成果數據標準性及調整方案合規性等方面展開,其中調整方案的合規性重點針對規劃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和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不突破的要求,以2020年變更調查和最新年度變更調查數據相結合為基礎,全過程采用計算機自動比對方式進行數據質檢和規則查驗。檢查內容包括數據完整性、空間數學基礎與數據格式正確性、標準符合性、空間拓撲、圖數一致性等方面。未通過檢查的,退回給相應省(區、市),由相應省(區、市)組織相關市縣據實修改完善后重新報送。經數據質檢、規則查驗通過后,自然資源部更新系統里城鎮開發邊界數據庫,各級依此更新各自城鎮開發邊界數據庫。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閻炎
近日,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福建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科學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目標體系和主要任務,有序部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筑牢生態安全根基,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
《規劃》明確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與重點區域。在“兩屏一帶六江兩溪”的生態安全格局基礎上,銜接國家和省級重大戰略及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閩北閩西山地盆谷、中部中低山地、沿海丘陵平原、海洋4 個生態保護修復分區;聚焦重點流域和海域重點生態問題所在區域,識別出包括5 個森林生態保護修復、8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8 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26個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和12 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在內的59 個生態修復重點區域。
《規劃》提出實施一系列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在59 個生態修復重點區域中,統籌部署實施森林生態保護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農業空間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建設等78個重點工程,推進實現生態系統整體服務功能得到恢復提升。
《規劃》提出,到2035年,福建省森林覆蓋率提高至65.37%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6 萬平方千米,森林質量、水源涵養功能、水土保持能力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良,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協調治理格局全面形成;礦山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全面覆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環境逐步恢復;海灣、河口水質持續改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基本形成,海岸帶生態減災防災能力顯著提升;農田質量穩步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藍綠交織、親近自然的城鎮生態網絡全面建成,城鎮人居生態品質有效改善。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陳永香 李靈瑞 鄭與國
日前,遼寧省自然資源廳透露,該廳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各市自然資源部門建立遙感影像數據共享管理機制。目前,省級遙感影像統籌實現全省域0.5 米分辨率年度覆蓋、1 米分辨率每年7 次覆蓋、2 米分辨率月度覆蓋。全省自然資源部門累計向有關部門和單位提供各類影像數據7.5 萬景(幅),幫助節省財政資金2.3億元。
今年以來,遼寧省自然資源部門按照《遼寧省遙感影像數據統籌共享管理辦法》《遼寧省遙感影像數據共享使用管理規定(試行)》要求,與相關部門和單位強化協作配合,通過優化財政資金使用、規范遙感數據管理、暢通遙感數據供應、推動數據開放共享等方式,建成遙感影像數據統一獲取、統一處理、快速共享的工作機制。目前,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已深度融入自然資源管理主責主業,常態化用于調查監測、耕地和礦產保護、執法督查、地理測繪、地質勘查、地質災害防治等各項工作。同時,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積極向省、市相關部門提供原始影像和正射影像產品,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管理、應急指揮調度等提供助力。
下一步,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將根據省直相關部門需求,加強遙感影像數據統籌管理,努力滿足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建設對遙感影像數據的需求,為政府部門的數字化管理、專業化應用、多元化需求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積極構建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體系,推進遙感數據技術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數字遼寧”建設、數字經濟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張晟南 劉艷秀
