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付

摘 要: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支撐著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維護著中國經濟的獨立,保障著國家的安全。中國經濟處于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國有企業需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并加強內部管理水平,以更好地擔負起社會經濟建設職責。內部控制作為國有企業開展內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促進國有企業提升部門間的協作能力,加強國有企業風險防控能力,最終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但當前多數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實施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國有企業未建立全面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力度不足,制約了國有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國有企業構建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重要性,探究了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路徑,以為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構建;完善路徑
內部控制評價指企業對自身內部控制過程進行動態評價并給出內控評價報告,這一流程包含指標選擇、評價、反思、優化。完善的內控評價體系可及時發現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與優化,最終提升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效果,實現國有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國有企業構建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分析
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在于對國有企業生產運營各環節進行監督與審查,保證各項制度與方案的有效落實落地,從而提高國有企業的工作效率和制度執行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隨著國有企業高速發展、總資產規模迅速擴大、財務風險不斷增加等因素,國有企業加強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有利于國有企業各業務板塊在運營管理環節進行事前研判與分析、事中預防與規范、事后監督與總結,對相關風險源進行識別與分析,進而制定風險防范與風險應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國有企業的風險應對能力,從而促進國有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完善的、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可依據內容與對象對內部控制評價進行調整評價,如:在財報內控評價實施中,內控評價人員應注重管控財報真實性、完整性的證明資料,通過設計科學的、可性的監督審查流程來確保財報的真實性、完整性,最終為國有企業的管理層決策提供真實而完整的數據。此外,依據內控評價體系評價中內控目標合理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確保內控活動的順利實施,且依據內控評價體系對國有企業的運營合規性、合法性、資產管控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可促使國有企業在合規范疇內提升自身效益,最終實現國有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1]。
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評價環境建設不足
現階段,部分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構建中存在內部控制評價環境建設不足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1.思想認識不到位,對內控評價的意識不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多數國有企業管理層缺乏正確的、系統的現代化管理理念,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足,沒意識到內控評價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忽視內部控制工作的實施,從而導致國有企業整體員工的內控管理與評價意識相對淡薄,內控評價環境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有企業有效的開展內控評價工作。2.組織結構設置不合理,受傳統管理認知的影響,國有企業組織結構建設還不夠不完善。如: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未設置專門的內控評價小組,內控評價工作的由財務人員實施,財務部門既是內控執行者,又是內控評價者,這樣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身份、矛盾的工作職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內控評價質量;另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雖設置了內控評價崗位,但沒有結合國有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組織結構調整、崗位職責的明確,致使國有企業內控評價中存在崗位、職權劃分不清,出現問題互相推諉、扯皮,推卸責任的現象,制約了國有企業內控評價工作開展。
(二)內部控制評價不科學
內部控制評價不科學是當前多數國有企業內控體系構建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其主要表現為:1.內部控制評價主體不獨立。一般而言,國有企業內控評價體系構建中需確定評價主體,國有企業領導層對內控評價體系的運行情況負主體責任,但當前部分國有企業領導層受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國有企業內控評價主體獨立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內控評價中易受上層領導或其他部門主管因素的影響,降低了內控評價的客觀性,同時部分國有企業忽視內控評價環境的建設,國有企業文化沒有與內控評價內容相結合,也沒有對員工進行內控管理、內控評價相關知識的培訓,導致國有企業整體內控意識弱化,在落實層面上制約了內控評價質量的提升。2.內控評價方法不合理。國有企業構建內控評價體系時需全面分析內外部環境,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國有企業真實情況的評價機制,并選取適當的評價方式,但當前部分國有企業內控評價中仍采用傳統的定期評價方法,依據固定時間和內容對國有企業運營活動進行評價缺乏實時性,無法滿足國有企業的發展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評價結果的精準性,無法真實、完整的反映出國有企業的運營情況。3.內控評價指標不科學,國有企業日常運營中涉及的股權、財務、稅務等方面的經營活動較多,這些都會影響國有企業的內控評價效果。因此,在內控評價體系構建中,國有企業需全面分析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在保證評價體系與生產要素互相配合的基礎上科學選擇內控評價指標,才能保障內控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可行性。
