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玲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2)
作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手段之一。[1]孔子說過“有德者必有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論。學生的作文是其言論的集中體現,批閱學生的作文就能品出其思想價值觀以及思想境界的高度,也可以檢驗出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效果。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例如:作文以《我眼中的XXX》(李白;蘇軾;辛棄疾)為題目進行寫作,教師引導學生上一次作文寫了李白,這次可以寫寫其他的詩人。可以寫蘇軾被貶到黃州以后寫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少年早成的蘇軾到了中年遇到的牢獄之災,差一點賠上身家性命。這是何等的打擊!被貶到人生地不熟的蠻夷之地——黃州,他保持了一顆怎樣的初心?蘇軾是多么的孤獨、寂寞。但是他依然堅持理想,不肯放棄。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打開了學生的格局,學生看問題的深度和境界都提高了,不會糾結于無意義的事。在作文課上教師引導學生要有全局觀念,他們不僅僅是學生,更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在本次習作中有同學寫蘇軾豁達樂觀、也有同學寫辛棄疾愛國愛民……是啊,德育教育成功的體現在于對國家和人民的愛。顯而易見,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學生的行為更規范,更符合社會主義培養接班人的形象。教師在一次作文教學中滲透素質的理念,學生的言行舉止有明顯的進步。從一些細節上可以看出,同學們跑早操比以前更積極了、也不亂扔垃圾了、說話更文明了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確實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從認知、格局、行為等方面可以明顯的看到成效。
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體現在立意是否拔高、選材是否恰當等方面。教師通過批閱學生的作文更加了解學生,學生通過教師的作文講授更加理解教師傳授的德育知識。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境界,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個思想境界足夠高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出塵脫俗、另辟蹊徑的。例如一位同學還沒有寫完的詩作,請續寫完成這首詩。《禮物》“十四歲生日那天,您問我想得到什么禮物,……爸爸,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讓您變成我的朋友!和我一起下棋,和我一起郊游,……”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試著寫一首詩,把你的祝福和希望送給他。一位學生給好朋友的驚喜是親手寫給他曾國藩的十六字家訓,這位同學將德育的知識應用到家庭中了。由此可見,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歸功于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教育。
教師在寫作中滲透德育能夠引導學生選材獨到、培養獨特眼光,從而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在習作前引導學生在大量的素材中找到經典的內容,學生在寫作中也展現出教師滲透德育的效果。有一位同學選擇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素材,有著敬仰革命人士的壯志情懷。學生選材的角度經典、獨特,體現了愛國的思想。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利于提高學生選材的典范,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在格式上更是可以看到明顯的進步。在習作前教師滲透給學生做事認真嚴謹,講了很多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后來學生在作文、作業中比以往更認真,甚至在交流溝通中更嚴謹了。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師生在作文課上展開自由的討論、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1]教師在授課前要做到熟悉教材、研讀課標和了解學情,在此基礎上進行作文授課,確保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性。
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寫關于“好奇”的三百字議論文,九年級的學生寫議論文有一些難度。有一位同學寫了關于好奇緝毒警察和消防員、教師的工作態度,教師引導學生因為他們熱愛祖國、人民、生活。當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價值觀達成一致時,師生就是知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作文課上教師讓同學們暢所欲言,引導學生要善于思考、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熱愛生活、學會用獨特的視角看待人生。打破傳統的師生關系,建設了新型師生關系。有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了一位老師為班級付出了青春、心血。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也被學生的思想打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利于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作文課上教師講偉人事跡、播放視頻等,學生的心靈得到啟迪深感前人的偉大。由此及彼學生認為老師也是這樣的人,就會產生崇拜之情。教師在作文中滲透德育時,同學們會把語文教師當做榜樣。在一次習作要求中寫一位你最喜歡的老師,多數學生寫的是語文老師。作文課更容易讓學生得到情感的升華,學生在內心深處喜歡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實際上是與學生精神世界更走進了一步,從而有利于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就要不斷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上做出改進,將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滲透到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明白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順利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2]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關鍵看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理念,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理念并不強,誤認為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和語文新課教學中滲透了,就沒有必要在作文教學中滲透了。
