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了解一個地方底層的文化基因、生命基調、性格及風貌,從其歷史的更迭歷練及淘洗,從其百業營生及日常生活動態,可抽絲剝繭出某些端倪。臺北可以說是一座年輕的都市,1920年設市,至今103年;1884年建城,至今 139年;就算再往前推溯到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及大稻埕(今屬臺北市大同區界內)開埠,也約莫只有三百年歷史。想窺透臺北并不難,是嗎?因為它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嘛!
哦!不不!我突然醒悟過來,告訴自己,臺北同時也是個老成復雜、充滿“復調”的城市。
所謂“復調”,是俄國學者巴赫金拈出的哲學概念。不妨這樣說,復調基本的核心精神就是多元和包容??刹皇牵课覀儚呐_北的歷史形塑背景及文化進程中,可以看出它和這種“復調”的不謀而合。
清朝時期,臺北城西門外的艋舺與臺北府城、大稻埕合稱“三市街”,是臺灣北部最重要的通商港口。
1709年,艋舺最早開發。依傍淡水河的艋舺,憑借著碼頭貨運而盛極一時。最早來到此地的,是福建泉州府的晉江、南安、惠安三縣的移民,合稱三邑人。他們渡海而來,幾乎是艋舺一帶的“霸主”,把持了大部分的往來貿易和地方資源。福建泉州府的同安人屬于后來者,為了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1853年,同安人和三邑人發生了大規模的移民械斗。
這場械斗史稱“頂下郊拼”?!绊斀肌本褪侨厝耍幼≡诋敃r地理位置優越的艋舺;“下郊”則是同安人,勢力較弱。同安人落敗,不得不遷徙到大稻埕。艋舺和大稻埕,一南一北,對峙于淡水河兩岸。
但同安人日后反因禍得福。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被迫開放淡水一帶,而艋舺日漸淤積終成廢港,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和布匹交易為大宗。據說,洋人來到臺灣,最先看中的是當時還欣欣向榮的艋舺,可惜三邑人素來保守排外,幾大家族聯合抗議其開業。再加上地理條件的變化,茶葉貿易這樁美差就這樣落到了同安人的身上。

1895年的大稻埕港口。當時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臺北最繁華的貿易地。

大稻埕迪化街,各種店鋪林立。

2023年1月17日,臨近春節,人們在迪化街的傳統市場里逛街購物。
除商業外,大稻埕的娛樂、文化活動也快速發展,一時成為人文薈萃之地。界內迪化街46巷歌謠巷李臨秋故居,是上世紀30年代日據時期臺灣民謠《望春風》《四季紅》的發源地。兩首歌謠都由李臨秋作詞、鄧雨賢譜曲,在面世之初造成一時轟動。后來,歌手鄧麗君、齊秦等又進行了重新演繹,賦予老歌另一番風味。
這段歷史的“復調”表現的是什么呢?不正是同安人和三邑人語言、地緣、族群、信仰、商業利益等的不同與共生嗎?乍看,三邑人和同安人的族群械斗為不和諧音,但在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又表現出共同的、強烈的自我意識。
兩派械斗激烈時,鄭用錫為這次械斗寫了一篇《勸和論》。《勸和論》開宗明義說:“甚矣,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始。”意思是說,發生械斗,就是因為族群觀念太強,非要區分出閩人、粵人,或者漳州人、泉州人,或者三邑人、同安人。鄭用錫說,我們同自內地流離播遷而來,苦分畛域,終究會玉石俱焚。他沉痛呼吁,大家要秉持“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古訓,千萬不要互相殘害。
有“開臺進士”美稱的鄭用錫,其一舉一動都引人注目?!秳窈驼摗芬晃陌l揮了相當程度的教化作用,一經傳播,人們不好意思再動輒相斗。日后,三邑人和同安人兩派雖仍有小沖突,但基本上艋舺和大稻埕之間相安無事,發展了各自的商業活動。多元與包容的“復調”,就這樣成形了。
1920年,侵略和殖民臺灣的日本總督府實施行政區域改制,行政上“大稻埕”之名正式裁廢。因此,大稻埕界線很難嚴格界定,大體上,是現今的民權西路以南,長安西路以北,東到承德路,西到淡水河。
但大稻埕在民間的稱呼從未消失。如今,大稻埕最亮眼的地方,無疑是迪化街一帶。
整條迪化街參差林立著南北雜貨店、燕窩店、參藥行、餅鋪、布莊、茶行、古裝服飾店、茶飲冰室、咖啡店、美食餐廳……這里充滿中外、新舊、傳統與現代等豐富的元素。但總體上,大稻埕迪化街在臺北還是屬于傳統守舊區。因此,有足夠多的掌故可講。
舉個例子,迪化街一段148號的“聯華”這家店鋪,建筑造型是西洋文藝復興風格的牌樓,卻經營著谷類、豆類、海苔等南北貨,華洋混雜,形成有趣對比。目前這里改作公司辦公室,廠房設在林口。
這間知名的聯華食品起家厝(閩南語,創業發跡的首棟房屋),原是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豪宅,后來才轉售給聯華。李春生是大稻埕著名的傳奇人物。他1838年出生于福建廈門,20歲時成為英商怡記洋行的掌柜,長期在洋行工作,又和教會人士接觸頻繁,因此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后來,李春生跟著寶順洋行的杜德先生到臺灣經商,從事茶葉和樟腦出口。他眼光獨到,從福建安溪引進茶種,自行栽培、經營茶業,于1869年將臺灣烏龍茶銷往歐美。日據時期,他在臺北地區資產排名第二,因此被稱為“臺灣茶業之父”。
迪化街另外一家“郭怡美商行”,所呈現或隱含的古舊與創新元素并陳,也令人驚艷。這是座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紅磚老式樓房,屋主是富商郭烏隆,經營海產、雜糧、中藥材等批發生意。后代子孫因經營不善而忍痛賣掉老店。幾十年后的今天,郭烏隆孫子郭重興重回此地,承租下來開設復合式書店,延續這間充滿故事的老宅的生命。在通往二樓、三樓的樓梯旁,陳設了當年建造郭宅時所用的磚瓦,讓樓梯間仿佛成了新舊空間相連的時空隧道?!肮郎绦小碑斈旰徒痖T人陳國梁在日本長崎創設的“泰益號”時有書信往來——“泰益號”是當時營業版圖遍及中國、日本、東南亞一帶的貿易航海霸主,竟也穿針引線地織入臺北大稻埕的歷史錦繡里。