(三)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不合理
內部控制評價結束后相關人員需出具內控評價報告,國有企業及各部門依據報告進行相關工作的調整、優化。但現階段部分國有企業的內控評價報告存在內容與格式不符合相關要求的情況,較低了內控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影響了報告使用者對國有企業內控管理的評價;同時部分國有企業內控評價報告中的自我評價存在重形式輕實質情況,即內控報告缺乏實質內容,內控缺陷認定中未有效指出財務與非財務的缺陷以及內控缺陷披露不充足的問題,致使報告使用者難以掌握國有企業內控的真實管理情況[2]。
三、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完善對策
(一)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1.提高思想認識,不斷增強內部控制意識。現階段要高效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國有企業管理層就需正確認識內部控制及內控評價在國有企業運營中的重要性,全面學習內控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推動內控管理工作與內控評價工作的開展,包括制定內控管理制度與內控評價機制,完善內控人才招聘與培養制度,健全內控組織架構;同時還需推動內控評價與國有企業文化的整合,通過國有企業文化學習、文藝宣傳等方法提升全體員工的內控管理意識,進一步為內控評價的實施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2.優化組織結構,調整內控管理組織架構。在未來發展中,國有企業要加強對內外部環境分析,結合國有企業實際情況科學設置內控管理組織架構,包括設置專門的內部控制部門,由其負責各部門日常工作的對接,制定國有企業內控制度、實施細則,清晰劃定各部門的內控職權;建立內控評價小組,主要負責國有企業內控制度建設、完善以及各部門內控制度落實落地的質量的評價,各部門業務風險點的梳理與風險評估,并編訂內控評價報告,實時上報內控評價工作進度,實現國有企業內控建設和落實情況的內部監督與自我評價。同時依據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原則制定各部門各關鍵崗位的工作職責,如:采購部門結合國有企業內控制度制定完善采購機制,規范相關崗位的職權,健全申購流程與審批程序,完善供應商選擇、評選機制,構建供應商信息檔案庫,嚴格控制供貨商的產品質量、價格及售后服務,通過對各流程及部門職責的劃定,避免職責不清、權責不明的情況出現。
(二)科學開展內部控制評價
內部控制評價實施中,國有企業需提升內控評價主體獨立性,依據國有企業的規模、發展階段發等方面,科學選擇內控評價指標、方法。
1.在內控評價主體獨立性方面,國有企業要明確內控評價小組直接對企業的領導層負責,不受其他部門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2.在內控評價指標選擇方面,國有企業要全方位分析自身的發展階段、經營狀況,從業務板塊、生產經營各流程出發選取適當的評價指標,促進內控評價指標的多元化發展。
3.在內控評價方法選擇方面,內控評價方法主要包含詳細評價法、風險基礎評價法、“互聯網+”評價法等,其中詳細評價法主要指企業對自身現階段的內控標準或現有體系架構實施全面、系統評價,并全面分析內控各環節內容,通過對比分析法得出最終結論而對全局做出評價;風險基礎評價法多指企業依據自身的戰略目標提前實施風險評估,確定現階段企業的風險系數,在此基礎上依據風險反映的程度開展內控管理、風險對應計劃,評估企業內控設計風險化解方案的有效性,實現風險的事前研判與分析、事中預防與規范、事后監督與評估,并對這一環節中內控存在的不足進行討論,保證內控管理的全面性;“互聯網+”評價法主要利用現代網絡資源與信息技術實施評價,具體實施工作中,國有企業依據工作人員收集到的信息建立對應數據庫,用來儲存內控評價所需數據,在實施內控評價時,工作人員只需在計算機的系統內錄入內控評價所需參數便可生成相應的數據模型,在分析、討論相關模型的同時對比內控預期成果,依據比對結果獲得內控執行結論[3]。
(三)高效運用內控評價報告
國有企業在獲得內控評價報告后還需加強對相關報告的應用,積極依據評價報告內容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整體層面與業務層面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這一環節,國有企業要依據市場環境下內控評價報告內容與監管要求對內控評價報告進行調整,包括規范內控審計報告格式,提升報告信息有效性,并通過內外部監督提升評價報告質量。
(四)加大內外部監督力度
內部監督方面,國有企業需建立從上到下的內部審計體系,明確內部審計部門的權力、責任,包括及時向董事會匯報內部審計工作,內審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參加相關部門會議,借助復核技術在其他業務中實施審計工作,并在提升財務信息精準性的基礎上控制審計風險;同時內審人員需對資金流動狀況與業務需求匹配度進行動態監督,并積極配合全面預算管理工作的開展,以提升內部資源的使用效率。外部監督方面,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可聯合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與落實效果進行評價與監督,并對存在的相關問題實施后續追蹤,保障國有企業內控管理工作質量[4]。
(五)加強風險管控體系建設
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在建設中,國有企業還需加強風險管控體系的建設。國有企業需健全內控授權制度,清晰劃定相關崗位的內控權責,開展歸口管理,落實責任制管理,并有效分離不相容崗位,清晰界定授權審批權限,避免職能交叉的出現,從而規避國有企業管理風險的出現;同時完善風險審計機制,確定審計對象、內容與形式,要求內審部門及時對財務與業務活動進行自查,以起到防范風險的作用;此外,制定風險預警機制,加強突發風險或重大風險的應急預警信息化系統建設,明確劃分風險預警的標準、風險的權重與風險的等級等信息,通過預警信息化系統對風險的自動評估與識別,促使國有企業及時察覺風險并制定應急預防工作方案,實現國有企業風險管控能力的不斷提升[5]。
結束語
完善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可幫助國有企業規避風險,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不斷提升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但當前多數國有企業內控評價體系構建中面臨著內控環境建設不足、內控評價不科學等方面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國有企業需進一步優化內控環境建設,提升內控評價主體的獨立性,科學選擇內控評價指標、評價方法,高效的運用內控評價報告,強化內外部監督,加強內控信息溝通,完善風險管控體系,最終實現國有企業內控評價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宋國鋒.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相關路徑探索[J].審計與理財,2022(3):29-31.
[2]李穎.探析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1(6):122-123.
[3]朱勝莊.新常態下如何有效構建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8):186-187.
[4]余祥瑞.探析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J].財會學習,2021(1):193-194.
[5]張寧寧.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產經,2021(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