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2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職業培訓如何被根深蒂固的教育偏見所削弱在貴州一所電子科技學院獲得技術文憑后,郭文利(音)發現自己所學無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如今他在當房地產銷售員8這名23歲的年輕人在獲得計算機數控學位后表示,班上大多數同學都無法掌握課程的實踐部分,“例如我在編程考試中獲得92分,但進入工廣后竟然不會操作儀表盤。”
中國越來越鼓勵更多學生接受職業教育,以解決藍領工人短缺問題,保持世界工廠地位。人社部去年的目標是在該學年招收至少140萬技校學生。中國把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發展高素質勞動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策制定者在職業教育領域已推出多項改革措施。
此前估計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將短缺近3000萬工人。絲綢之路職業學院下屬的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張曉燒說,隨著經濟放緩和勞動力壓力增力口,中國正讓年輕人意識到擁有技術技能的必要,這令一些職業學校變得更具競爭力,“以前招生很困難,現在學生人數遠超我們的需求。”二些工廠勞動力短缺使得職校學生比大學生更易就業。但張認為“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明顯變弱,而這種合作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根據德國技術服務提供商TUV萊茵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職教體系,但“職業院校對制造業的變化趨勢仍不敏感,缺乏思考如何培養適應新行業需求的勞動力”。中等職業學校中只有不到10%的教師具有制造或企業管理經驗,只有15%的教師在企業受過技術培訓。專家說,藍領技術工人短缺是中國就業市場的突出問題,特別在高精密制造等領域,但“現行職教體系與企業需求脫節,無法提供所需人才”。中國70%以上的技術工人是農民工,只有5%是高級技術工人,遠低于日本的40%和德國的50%o上述《白皮書》認為由于高職畢業生技術能力與制造業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到2025年,新信息技術產業可能面臨950萬人缺口,電力裝備產業缺目909萬人。為彌補差距,北京已出臺優化職教體系改革方案,面對就業市場對職校畢業生和技術工人的歧視,已頒布職業教育法。(作者米婭?努里買買提,高錫鳳譯)
環球時報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