江西省自然資源廳日前透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展以來,江西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以需求、問題和目標為導向,制定了“一三五”工作計劃,即圍繞提高礦產資源供給保障能力“一個目標”,部署實施地質調查提升、礦產勘查增儲、地質科技創新“三大工程”和資源潛力動態評價、找礦靶區優選、優質礦權投放、地質資料智慧開發、礦業秩序整頓規范“五大行動”,扎實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并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1月底,全省鋰、離子型稀土、錳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找礦目標,鎢、金、螢石找礦目標完成過半。
高位謀劃部署,精心組織實施。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地質找礦工作,將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納入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要求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實施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西省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實施方案(2021—2035年)》,對全省地質找礦工作進行周密部署。省委財經委、省政府常務會議先后聽取全省地質找礦工作匯報。設立了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資金,將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列入重點支持范疇,為全省地質找礦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同時,江西省自然資源廳成立了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辦公室,編制了《江西省地質勘查規劃(2021—2025年)》,會同省地質局、省地質學會、省礦業聯合會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大討論,組織各設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召開座談會,組織全省地勘單位召開專題研討會和懇談會,認真分析地質找礦工作的難點和堵點,積極探索破解地質找礦難題的有效措施。
加大找礦投入,工作成效顯著。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江西共投入地質勘查資金13.79 億元,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是鉆探86.94 萬米、坑探1.4 萬米、槽探16.84 萬立方米。經過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和地勘單位的共同努力,重要礦產新增一批資源儲量,其中鋰(氧化鋰)新增858 萬噸、錳礦物量新增 1013 萬噸、金金屬量新增 7.29 噸、螢石(氟化鈣)新增270.81 萬噸,為全省有色金屬、新能源、石化化工等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
在基礎地質調查方面,江西組織開展了全省120個礦種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作,完成了固體礦產 2255個礦區及地熱礦泉水103 個礦區礦產資源國情調查;開展了鐵、銅、鎢、錫、稀土等10 種戰略性礦產資源潛力動態評價;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評價新提交找礦靶區30 余處。
在礦產資源勘查方面,2021—2023年,江西省級財政出資3.6 億元,部署實施了105 個地質勘查項目。全省戰略性礦產累計提交5 處超大型規模礦床、8 處大型規模礦床、7 處中型規模礦床。“靖安縣大霧塘鎢礦勘探”“安遠縣石頭坪礦區根背礦段重稀土礦普查”分別入選2021、2022年度“全國十大地質找礦重大成果”。
在地質科技創新方面,江西省科學技術廳制定了“地質+科技”行動計劃,不斷加強成礦地質理論研究,江西省地質局成功申報省重點研發計劃“揭榜掛帥”項目“江西超大型鋰礦找礦快速突破關鍵技術研究”。組建了深穿透地球化學測量專項小組,在德興市金山礦田靶區優選、德興市楓樹嶺礦區銅鉛鋅礦調查評價、懷玉山—北武夷山地區錫多金屬礦調查評價、靈山西南部稀有金屬調查評價等項目推廣中取得明顯成效。江銅集團永平銅礦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開展《江西永平銅礦成礦關鍵控制因素與深邊部找礦突破》課題研究,助推永平銅礦深部找礦。
加快制度供給,激發市場活力。2023年,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先后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實施意見》《江西省礦業權出讓網上交易規則》,會同省財政廳制定了《江西省非油氣礦產(不含稀土、放射性礦產)礦業權出讓收益起始價標準》。同時,修訂了全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基準價,進一步調動地方政府和礦業權人找礦突破和增儲上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
在此基礎上,江西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全鏈條管理的實施意見》,旨在提高全省礦產資源初級產品供給能力,推動礦業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同時,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減少辦理環節,提高礦業權審批效率,激發礦產勘查開發主體的活力。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駱巖巖 滑曉暉 田幽軍
近日,廣東省耕地保護協會在粵西地區組織開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耕地保護助推田長制建設”調研活動。其間,省耕地保護協會、消費幫扶平臺、耕地認保基地、耕地認保客戶簽署“耕地認保+消費幫扶”融合發展合作四方協議書,標志著廣東“耕地認保+消費幫扶”模式落地實施。