象山步道登山口。

象山六巨石,此處是遠眺臺北101大樓的最佳地點。(黃克全 / 攝)
相比之下,位于臺北偏東側的世貿中心、臺北101大樓,就屬于現代創新區了。如2022年12月在世貿中心舉辦的一場展售會,現場有cos-show大賞,包括對各種影視、漫畫、電子游戲、輕小說、布袋戲、木偶戲的角色扮演。這是一種集服飾、化裝、表演于一體的商業及亞文化活動。展場人潮洶涌,盡是各種動漫人物角色裝扮,充滿新世代狂歡節般的生猛活力。
這天,我與妻路過101大樓旁世貿中心,正值展售會散場,眼前隨處可見裝扮怪異的cosplay們。有個小女孩裝扮成動漫《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主角——半精靈族的銀發美少女艾米莉亞,站在捷運電梯出入口。一旁,臺灣本土布袋戲《霹靂金光》主角素還真,正好側身墻邊。再過去點,《X戰警》的羅剎女穿著黃綠相間、系皮帶式樣的連身緊身裝,眼神凌厲地瞅著路人。
“他們秀給別人看,別人也在看著他們。”我對妻說。
“羅剎女和素還真,這對比有點詭異?!逼扌χ鴨枺斑@也是一種‘復調’精神嗎?”
可不是!詭異也正是“復調”精神的要素之一,是和世俗、僵化現實的對話。我們可不能小看這種新世代的亞文化呢!
從101大樓坐一站捷運,再步行一會兒,就來到了象山步道的登山口。象山因山形似象而得名,雖然海拔不到200米,但難得臨近市中心,視野開闊,是市民與游客的熱門打卡地。我跟妻走走停停,爬了半個鐘頭,終于抵達了六巨石。站在六巨石上,臺北市景一覽無余,101大樓“直愣愣”地立于眼前。尤其是到了春節,很多人來這邊欣賞新年煙火,六巨石前常排著長隊。
在象山,很容易發現外國人。英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越南語、馬來語……各種語言此起彼落。我們看到,后方那方較高的巨石前有對情侶,男生金發碧眼,女生和男友一樣高。有趣的是,男生說結結巴巴的中文,明顯是在模仿臺灣腔,女生則講一口蹩腳的英文,兩人談著奇特的異城風情戀愛。
按照籍貫,臺北市約七成是外來人口,主要來自臺灣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和臺灣中南部。從我耳聽目聞及自己接觸的經驗里得知,外地人跑來臺北住,總認為是值得自豪的。
但我們不要忘了羅大佑演唱的那首《鹿港小鎮》,早在1982年,他就已經發出了那聲怒吼“臺北不是我的家”!這首歌讓許多人心有戚戚。這種“自豪住在臺北”和“不認同臺北”的二元性矛盾及吊詭,同樣可以歸結為“復調”表現。在羅大佑這首《鹿港小鎮》里,隱含著對現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但對文明的好惡、接受與揚棄,終究也是一首多聲部混音曲。
近年,臺北外移人口超過了遷入人口,從2019年到2022年,三年間共減少18萬居民。臺北物價房價居高不下、生活不易,而周遭城市交通系統改善等種種因素,無疑都加快了這種人口外移速度。
虛擬動漫角色和現實角色交替,中外角色交替,傳統角色與現代角色交替,臺北的人潮川流不息,不同人物及其際遇、生活、命運、互動等匯流成統一的總體。臺北果真是一首多聲部混音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