也有一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更注重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認為學生的寫作技巧提高了,寫作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忽略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更多的是在提高作文分數上下功夫。還因為這一部分教師的理念是:作文本身是語文這門課的一部分,不是一門課程,不應該花更多的心思在這個上面。因此,很大一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沒有滲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也有一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有滲透德育教育的正確理念,但是認為實施起來困難大、成效低、費時間。教師本身在作文中滲透德育的教學準備不足,索性不會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會在平時創造恰到好處的教學契機,來給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
有一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沒有滲透德育教育的目標,在其他教學內容中花費了更多的精力滲透德育,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沒有滲透德育的目標。在一次聽作文課中,全程下來那位老師沒有明確的滲透德育教育。
并且一些年輕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目標是模棱兩可的,很多時候都是即興發揮。還因為很大一部分年輕教師經驗不足,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取決于教師本身對某次作文中德育的理解而進行滲透。例如在一次作文課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有一位同學談論未來想要當老師,像老師一樣教育學生。由于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準備工作不足,沒有進行更深一步的引導當老師是因為熱愛、是用為想要學生有更廣闊的視野等。
還有很大一部分初中語文教師沒有將各個年級作文中的德育內容系統的串聯起來,沒有依據學生階段性的特征、以及實際的情況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目標。教師沒有科學的目標,在作文教學中無法做到循序漸進的滲透德育。
教師的理念不強、目標不明會導致教師的做法也保守。很大一部分教師在面臨中考的班級時,在作文教學中顯得尤為功利。更有經驗不足的教師讓學生背誦作文、以備考試應用,并不會滲透德育教育。在筆者聽九年級的作文課時,教師在作文教學指導中,全程強調在考試時如何不丟分、如何多得分。
還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容滯后,時效性不強。大多數教師都只做好硬性要求的工作,從而忽略了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有很大一部分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單一,內容老套,早已不適用于當下的生活。例如有一位老教師在作文課上范讀的作文是五年前的作文,其思想價值觀與當下的生活嚴重脫軌,新時代的學生也無法理解、更無法應用于現實生活中。
教師過于考慮學生的分數,在評價作文的時候也會被考綱、“得分點”束縛。很多教師都會在講作文課的時候側重于考點的主題,也會適當給學生灌輸熱點得高分的話題。
很多教師在學生寫出大膽、奇特的作文時評語都模棱兩可。確實是為了考試萬無一失,但也是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筆者的實習學校,大多數教師不提倡并不支持學生創新。
也有很多教師在寫作文評語的時候運用套話,不善于舉生活中的例子。導致學生對是非對錯觀念不清晰,在生活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筆者實習的學校,教師提倡學習作文高分的同學。
魯迅先生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沒有好的材料,寫作技巧再高超也難以寫出好的文章。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材料選的好,為挖掘主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尤其在這個的信息量大而廣、傳播速度極快的時代,選材極為重要。尤其是中學生面對網絡上冗雜紛繁的信息,無法辨別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教師必須用敏銳的洞察力和專業的知識引導學生精心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材料。
以筆者實習中學九年級為例,留給學生寫作時,教師都會進行循循善誘的指導和展開發散性的討論。本次習作要求是讓學生學習縮寫以及談談自己的感受,范文是《故鄉》。學生在完成基本縮寫的情況下留下了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從中就可以看出學生的德育滲透的效果。
作文進行批閱環節,本次作文有一部分同學的表達了對鄉土的熱愛,小時候去爺爺奶奶家的院子里爬樹摘桃的趣事;還有一部分同學對封建禮教下生活的人民表達了深深的同情;還有部分同學對于淳樸善良的農民表達的喜愛。從同學們寫作表達的思想感情中就可以品出德育在作文教學中滲透體現的良好效果。
本次的作文要求學生圍繞“知足與快樂”的話題寫議論文,有一位學生寫的在班集體學習非常的知足和快樂,整篇作文敘寫非常清晰有條理,但是沒有明確觀點。
在課堂上,我稱贊他的作文寫的非常有條理,但還是有不足之處。作文分享給大家后,學生們爭先恐后的舉手要說出這位學生的作文不足之處在哪里,有學生說他的作文有病句;也有學生說他的作文有錯別字……我告訴學生還有不足之處。有一位學生說他的作文沒有明確觀點,我肯定她的回答,并且進行了講解。
寫作文的那位學生舉手說他想到了,現場就可以給自己補充觀點。他說在集體中感到非常的知足,感謝父母、老師的辛苦付出,在這樣好的環境中學習非常的快樂等。在作文教學中拔高立意,培養了學生的思想境界。
每次的作文批閱中我都十分重視作文的格式,這不僅僅是因為九年級的學生要面臨中考,還因為作文格式是寫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寫作格式的規范度和工整度充分體現出一位學生做事、做人的態度。對于學生品德的培育在所有的細微之處,尤其是在作文教學中滲透。
這次作文有五位學生的作文格式上犯了最低級的錯誤,如果認真一點就可以避免。
在作文教學指導中讓這五位同學認真檢查自己的作文,這五位同學用了不到五分鐘就檢查出了標點符號、錯別字、病句……自己就改正了。我問他們這是什么原因呢?有一位學生說不認真;有一位學生說沒有檢查作文;有一位學生說自己態度不端正…筆者拿出班級里格式工整的同學拿給他們參考,后來他們做很多事都比以前認真了。
陶行知說:“因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正所謂:有才無德—小人,無才有德—庸人,有才有德—君子。在作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觀察到學生非常重視老師的評價,尤其是作文的評語。作為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要全面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更加深刻理解學生的作文、了解學生。給學生的作文評語一定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優良品質。
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寫評語時盡最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氣質來給學生寫評語,從而滲透德育,才能夠起到德育滲透的最佳效果。教師批閱寫評語前,要做充足的準備和細致的觀察。(備課標、備教材、備學情)培養學生友善、平等、公正等美好品質。更多的是給予針對性的評價,而不是套話式的評語。畢竟初中生還處于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在這次作文中有一位同學改寫《花木蘭》,改寫成朝廷體諒花木蘭的父親年歲已高,不用上戰場了。本文雖然沒有了花木蘭的英雄形象,但是表達了朝廷體諒百姓。從同學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對于當下幸福生活的珍惜,德育教育的滲透也是非常的成功。
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符合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要求,筆者針對實習學校在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選材、立意、格式、評語入手來解決問題,為教師提出了四條建議。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條有效的路徑。筆者希望為一線的教師提供幫助,為教育事業盡綿薄之力。