據介紹,耕地認保是按照《認保耕地認定技術規程》,對驗收合格的優質耕地,組織社會力量通過耕地認保平臺開展耕地保護的一種新模式。此前,廣東完成了“一個平臺、兩種形式、三方監管、四種監測視角”耕地認保工作體系建設,即建設一個耕地認保綜合管理平臺,提供“消費認保”“幫扶認保”兩種形式,組織協會、社會力量、認保客戶實施三方共同監督管理,打造二維地圖管理、實時視頻監控、無人機定期巡查、線下實地監督四種耕地現場監管模式。
為推動耕地認保工作落實落細,廣東省耕地保護協會負責建設耕地認保綜合管理平臺,加強動態監管,確保認保耕地不撂荒、“良田糧用”。認保基地按照合同約定向認保客戶提供優質農產品,并按照耕地保護有關政策要求開展科學種植,以耕促保。認保客戶支付認保金后,可獲取認保耕地的優質農產品及其他增值服務,并通過綜合管理平臺對耕地開展保護和監督,共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消費幫扶平臺負責銷售、推廣耕地認保基地生產的農產品,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耕地認保,努力營造“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此次參與“耕地認保+消費幫扶”簽約的消費幫扶平臺為廣東農墾燕嶺大廈有限公司、廣州中洲國際會展有限公司,認保基地為廣東農墾梅隴農場有限公司,認保客戶為廣東廣墾糖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廣前糖業發展有限公司、廣東農墾曙光農場有限公司、廣東農墾織簧農場有限公司。
消費幫扶平臺、認保基地、認保客戶代表一致認為,“耕地認保+消費幫扶”模式可有效發揮認保基地和認保客戶的特色優勢,并充分利用消費幫扶平臺的供銷渠道,拓展廣東特色優質農產品產業鏈,壯大鄉村經濟。
廣東省耕地保護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耕地認保+消費幫扶”模式旨在促進鄉村產業升級,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推動富民增收,引導全社會參與耕地保護和消費幫扶,助力實現“地塊無撂荒、地力有提升、稻田有豐收、質量有保障”的耕地保護目標。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馮建奎
2023年12月25日,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聯合江蘇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司法廳發布2022年度自然資源爭議典型案例共10 件,其中行政訴訟4 件、公益訴訟3 件、行政復議3 件。同時,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揚州市人民檢察院、常州市司法局等20 個單位獲評優秀組織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揮典型案例引領示范作用,推動自然資源爭議實質性化解,提升訴源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自然資源爭議案件辦理機制,持續深入推進法治自然建設,今年5月,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聯合江蘇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司法廳啟動年度自然資源爭議典型案例評選工作,開創了在一個領域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行政復議機構共同遴選行政訴訟、公益訴訟、行政復議在內的全口徑典型案例的先例。
此次發布的年度典型案例,經過了申報單位自薦、主管部門審查、專家現場打分三個環節,從4000 余件案例中選出,涉及集體土地征收、海域使用權管理、土地使用權出讓、違法用地查處、耕地占用稅征收、閑置土地收回、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不動產登記等多個領域。其中,專家現場打分環節采取了初審入圍單位現場匯報、專家現場點評的形式,通過“說—聽—評”推動案例評選程序的雙向互動、公開透明和權威公正。發布案例時,四部門既提煉了法理要旨,又明晰了具體案由,還點明了社會意義,在深挖法理、精細論證基礎上為相關法律空白區或者有爭議的類案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處理思路。
據介紹,在評選過程中,江蘇省各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法院、檢察院、司法局高度重視典型案例評選工作,以典型案例申報為契機建立了高效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形成了群策群力的合作氛圍。
江蘇四部門將持續深入挖掘自然資源案例“富礦”,加快形成具有部門特征、省域特色的自然資源爭議典型案例庫,發揮典型案例補法、釋法和明法、統法作用,確保同案同判、類案類判,用有力量、有態度、有溫度的案例,講好自然資源法治故事,傳播好自然資源法治聲音。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齊曉宇
近日,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院舉辦廉潔文化作品展,弘揚清風正氣,展現新征程上山西測繪人的精神風貌。
本次展覽是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院推動清廉機關建設走深走實的一項重要內容。活動歷時兩個多月,共收到作品139 件,通過入圍篩選、專家評定,最終評出50 余幅作品參展。展出作品涵蓋書法、繪畫、手工、攝影等多種門類,深入挖掘廉潔元素,以“修身正德,律己守廉,培樹清風正氣”為主線,將反腐倡廉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創意新穎,富有特色。參展作者手書廉潔主題詩詞、格言、警句,描繪象征清廉正直的墨竹、蓮花、蒼松,還通過剪紙、攝影作品講述具有測繪特色的廉政故事,用豐富的內容形式弘揚“廉韻”,為干部職工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文化氛圍。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高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