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敏
近年來,隨著高考語文命題的情境化,“真實情境”逐漸成為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而寫作與情境的結合更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情境化寫作”指出,寫作應當是以真實生活情境為基礎的“動態挖掘、思維探究、內容生成”的過程。如何通過真實情境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成為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新方向。下面就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議論要有針對性”為例,探尋真實情境下的寫作任務設計方略。
在寫議論文時首先需要明確“議論什么”。在真實情境的背景下,我們往往可以引申出許多的現實問題,因此,真實情境下的寫作任務需要學生去發現寫作主題背后所隱含的現實寫照并作為議論的對象。為了寫好作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寫作要求,幫助學生疏通寫作的框架以及方向,提醒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在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以“議論要有針對性”這一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勸學》是兩千多年前荀子對學習問題的樸素認識,《師說》是一千多年前韓愈對“恥學于師”的批評。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今天在學習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針對當下學習中的某些問題,以《“列學”新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教師首先讓學生審讀題目,提取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學生通過閱讀題目可以發現這篇習作要求在《勸學》《師說》的基礎上對當下學生在學習時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議論要有針對性”指出,寫議論文時要有現實針對性,古往今來,人們發表議論,往往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問題,因此學生應明確自己寫作的現實方向。這篇習作所框定的真實情境便是學生自身的學習環境,所以,學生需要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態,找到問題。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的討論,對每個人在學習時遇到的問題進行采集、匯總。通過整理,學生從課前、課上、課后分別找到了一些問題,例如,上課時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課后寫作業時總是習慣性地拖拉;課堂上總是盲目式地記錄筆記,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和重點;對學習產生焦慮等。教師讓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提出問題。例如,“上課時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學生可以在此現象基礎上提出“是學生的思考力不足還是教師的教學速度過快”這樣的問題,產生對寫作要求的自我思考,從而為接下來的寫作任務做好鋪墊。
由此可見,為了更好地反映真實情境,明確議論的對象,同時讓議論文更具說服力和針對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關注現實。在分析寫作要求后,學生找到了與之相符的現實情境,從而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新的問題,為接下來的寫作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方向以及素材。
在學生發現了現實中的問題,找到合適的例子后,議論的對象得到了確定。但是表面的問題并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還需要透過現象去觀察本質,分析事件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深挖根源,辨明根本,由表及里,從而更好地對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議論,加強學生寫作的現實針對性。
對于真實情境下的寫作要求,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再深度解析。教師先將出現問題的因素分為“學生自己”和“教師”。學生結合先前歸納的問題再次提出問題,不難發現“上課時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對學習產生焦慮”等與兩個因素都有關系;“課后寫作業時總是習慣性地拖拉、課堂上總是盲目式地記錄筆記,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和重點”與“學生自己”這一因素的關系比較大。分類完成后,學生開始對這些問題進行類比,找到共同點與不同點,深入解析。同時,在解析的過程中學生一定要學會抓住事件的本質。對于“上課時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這一問題,從學生本質出發,可以發現是學生課前預習工作不充分、學習效率不足以及教師教學速度過快所導致。“課后寫作業時總是習慣性地拖拉”反映出學生的自覺意識不足。“課堂上總是盲目式地記錄筆記,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和重點”表現出了學生對于學習的知識的結構性框架不熟悉,也不清楚自己對于知識點的漏洞在哪里,分不清主次,對所有的知識都是盲目式地接受。“對學習產生焦慮”則反映出學生學習壓力大,平時與家長老師溝通不足。這樣一來,將所有的問題進行了根源上的探究,挖掘出了出現問題的本質。在真實情境的背景下,學生對于這些現實問題的運用也打開了更加合理的思路。
通過上述方法,不僅讓學生對于寫作的方向以及案例的運用有了更好的認知,同時還幫助學生增強了議論文寫作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在寫作中可以切中要害,大大提升真實情境下寫作的現實針對性。
在正式開始寫作時,教師需要提醒學生議論文的觀點不能模棱兩可,讓學生帶著讀者意識去運用語言,清晰明確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立場。學生需要結合課文對問題進行分析,在論述中給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方案,做到貼合情境,加強論述的現實針對性。
這篇習作的情境要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今天在學習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因此,學生落筆的立場一定要在當今社會的情境下和對于現實問題的解決之上,而不能僅僅是對問題的提出和闡述。另外,《勸學》和《師說》作為該寫作要求中出現的篇目,也要進行適當的運用,但基本論點還是要以現實問題為根據。例如,學生先提出觀點: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師的配合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時就可以提到先前的問題“上課時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學生可以借用《勸學》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進行論述。當下,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如果學生跟不上教師的課堂進度,可以花時間在課前進行充足的預習準備,先解決掉一些知識盲點,善于抓住和利用課余時間,就能趕上課堂進度。同時,教師對于一些確實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一定的幫助,盡量讓所有的同學都能一起前進。再如,向學生提出要正確看待學習,要注重與家長、老師間的溝通交流也是幫助學生進步的重要因素。學生可以使用“對學習產生焦慮”這個例子,同時運用《師說》中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加以論述。當下的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學生感受到的學習壓力卻又無傾訴對象,最終導致焦慮。為了不要量變達到質變引起悲劇,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應該架起穩定的溝通橋梁。
由此可見,明確了情境立場之后,學生可以對自己所分析的現實問題進行更好的運用和論證,語言也更具現實針對性。同時,學生帶著讀者意識進行論述,也可以讓讀者對其觀點更好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